無反革命掀起 細說單反相機是否“藥丸”
2017年,無反相機陣營迎來了大爆發。種種高性能的新相機力壓現在的單反陣營吸引了最多的目光。中畫幅,高速旗艦,4K專業視頻……種種高性能的無反相機的出現讓單反陣營突然顯得黯然失色。單反第一次開始呈現出“力不從心”的態勢,似乎無反的時代已經到來。是不是這次無反陣營就要革命成功了呢?
無反陣營全面爆發 單反“藥丸”?
2017年,幾款頗具代表性的無反相機(旗艦)來到大眾眼前:索尼A9,富士GFX 50s,松下GH5。幾款無反相機可以說分別在畫質,速度和視頻性能方面實現了對同級別單反的超越。似乎單反已經不再代表最專業的和最高性能的相機產品了。那麼,究竟為何無反能在這短短6年時間裡成為“江湖老大”的有力競爭者呢?
拼底子 無反更簡潔 先天優勢漸明顯
說起單反和無反的“恩怨”,其實從源頭是兩種不同結構相機的鬥爭。正如當年單反系統將旁軸相機狠狠地拍到了沙灘上一樣,單反系統也正面臨著無反/微單相機在從結構上開始的巨大挑戰。
單反結構使得相機終於可以做到所見即所得
先說單反,單反是光學的單鏡頭反射結構,保證了鏡頭與取景的即時性與構圖準確性。當旁軸擰上長焦鏡頭取景器裡偏差出“十萬八千里”的時候,單反做到了所見即所得。單反也順理成章地快速取代旁軸成為相機中的老大。但如今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單反結構也開始受到挑戰。
無反相機本身結構非常簡單,幾乎就是可換鏡頭的大底卡片相機(圖為索尼RX100系列相機)
再來看看年輕的無反,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無反就是鏡頭能卸下來的,感測器尺寸更大的卡片相機。所見即所得通過感測器即時反映在機身的電子螢幕上,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無反系統的快速成熟提供了技術基礎。
無反結構非常利於機身小型化
無反的天生優勢也由此體現出來,在保證了所見即所得的前提下,省略掉了繁雜且巨大的反光板結構。當然這麼做也有它導致的問題,比如對焦速度和對焦精度的不足,暗光環境下過於依賴感測器的訊號採集能力等。但這些問題都隨著電子技術的完善而得到有效的彌補。這也就使得無反結構的先天優勢開始顯現出來:機身結構緊湊簡單(機身小型化),高速性能(尤其是連拍)優異。
反光板結構本身已經開始拖累相機速度的表現,而其體積佔用也導致了單反大型化
反過來,單反結構下雖然仍然傳統專業領域有著更成熟的性能表現,但隨著無反在對焦性能方面的成熟以及感測器技術的快速進步。單反結構本身變成了系統進步的最大障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反光板和五棱鏡結構本身。這個體積巨大且結構複雜的系統,漸漸在相機高速化的今天顯現出了它的劣勢——機械結構必然慢於電子結構。反光板升起——落下需要整個機械結構的運作,而無反只需要電訊號工作一次就全都解決了。可以說電子化取代機械化,是未來最終必然的結果。
拼努力 拳怕少壯 無反陣營更顯朝氣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家不僅出身好、聰明,還比你努力。如今無反和單反陣營間的對比就是呈現出如此的一番景象。這兩年無反相機行業的快速技術更新,可以說是刷新了我們對相機技術發展速度的概念理解。短短6年時間,從最早的M4/3微單,到現在全畫幅甚至中畫幅,多樣的成熟無反相機都已經出現在了我們面前,相比之下,單反似乎還是那個單反。
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想到,短短6年時間無反相機可以發展到今天的水準
短短幾年時間,無反相機已經從當年那個操控很渣,對焦很爛的醜小鴨,變成了如今高效、快速且高畫質的小天鵝。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無反相機一直在針對自己的性能短板不斷完善。而且這種努力的確獲得相應的成果。也正是因為短板得到了有效完善,無反相機的優勢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無反廠商更好地讓用戶參與到相機的體驗和使用中
相機到底好不好,拿上手實際操作是最好的說明
而這種努力上的區別,不僅僅展現在產品上。我們在大型展會的現場就能明顯感受到兩大陣營的明顯區別。例如在今年的P&E上,當索尼、富士紛紛就自己產品的特點在現場組織了大量的試用體驗場景時,隔壁的尼康展臺仍然只有放在玻璃櫃子裡的老相機……其實呢,老相機能拿出來給攝影愛好者簡單體驗下也是不錯的聚攏使用者的方式,然而……這些相機就只是靜靜地待在玻璃櫃子裡……
單反廠商在展會上總顯得過於高冷,用戶有時很難體驗到相機的魅力
看得到摸不著,這種尷尬的場面仍然會出現在單反廠商的展臺中
可見無論在技術升級,還是產品的推廣上,無反相機廠商都要更積極,也更靈活。反觀單反陣營,更多的廠商仍然表現得非常傳統。對於非常注重使用體驗的商品,相機實際上需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為消費者提供體驗的環境。但顯然,一些傳統單反廠商做得並不那麼出色。
拼數值 無反更精明 高數值吸引眼球
單反相機如今吃了個大虧,這個大虧就是資料化的問題。網路時代,資料可以非常直觀而快速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參數成為了大眾參考產品好壞的最簡單、直觀的辦法。而這方面無反/微單就太佔優勢了。動不動升個級參數就猛漲,對焦點從100多,400多再到600多,這種數值上的巨大變化能讓人有明顯感覺到產品升級了。因此不管是不是真的改善了(當然了,的確是真的也變好了),這種資料上的增長會增強人購買的信心和欲望。
微單/無反相機在參數上的高數值化,的確更吸引人
相比之下,單反陣營在這方面就太吃虧了。同樣的例子,雖然單反的對焦速度和對焦覆蓋範圍都做得很不錯,但是絕對數值上的變化相對很小,會讓很多人對此忽視其變化。打個比方,一個是對焦點從45點升為65點,另一個則是對焦點從77點升為425點,顯然在沒有任何基礎瞭解的前提下,後者更能讓人感覺到其性能提升的幅度。
單反相機對焦點數量最多也只有D500上的這個153點,顯然從紙面上不如動輒3-400 AF點的無反吸引人
單反不是沒有好技術,比如全圖元雙核CMOS AF,但是其價值很難通過數值直接表達
也就是說,單反的性能提升幅度,很多時候是數值沒法直觀體現出來的。隨著大家越來越看重這些資料,以及越來越遠離線下體驗時,這就成為了單反相機的一大劣勢。誠然,至今單反的對焦仍然保持著對無反/微單陣營的性能優勢,但大眾體驗不到,數值上又看不出來,這個虧吃的還真是無奈。因而,無反和微單相機越來越多地為大家所接受,也就不足為奇了。
拼顏值 結構鎖死 單反難逃單反樣
除了數值上的劣勢外,作為無反系統,其另一大優勢則是在顏值上。在如今這個“看臉的世界”裡,長得不夠出眾的確是個很大的劣勢。在長相方面,單反的優勢是單反臉,但問題在於所有單反都長得“很單反”。辨識度很高,然而劣勢也是如此——單反長得太同一化了。
單反相機怎麼變也變不出這張“單反臉”
相比之下,微單/無反陣營,就屬於百花齊放的狀態了。因為沒有光學結構上的限制,實際上無反相機完全可以怎麼喜歡怎麼來。類單反化的,類旁軸化的,女性化的,個(HEN)性(QI化(PA)的。各種不同的風格都可以呈現在無反相機的外形設計上。
沒有結構的限制,無反相機的外觀更加多樣化
作為一種消費品,性能只是大家所關注的一部分。顏值、長相也是很多消費者所重視的。有人希望相機長得專業,也有消費者希望相機能更呈現個性化。這方面無反的優勢就太大了。如同我們上面所展示的。單反怎麼變也變不出太多不同的外觀風格,而無反無論是色彩搭配還是外形風格,都可以呈現出更多不同的變化。
白色的100D其實有著很不錯的口碑,卻遲遲沒有迎來繼任者
賓得在K-S1上的確嘗試給單反在外形上帶來改變,但顯然有些點錯技能點……
當然了,這些年單反陣營中也不乏一些敢於嘗試的新作。有些其實有著不錯的口碑(比如EOS 100D),也有人點錯了技能點(比如賓得K-S1)。但最終這些機型最後都消失在了黑色塗裝的傳統單反身後。不禁還是讓人唏噓。
挽狂瀾? 單反要努力 性能功能需更強
說了這麼多,自然大家也就明白為何如今微單/無反如此受關注和認可了。先天優勢+後天努力,這再不成功就太不公平了。那麼單反相機是不是就此“藥丸”呢?筆者認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在大眾消費領域,單反系統最終將退居二線,但就現階段而言,單反相機仍然還是可以“努力一戰”的。
單反陣營中也有努力的身影,比如EOS 800D也試圖讓單反更加易用
不同的系統各具優勢,如何發揮自己的特長是很重要的。如今無反相機更好地展現出了自己的結構優勢。那麼單反呢?其實單反相機仍然有不少自己的優點,單反本身在耐用性、穩定性方面的表現仍然是無反所無法比擬的。如何讓這些優勢呈現出來,是各個單反廠商要面對的問題。
索尼A9的刺激之下,顯然我們將看到性能更強勁的單反
而在性能方面,雖然無反相機的紙面資料都非常漂亮,但從實際拍攝上,單反相機的機械結構也仍然有它的優勢,比如就速度而言,佳能EOS 1DX II和尼康D5雖然都是14張/秒,但每張都是圖像穩定的照片,A9雖然有20張/秒的速度,但果凍效應造成的變形仍難以徹底解決(削弱了果凍效果但變形仍然存在)。而就高圖元和高畫質而言,雖然如今無反有了哈蘇X1D和富士GFX,但畢竟單反還有飛思XF+IQ380這樣1億圖元的全尺寸中畫幅撐場面。論性能,無反真正完全達到單反的表現,還需時間。
單反系統仍然還擁有自己的優勢,但真的需要努力推出發揮自己優勢的突破性產品
顯然如今不再是單反可以高枕無憂的時代。在無反相機廠商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單反相機最應該做的是放下身段,更加努力地推出性能更為出眾的產品。既然無反可以做到更高的畫質,更好的對焦性能和更棒的視頻拍攝性能,單反陣營也理應能拿出自己的高性能產品。無反陣營如今有A9,GFX 50s和GH5“鎮場子”,單反陣營是否有能力挽狂瀾推出能與之匹敵的新品呢?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