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你和你的Ta也有這樣的定情信物嗎

在古代男女婚嫁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是也有那些敢為自己愛情做主的少男少女,會給自己心愛的人一個定情信物,

作為日後來娶你,或是日後來娶我的一個憑證。

這就像是才子佳人的話本,你來相約,我必赴約!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1、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者定情信物,

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古代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上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2、手鐲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

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 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

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 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

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存在著。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3、耳環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

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 鎼”。

《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

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

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 環、耳墜等樣式。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 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 絡索”。

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4、纏臂金

早期臂釧實物多出現於北方地區,通常將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圈狀。

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 並有花、素之分:鏤刻有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

無論從什麼角度觀察,所見都為數道圓環,宛如佩 戴著幾個手鐲。

“釧”字的造形從“金”,從“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來。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5、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

。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

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 的香囊以示敬意。

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6、同心結

同心結是一種古老而寓意深長的花結。

由於其兩結相 連的特點,常被作為愛情的象徵,取“永結同心”之意。

《詩源》裡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薑氏相愛,文胄送薑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信物,薑氏打開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

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

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表達對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愛情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表示糾結纏綿、恩愛之意。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7、三生石

三生石:“三生”源於佛教的因果輪回學說,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意涵情定終身的象徵物。

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

而相愛之後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

古代婚禮習俗之定情信物8、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

《續漢書》中說:貴人助蠶,戴玳瑁釵。

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蔔,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可見古人尤其看重玳瑁製成的釵。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

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