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北京小吃 都有歷史故事
北京小吃大家公認是以清真風味小吃為主。形成這種格局有它歷史的緣由。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個阿拉伯使者到唐都城長安會見唐高宗為標記,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大批商人到中國做生意,經營珠寶藥材,還帶來了飲食調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的內涵。阿拉伯人隨著雙邊關係的發展,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國。自此清真飲食開始發展起來。
1、艾窩窩
【北京特產禦食園艾窩窩特產零食,用心傳承工藝之道,同樣的外表,百變的心,挑逗你不同的味蕾,精挑細選,天然的好材料,餡香味甜,經典的口味,質地粘軟,香甜軟糯,口感細膩,久久回味】
艾窩窩是北京一款用糯米製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亂後,把新疆的某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香妃的丈夫做了一盤祖傳的江米團子。香妃見到江米團子,就知道她丈夫來了。江米團子送到宮中,太監問他這東西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叫艾買提,就叫艾窩窩吧。
2、羊眼包子
羊眼包子是北京的一種名小吃,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此物因其個頭小似羊眼,所以人稱羊眼包子。別看包子小,但餡料多樣,深受人們喜歡。傳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過羊眼包子,故而出名。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到前門外,品嘗回民羊肉包子鋪的羊眼兒包子。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櫃的:“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掌櫃忙回答說:“回爺的話,有罪不敢欺瞞: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
3、豆汁
【繽狗豆花布丁豆漿粉,中國傳統的味道,與現代時尚美味的布丁相融合入,香滑可口的豆花布丁,輕輕一勺滑進喉嚨,給你美味的爽滑口感,是現代飲食製作工藝的創新】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
本來豆汁兒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愛。後來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於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且召集了一幫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竟然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4、灌腸
【純正的老味道,找回傳統味道的紅腸,地道的好食材,成就好味道,才用傳統的工藝,口味非常的正宗,肥而不膩,入口香濃,柔嫩勁道,非常的好吃】
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腸要算得上是物美價廉,絕對的大眾化。這種純北京式的真正土產多少年來在集市、廟會上隨處可見,尤其是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來唱主調。吃灌腸不在乎解餓,只是領略它的風味,過過饞癮。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5、爆肚
【廖記四川牛肚零食,無任何的添加劑,麻辣色香,勁道十足,十道工序非常的細緻,切條成型,回味綿長,非常的好吃】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