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別怪孩子不聽話,只是你不懂這個道理

1

週末,與朋友約好的帶著孩子出來玩,地點定在植物園。

可一早朋友來電話,“今天估計沒戲了!”

詢問之下得知,是孩子在跟朋友鬧脾氣,而且越哭越厲害。

朋友也很委屈,“自己不小心把孩子的玩具盒子打破了,說了跟孩子再買一個新的,可孩子還是不依不饒,這不哭了一個小時了...這麼不聽話的孩子,不想帶他出去玩!”

電話那頭又傳來一陣哭聲...

這一切真的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嗎?孩子心愛的東西被破壞了,他的心情你真的理解嗎?

很多父母都只看到東西破了,買新的就好。可是孩子內心跟這個物品早就建立了某種“情感”。

你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傷心。

2

高中畢業那會,“慣例”式的一幕還是上演了:一幫學生扯碎書本朝空中散去,嘴裡面呼喊著“解放啦!”

望著手裡的課本我卻猶豫了。高中學習的繁重不想再回憶,但是真的讓我扯碎這些一直陪伴這我的課本,實在不忍心。同學說我沒有魄力,說我還是懷念這樣的“苦逼”生活。

我只好象徵性的將一本無關緊要的作業本扯碎拋向天空,完成了“畢業儀式”...現在想起來還在為我當時的明智之舉感到欣慰。

甚至到了大學還因為書的事情跟母親吵過架。

初中學時的書本被我收藏在了幾個大箱子中,放在了儲藏室。積年累月,紙箱上佈滿灰塵,但有它們在我很安心。

大二的暑假,突然想起中學課本中的一篇文章,然後就在我儲物室裡翻起來。但是卻發現它們竟然不在了,原來的位置換成了廢舊的電視機。

我趕緊追問媽媽。

媽媽漫不經心的說“賣啦,賣給收廢品的啦!”

“為什麼不跟我說一聲?”

“賣舊書有什麼可說的,有人收就不錯啦!”

“你那台破電視機為什麼不賣,難道比我的書還珍貴?”

“那是你姥爺留下的,有個念想。”

那一刻,我想控制自己的憤怒,但是還是爆發了出來。那天我跟母親大吵一架,一天沒有吃飯。

“不吃拉倒,真不知道,幾本破書有什麼好生氣的?”媽媽十分不解。

換做今天,或許我不會這麼直接的跟母親對著嚷,但心中的那種失落的心情卻無法掩蓋。

書,本身或許沒有什麼用處,但卻留下來了我多少上學時的記憶。一次考試失敗的教訓;一次取得高分的興奮;一次進步後老師的鼓勵。書在我看來一種載體,記載著我學習成長的所有故事。

所以,自那以後,我再沒有讓母親管理我的一切東西。這些東西即便壓箱底、即便遭老鼠,在我這裡也是珍貴無比。

怎奈父母卻往往忽視孩子內心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而且還責怪孩子不懂事。

父母缺乏同理心,成年人尚且憤怒,更何況是孩子?

3

何為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來自網路)

簡言之就是換位思考。

想像我是TA,遇到她經歷的事情,“我”會有什麼感受,這不是同理心。

想像我是TA,遇到她經歷的事情,“TA”會有什麼感受,這才是同理心。

4

比起講道理、安慰,孩子更需要有人理解他的感受。

我想起了自己中學時的經歷。那是初中二年級的升旗儀式,我被任命為下周的升旗手。

當時的心情真的是萬分激動,因為能夠成為升旗手是每個學生的驕傲,是一名學生品學兼優的標誌。

在週一升旗之前我們要接受一些升旗儀式排練,包括升旗時的站位,甩旗的動作,拉繩索的速度,領背校訓...我越想越激動,腦海中不時呈現出自己站在國旗前的景象。

可是,自己的激動慢慢變成了一種緊張的心態,短短的四句校訓,總是出錯,而這也被老師看在了眼裡。

後來,排練的隊伍裡出現了第四名同學的身影,是的他學習成績跟我差不多,還擔任學習委員,自己只是個課代表,最重要的是人家的校訓背的比我熟練!我意識到自己成為了“備胎”...

多年後的今天,我依然記得升旗當天,我在台下和全年級同學在一起,看著曾經和我一起排練的同學們,伴著國歌,完成升旗儀式。我一度煩悶,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本來站在臺上的應該有自己...

13歲的我委屈、擔心、失落甚至覺得羞恥,可這些感受我從來沒有對父母和同學說過。

我怕大家笑話我,笑我對這件小事斤斤計較。

如果有人告訴我,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努力了那麼久卻沒有機會上臺,你一定很難過,很沮喪。

或許這件事,就像中學時發生的很多事 一樣,成為了過去,而不會這麼多年了,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

回到文章開頭,朋友和她的孩子。

如果我是我朋友,我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不是故意的,我也知道這個小盒子是你最喜歡的,現在被媽媽打壞了,你心裡不高興了,媽媽帶你出去玩玩好不好?”

我想孩子會慢慢安靜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