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事,瓷器的製作流程
1.瓷器製作流程
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就如人們看到神奇的魔術總會不由自主的去探究魔術背後的秘密,我看到景德鎮瓷器的第一眼就在想如此精美瓷器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景德鎮諺語“過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嚴格的說就是一個瓷器製作好要經過72道工序。
1.1加工工序(八道)
選礦→原料處理→配料→裝磨→運行→放磨→過篩入池→陳腐,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揉泥。
揉泥:
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致。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制時容易破裂變形。
1.2造型工序(二道)
設計→造型(旋模子兒、雕塑)。
1.3制模工序(九道)
打漆→分線→閘子兒→打油→和石膏漿→注石膏漿→修模→揭扇→制套
制模工序要為大家詳細介紹的是:做坯
做坯:將瓷泥放入大轉盤上,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1.4成形工序(二十九道)
1.4.1注漿成形(十二道)
清模→合模→量濃度→過籮→注漿→放漿→開模→修坯→粘接→打章→乾燥→抹坯
1.4.2拉坯成形(八道)
泥漿脫水→練泥→揉泥→拉坯→旋坯→粘接→打章(刻字)→乾燥
1.4.3印坯成形(九道)
清模→合模→搓泥條→印坯→開模→修坯→粘接→打章(刻字)→乾燥
成形工序中我們重點講解的是:印坯和修坯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修坯: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
1.5素燒工序(七道)
驗坯→支棚板→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1.6上釉工序(八道)
檢素胎→上水→量濃度→撈釉→上釉→乾燥→刷釉→清足
這裡為大家重點介紹的是:蕩裡釉、畫坯、施外釉、挖底足、寫底款、裝釉足
蕩裡釉:對於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是用毛筆蘸釉塗於器上,缺點是釉層不勻;對於圓形器,通常都用將其放入缸內蘸釉的方法,但如果器物過大,由於器重極易破損;所以對大件圓器都用吹釉的手法,以一端蒙細紗的竹筒將釉吹於器上,其次數從三四遍到十七八遍不等。
畫坯:畫坯猶如添衣,是體現陶瓷器自身美感的重要步驟。古代畫坯,分工十分明確細緻,“畫者不染,染者不畫”,另外還有錐工、雕工、鏤工等。一件青花釉裡紅的製作,就需要畫工先將紅彩畫於器上,而釉外的青花邊線是出自旋坯工之手,器底的題款則由落款工完成。
施外釉
挖底足
寫底款
裝釉足
1.7釉燒工序(八道)
支棚板→清棚板→灑砂→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燒窯成瓷
窯爐呈長圓形,猶如倒置的翁罐,高寬約為一丈有餘,窯深則是高寬的數倍以上;其上罩有窯棚,煙囪有兩丈多高。瓷坯製成後,裝匣入窯,在窯爐內都呈分散排列。窯火有前中後的區別,一般視釉層的厚薄來定位放置。燒窯時則將爐磚留有一孔,用以試火照(又稱“火標”,燒窯時用以檢驗窯內溫度和坯件成熟情況的一種試片),火照若熟就止火,熏悶一晝夜後才可開窯。
燒制瓷器的成功與否,窯火是關鍵。千年窯火,綿延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具精雕細琢,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醜小鴨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蛻變成美麗的白天鵝,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了。
最後還有一步,這七十二道工序才算是完成了,那就是檢驗工序。
檢選分級:
把成品逐個進行檢驗,按照鈞瓷標準進行分級,對於正品以上的登記入庫,對於殘次品進行缺陷分析後作銷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