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頭的來源?
枕頭起著支撐頭部,維持身體處於自然狀態,保證人們良好休息與睡眠的作用。人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與它相伴而過的,它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枕頭,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臥具,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從“枕”的本義上來說,不過是普通的臥式寢具而已,但卻包含著很多的文化含義以及吉祥寓意。
枕頭的起源大約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中期,那時的古人類已開始有意識地用石頭、木頭、柴草、獸皮或者用自己的手臂彎曲而墊於首下,作為自己睡覺時的頭枕物,這大概就是最初的枕頭雛形。古人類從無意識地使用枕頭到有意識地使用枕頭,這一過程也為追求最簡單的舒適感覺。我國古代醫書裡曾指出:“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舒。”意思就是說,枕頭的高度,以仰臥時頭與軀幹保持水準為宜,其尺寸還由每個人的生理結構和舒適感而決定。
西漢文學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枕:“枕,臥所薦首者,從木”。從字形字義分析,最早的枕頭應該是木制的。但從考古資料看,最早的枕頭是石塊,但未經人工加工過。湖北省江陵市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木枕,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枕頭實物。在商朝時期,成型的枕頭已經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相傳商朝時就有玉石製作的虎頭枕,這大概是最早的枕頭的一種造型。當時,人們把虎作為氏族圖騰或保護神,有祛邪避魔的作用。
而這些枕頭都屬於硬質枕頭,湖南省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一件絹枕,就屬於軟質枕頭,可見在早期我國枕頭就有了軟、硬之分。
枕頭的種類在早期已經種類繁多,從材質上來分有石枕、木枕、陶瓷枕、玉枕、琥珀枕、絲織枕等;從造型上來分有圓形枕、方形枕、梯形枕、動物形以及人物形枕等;從用途上來分有臥具、藥枕等。
2.枕頭的古代發展
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期。常年的戰亂使得物質資料匱乏,因而此時的家用紡織品相對比較樸素。在秦國實現大一統之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紡織工藝的進步,家用紡織品逐漸豐富。而在漢武帝時期,不僅擊垮了匈奴,還迫使橫越中亞尤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打通了中原與西域各國的交通,使得當時的絲織品紋樣多變,色彩豐富。此時的硬質枕頭中有竹枕、銅枕、石枕以及玉枕等,而軟枕多為精美的絲織枕,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1號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絲織枕頭,形狀呈長方形,用三種不同的紡織面料製成,兩側均用十字型穿心結來束縛枕芯。在造型上多為長方形,或呈馬鞍形、馬蹄形。而在軟枕中的雞鳴枕,形似雞,腹部寬厚,枕面平凹,兩端成犄角式上揚。這種兩端起、中間凹的造型不僅符合人體工學,又蘊含了古人雞嗚即起之意。
隋唐是封建社會經濟繁榮的時期,政治的開明、生產的發展、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以及絲綢之路的基本暢通都使當時形成一種肥、豐、碩以及濃豔的審美風格。而從隋唐開始,由於陶瓷工藝的興起,硬質枕頭中的陶瓷枕成為人們主要臥具的種類之一。唐朝的枕頭造型仍多為長方形,同時還出現了兩種枕頭類型,一為凹面枕,一為倒梯形枕,使枕頭的長度差距增大。而在晚期,方形枕的造型發生重大變化,將六面體的棱角磨圓,枕面的弧度加大,從而產生了圓形枕,更符合人的睡臥功能。
唐朝的陶瓷枕,基本上屬於三彩和絞胎類。三彩是在白胎上印花,以寶相花、忍冬、纏枝花、蔓草等植物紋為主,還有鴛鴦、鳥獸及幾何紋,施綠、黃、藍色釉,藍中帶紫,或藍中帶赭紅色,斑點淋漓,釉色參差鮮豔。而絞胎就是把白色和褐色瓷土揉合在一起,拉胚成型,胎上有類似木質的紋理,施三彩釉和黃釉,好似模仿漆器的工藝。人們在把瓷枕作為重要的寢具用品之外,還將陶瓷枕作為藝術品來鑒賞。此外,動物形枕的比例增多,以獸為座的圓形枕面枕,如三彩犀牛陶枕、三彩臥獅枕等。在其製作過程中,應用了中國傳統的圓雕技法,形成各種動物形枕頭,有虎、獅、象、牛、獸等。根據歷史記載以及考古資料來看,陶瓷枕的出現是和“盛唐氣象”密不可分的。同時在絲織物中出現了“錦軾”,作為手肘倚靠之用。
到了宋代是一個興文抑武的時代,文人士大夫的這種追求平淡、順其自然的高雅格調成為社會價值所向。“枕賦”的出現便跟當時統治者推動的崇文風尚有直接影響,製作者僅用265字就把此陶瓷枕的產地、特徵、功用、意義交代得一清二楚,其中記載道:“睡快詩人,涼透仙骨”,“思圓木警學之勤,樂仲尼曲肱之趣”等詩句都說明了當時的陶瓷枕不僅能使人擺脫酷暑之困,還有警示追思之用,也賦予了枕頭更深刻地文化內涵。
兩宋的陶瓷藝術有它自己的特點:貼近生活,方圓有則,厚薄有度;裝飾多彩,融詩文、繪畫、雕塑於一體,色釉斑斕雅素;民窯官窯競秀,南方北方並盛。從北宋起人們開始在枕頭寫詩作畫,通過枕頭這一載體抒發當時人們的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在陶瓷枕頭上題字,既有前人的名詩妙句,又有民間流傳的俚言曲子,短者―二字,長者上百字,這種詩文枕頭被清代以後的民間所繼承,絲織枕頂上常見對仗的詩文,這些都跟當時興文抑武的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同時孩兒枕的出現也給人一種情感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塑造了天真爛漫的孩童形象。而鏤雕技法在宋代的陶瓷枕上使用嫺熟,把這一傳統的雕刻工藝應用在枕頭上,增加了枕頭造型的立體效果。而宋代的軟枕也多為繡枕,也稱“金縷枕”。
而從明朝開始陶瓷枕逐漸走向衰落,硬質枕逐漸被絲織軟枕所取代,而此時的絲織品織藝精湛,質地優美,棉紡織業成為普及的手工業,印染、刺繡、鑲嵌等工藝日漸純熟。明代的枕頂通常以“鴛鴦”圖案為裝飾,以繡花工藝為主例如扣繡等。滿漢家紡文化形成集大成的清代家紡文化,從明代的“敦厚繁麗”到清代的“纖巧瑰秀”,審美意識發生變化,社會中下層仍對“熱烈輝煌”情有獨鍾,上層社會及文人傾向于“清新淡雅”的審美觀念。寓意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的“百子枕頭”則是當時很多皇室貴族親睞的軟枕。同時清代也開始盛行茶枕、藥枕,把茶葉及中草藥裝入枕中以作保健之用;也常把香草、花瓣等花草用作枕芯,使枕頭散發香味促進睡眠。
枕頭,其造型、材質、工藝、裝飾紋樣等,從單一到複雜,簡單到精緻都體現了人們不同的文化心理、價值理念、審美意識、傳統信仰以及風俗習慣。人們在把枕頭作為重要的日用臥具的同時,也將它視為精美的工藝品。從枕頭的造型設計上來說,符合了人體工學提高舒適性;同時塑造了種類繁多的動物造型,作為保護神起到祛邪祈福的作用。從裝飾紋樣上來說,花草、詩文以及景畫的刻畫,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枕頭是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而誕生,又是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改進、不斷豐富、不斷變化的。這些枕頭都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融入了製作者的觀念、情感以及審美理想,也傳承了華夏民族特有的藝術精神。通過對枕頭發展的分析,體會到了不同時期各種文化背景、材質條件等因素下產生的枕頭所表達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觀念,這也對現代的枕頭設計與製作過程中有著一定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