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頤和園的這些秘密,第一個就沒聽說!

頤和園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園林,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有很多神奇的傳說~

【 頤和園“福山壽海圖” 】

從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了一個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劃分成“裡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進一步把外湖分為兩個部分。把湖水分成裡外湖主要是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達到“山環水抱”的格局。

萬壽山佛香閣兩側的建築恰是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看來成了一隻蝙蝠,振翅欲飛。大凡到過頤和園的遊客,鮮有人知其佈局暗含“福壽”圖案。

【 頤和園斷尾銅牛的傳說 】

十七孔橋旁邊銅牛造型栩栩如生,其實這銅牛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慈禧在建頤和園時,妄想著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於是傳令下去: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

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旁的銅牛象徵牛郎,石舫旁織女亭象徵織女。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陣勢。

從此以後,“牛郎”望著“織女”。有一年的七月七,這頭銅牛突然活了,一頭紮進湖裡,再也出不來了。

後來,慈禧又讓仿照一隻銅牛,並用鐵鍊子鎖住。等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這第二頭銅牛又動了起來,幾個壯漢眼看鐵鍊子也鎖不住了,就前去將它拉住。由於用力過猛,“哢嚓”一聲,尾巴拉斷了。

從此昆明湖邊上便留下了一隻斷了尾巴的銅牛。有人問,現在頤和園裡銅牛的尾巴為什麼不是斷掉的呢?原來銅牛的斷尾被工匠接上了。

【 北京也曾有“黃鶴樓” 】

涵虛堂的前身是望蟾閣,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清漪園時期仿武昌黃鶴樓所建,建築為三層,高大挺拔,望蟾閣和萬壽山佛香閣、西湖治鏡閣呈鼎足之勢。乾隆命名望蟾閣其意為此處乃賞月最佳處,所以乾隆曾經十數次登臨望蟾閣,並賦詩十四首。

由於望蟾閣是冬季施工建造,所以昆明湖注水後造成望蟾閣地基下沉,在望蟾閣建成第十九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對望蟾閣進行大修,並對主管望蟾閣建造的官吏人等進行處罰。但是由於望蟾閣體量高大,由於自身的重量加之難以承載昆明湖的風力,終於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時壽終正寢,被拆除改建成今天見到的一層的涵虛堂,望蟾閣只矗立了59年。

1860年涵虛堂也沒躲過英法聯軍的大火,南湖島上的涵虛堂和廣潤靈雨祠等建築均毀,直到光緒年才在原址複建了涵虛堂。

【 皇家園林為何不見城牆 】

頤和園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寬闊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時候,這裡就是一片觀賞風景之地。每年三四月份,當地百姓都會到這裡來踏春。後來,乾隆皇帝瞧上了這塊風水寶地,修建了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建成後,乾隆皇帝並沒有在四周修建圍牆,也沒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這邊來,不過當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線”以外觀賞,不能越過“警戒線”,否則被抓要蹲大獄的。可您知道這警戒線在哪兒嗎?

其實,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東,不設任何限制,當地老百姓可以隨意遊玩。而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橋、南湖島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老百姓們想去就去的,否則要付出代價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