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時地利水質,初學釣魚的必殺計
一、看天氣
在選擇釣魚出行前一定要觀察天氣預報,氣候決定魚的覓食狀況,如;濕度高於50%以上、忽冷忽熱、久晴不雨、久雨不晴、24節氣中的季節、氣壓低於980百帕、早晚溫差過大或過小、風向不定忽東忽北忽南、霧霾天氣過重等都不宜出行釣魚,所以天氣氣候溫度決定一切。
除了看基本氣溫外,還要看溫差。溫度在5℃以下,35℃以上,有些魚會停止進食,要想釣上它們會有困難。溫度在20℃左右時好釣鯽魚、鯉魚,溫度在30℃左右時好釣草魚、鯿魚。溫差在5℃至8℃左右,是比較好釣魚的。一天之內,溫差超過15℃,則不好釣魚。
二、看風向
風向有南北之分,東西之別。看風向的同時要看風力。風中釣魚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釣位,二是釣組。南風多為暖風,要釣浮釣淺。北風多為冷風,要釣底釣深。東風西風,總歸不好釣魚,特別是西風,魚會停止進食。所以,風天釣位的選擇,不但與風向有關,而且與風力有關。風天釣魚的釣組,也有所不同,墜要加大,漂要升高,調漂時,墜要略重於漂的浮力。做到不能讓風吹走浮漂。要調高目,浪頭不能蓋過漂頂。風中釣大魚可以釣平漂。釣位的選擇,地理自然環境是魚類選擇嬉戲、覓食、繁衍的關鍵區域,覓食也有時間段,它們大部分選擇早和晚覓食,尤其黎明前和太陽西下時段,安靜的環境位置是魚類選擇覓食的先決條件,其次是水底地型環境,(如水底有障礙物、有凹陷地勢、岸邊有樹、岸邊凸出的地段等)選擇最佳地段作為釣位元釣者需要深思熟慮。
三、看水質
來到水邊,是釣還是不釣,是釣淺還是釣深,是釣上層魚還是釣底層魚,是由水質來決定的。水質有渾清之分、肥瘦之分、好水和壞水之分。渾水有泥渾水和淡渾水兩種,清水有純清水和養殖清水等。肥水和瘦水,徑渭分明,好水和壞水,一聞便知。
水質為生就是在魚的生存環境下,水體不能有過度被污染,過度污染就會造成魚的體質健康出問題,如;水的硫化物和亞硝酸鹽過高,水底氨氮氣會產生有害毒氣,氨氮是含氮的有機物(如死亡的動、植物及動物糞便中的蛋白質)經微生物分解所產生的化合物,水中的含量可指示污染程度。
經由生物作用釋放出的氨,可直接被植物利用而產生植物性蛋白質會使藻類快速成長,造成優氧化問題(水體中因為營養物質過多,導致藻類增生,衍生氧氣不足及毒藻產生的現象)溫度越高,水中生物的活性越高,大約每增加10℃,生物生化反應速率約增加一倍,但溫度越高,水中飽和溶氧濃度就越低,水中動物賴以生存的氧氣量就會減少,遇到這樣的水質魚不會覓食,所以水體品質好與壞決定釣魚出行和用餌是關鍵,不可忽視。
四、餌料
釣魚餌料的原材料是由糧食以及海洋動物魚蝦藻等以及多種品種拼湊而成,通過篩選利用技術手段而加工製造出魚類最喜歡吃的飼料,不同產品有不同部分用途,只要瞭解魚類食性,合理搭配餌料,物件魚一定會攝食,如果不瞭解餌料的單品作用,如果不懂小藥中有神奇作用,就會分類不清,就搭配不出來有吸引力的釣餌,魚類也不會關顧,所以,餌料搭配和小藥的配合是講究科學合理,多種變化,講究狀態,追求味型小藥調整等,在不同水域用不同餌料釣絕對性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