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負面的指責時,你是反擊還是忍氣吞聲
你是否遇到過下面這樣的情況:
妻子:每當我給我丈夫一些稍微負面的回饋時,他就會變的怒不可遏,並且拒絕討論這個事。
員工:每到年終評估時,我就特別緊張。因為要跟主管見面,還要討論我這一年的工作。一想到他可能要批評我,我就怕的不行。
學生:上次的考試我只拿了個及格分,幾乎被教授指著鼻子罵了一頓。我覺得我都快完不成研究生的學業了。
陌生人:今天在超市付款時因為拖延了太久時間,被後面排隊的人訓斥了。我的心情差極了,感覺一整天都被毀了。
別擔心,幾乎每一個人被批評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會遇到被批評,被指著鼻子怒駡的時刻。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分辨哪些批評是需要接受,哪些是需要反擊?首先我們自己本身也需要知道怎麼去處理批評。關鍵的問題在於,你怎麼處理這些批評和責備呢?震怒?傷心?沮喪?心理學家Jonice Webb告訴我們,面對這些,其實你需要做更多維度的處理。
面對批評,你需要知道的是
一. 沒有人能夠避免批評
嗯,沒有人能夠避免批評。我自己也是這樣。上研究院的第一年時,我特別自豪。因為我從申請那個專案的數百名優秀學生中脫穎而出,感覺自己牛得快要上天了。第一門課的作業是統計學,我積極而認真地完成了任務,並興奮地等待著教授給我回饋。論文發下來後,我看到上面滿是紅色的批註,以及一個大大的、醜陋的“C”。教授在論文的頂部寫到:你真的準備好應對這個專案的高要求了嗎?
我特別震驚,也在一瞬間對自己心灰意冷。我開始質疑一切,也許教授是對的。我並沒有我自己想像的那麼聰明。也許我應該主動退學,而不是等到被他們勸退。
讓我們面對這個事實吧。沒有人能安然地度過一生,且還能避免所有的消極回饋,不被任何人批評。事實上,批評是個好事情,尤其是那些消極的回饋。我們每個人對自己都有著獨特的理解:我們的行為、選擇、表現等等。
而來自別人的批評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視野和見解,成為幫助我們成長的資源與動力。
但是,批評也不總是對的。批評是複雜的、微妙的,也總是基於某些立場之上的。負面的資訊與回饋也會給我們帶來消極的情緒反應。
二. 面對批評時的兩種反應
一般而言,面對批評,你會有兩種反應。
接受:批評就像一個射中你心臟的利箭,它對你傷害極大,以至於你沒辦法處理這個傷害,也沒辦法讓它為你所用。比如文章開頭例子中的員工、學生和那個可憐的陌生人。
反抗:因為這些批評對你傷害太大,因此你特別生氣,並選擇反抗,沖對方大喊大叫,或者以冷暴力處理等等。比如文章開頭中的那個丈夫和朋友。
無論是接受還是反抗,它們都是因為“受傷”而產生的反應。遺憾的是,這兩種反應都不會讓你有所獲益。前者讓你心情鬱結,否定自己;後者讓你憤怒不已,關係破裂,且自己也不會有長進。
最重要的是,你缺乏一個良好的過濾機制,缺了一層可以用來過濾並保護自己的鎧甲,來幫你應對並利用這些批評。
三. 建立過濾與保護機制,讓批評為己所用
過濾與保護機制聽起來也很簡單,但其實沒那麼容易。但你可以通過以下5個步驟,來説明自己建立這樣一個機制。
第一步:
你要意識到,沒有批評是100%正確的。如前面所說,批評微妙而複雜,且常常基於某些立場之上。因此,在你接受某些人的批評之前,先暫停,花時間處理一下這些批評中所攜帶的資訊。
第二步:
批評者所批評你的每一句話,其實也都映射了批評者本身。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視野和經驗來觀察世界的,沒有人能夠100%地做到完全基於事實和真相做出評判。
第三步:
當批評襲來時,在它傷害到你之前阻止它。你需要問一些問題,來幫助自己處理這些批評。這個批評者是誰?他有多瞭解我?他有多值得信任?批評者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有沒有要故意傷害你的緣由?他們是在憤怒嗎?還是在試圖幫助你?他們是不是度過了很糟糕的一天?他們是不是有誇大事實的嫌疑?批評者有沒有遺漏哪些資訊?而這些可能是會改變他們觀點的?批評中的某些資訊是不是要比其他的更準確?在回答上述這些問題時,你是否需要更多的資訊?
第四步:
向批評者提問。試著去弄明白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說這些。過濾這些資訊,留下真實的、有用的部分,棄掉無用的、錯誤的部分。
第五步:
如果那些批評是有效的、有益的。那麼,嘗試採取行動吧。看看是否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無論是關於行為本身還是你自身,都可以去嘗試一下。看著像是無用的雞湯?下次面對批評時,試試就知道啦。知易行難。
再回到研究院的那場考試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質疑後,我突然想通了。“這個教授僅憑藉一次測試就來評判我了?憑什麼啊?他根本就不瞭解我!”至於他為什麼要那麼說呢?也許是故意刺激我,想讓我更努力的工作。
嗯,要麼做,要麼滾。 (ε)
而我能做的,就是拿出統計學的課本,用那一周所有的剩餘時間,來弄清楚我學過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語句、每一個知識點。任何一次被批評的經歷都會是一種挑戰,你可以接受、委屈、憤怒,也可以過濾它,吸收它,變的更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