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寶寶有個漂亮肚臍眼,最關鍵要做到這2點!
文/小紅姐:中國最具人氣美女助產師,北京三甲醫院產房資深接生婆。從事接生工作20年,安全接生2萬多例。產房裡的接生分娩、悲歡離合,所有准媽媽關心的問題,一一為您娓娓道來。
這天,5床的產婦要生了,我在把產婦往產房裡推的時候,產婦的媽媽一把拉住我:“孩子,等一會兒。”
只見她看四外無人,麻利的從床底下一個灰色的背包裡,掏出了一個紅包,遞給我。
我趕緊擺手說:“大媽,醫院是嚴禁收紅包的,您還是收起來吧。”
大媽說:“這不是紅包,這是臍包,到時候,你給我們閨女剪掉臍帶的時候,用心一些呀。過去的老規矩,都是要給接生婆剪臍帶的紅包的。”
我笑著說:“現在不興老規矩了,您還是收起來吧。”
產婦的媽媽見我堅決不熟,也就沒再堅持,但還是叮嚀我說:“醫生,待會兒給我們孩子剪掉臍帶的時候,用點心,我們孫子想要一個好看的肚臍眼。”
中國古代,對給新生兒剪臍帶這件事非常重視,在古代醫書《醫宗金鑒》中久記載:“先用剪刀向火烘熱,煎斷臍帶,次用火器繞臍帶烙之。”
現在,人們的穿衣越來越開放,對肚臍眼的美觀要求也高了起來。一般來說,好看的漂亮的肚臍呈現的是扁平而呈縱向,而寬而深的肚臍和過小的肚臍不會令人青睞,最有吸引力的肚臍為中等大小且整個外觀呈縱向。
有人曾對上百名女性的肚臍進行分析後,將其分為5個類型,即T型、縱型、圓型、橫型和不規則型,而且以T型和縱型為最多。
最後得出結論,從美容角度分析,最有吸引力的肚臍是小型呈T型成垂直形的肚臍,而且上方有一皮膚突出遮擋,而最不好看的肚臍為大而呈橫型或不規則型,且向外突出的肚臍眼。
◆而漂亮的肚臍眼,是靠助產士剪出來的嗎?
先普及一下分娩知識,胎兒出生後,臍帶就失去了它的生理作用,在產房,我們斷臍的做法是:一般是在離新生兒體1到2釐米處用無菌剪刀剪掉,再在臍帶根部套上氣門芯箍住,臍帶斷口用碘酒消毒,最後用無菌紗布包好。
因此,正常的嬰兒在剛斷臍時,臍帶尚殘存1釐米左右,剛開始的時候,呈光亮的藍白色,數小時後就變成了黑褐色,並逐漸乾枯變細呈黑色條索,因為沒有血運供應了。3~7天內在臍帶根部脫落,脫落後的創面,頭1~2天發紅、潮濕,3~5天后痊癒、向內收縮,成為臍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肚臍眼。
因此,肚臍眼的好壞與我們剪斷肚臍的方式沒有關係,而和臍帶根部脫落後,對臍帶斷面的護理有很大關係。
◆要想有一個漂亮的肚臍眼,最關鍵的要做到2點:一是不能沾水,二是杜絕感染。
在過去古代,接生婆給新生兒斷臍時,要預留一小段,用細麻線纏紮,再仔細折疊盤結起來,外邊用乾淨的軟棉布包紮好,切不可沾水,以免引起“臍風”,等到3、5天后,殘存的臍帶脫水乾枯自然脫落,形成一個略為下凹的臍眼,這就是考驗接生婆的功底了。
如果臍帶脫落後,臍眼外突,接生婆的紅包錢就會少去許多,話傳開去還可能砸了飯碗。因此,接生婆在在剪掉臍帶時很用心。
如果在冬天,怕剪刀太涼,冷氣內侵,還往往以綿布相裹用齒咬斷臍帶,也有用大麻油紙慢慢燒斷的,有的則用竹制舊吹火筒,將其剖成兩片以代刀斷臍。主要是怕金屬鐵器不乾淨,引起嬰兒的臍風(也就是現在說的破傷風)。
我們現在主要採用的是專業的斷臍剪,完全避免了感染和沾水等問題。
◆媽媽們在護理臍帶時,要注意:
第一,要保持乾燥。在寶寶臍帶脫落前應保持乾燥,如果洗澡時不慎將臍帶根部弄濕了,應該用乾淨的小棉棒擦拭乾淨。
第二,要避免摩擦。紙尿褲大小要適當,千萬不要使尿褲的腰際剛好在臍帶根部,這樣在寶寶活動時易摩擦到臍帶根部,導致破皮發紅,甚至出血。第三,要避免悶熱。絕對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類塗抹臍帶根部,以免臍帶不易乾燥甚至導致感染。
還有的新媽媽給孩子用的紙尿褲,發現,包裹臍帶的布也濕了。
在用紙尿褲時,包好尿布後把邊緣往下折,把肚臍眼露出來,這樣就不會把肚臍眼浸濕了。
◆肚臍眼不好看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新生兒發生了臍疝。導致了肚臍眼往外突出。
現在我們知道,新生兒的臍位於腹壁正中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這是腹壁最晚閉合的部位。同時,臍部缺少脂肪組織,使得腹壁最外層的皮膚、筋膜與腹膜直接連在一起,成為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就容易在此部位突出形成臍疝。
在人體胎兒時期,通過臍環部位有二條動脈、一條靜脈、卵黃管及臍尿管與母體相連,以獲取營養。在胎兒出生前後,上述管道逐漸閉鎖,臍環閉鎖時形成臍凹陷。
如果閉鎖不全或延期閉鎖,就會出現嬰兒臍疝,嬰兒臍疝屬先天性,發病原因有臍部發育不全,臍環沒有完全閉鎖;或臍部的瘢痕組織薄弱,不夠堅固。在腹內壓增加。(經常啼哭、便秘等情況下,內臟可以從臍部突出而形成)。
一般來說,嬰兒臍疝一旦發生很難自然治癒,需要進行治療。一般採取的是非手術治療,主要是硬韌墊加壓法或膏貼擠法。也就是用物理的辦法把鼓出來的臍帶給壓回去。如果這種辦法沒有效果的話,就只能採用手術治療了,手術方法有保留臍部的修補術和切除臍部的修補術等。
來源:接生婆(jieshengpo120),本文已獲得授權
有關版權及相關問題請聯繫旺旺:育兒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