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彈棉花真是一門老行當了。查元代王楨《農書》卷二一《農器圖譜》卷十九《纊絮門》附《木棉》載:“木棉彈弓,以竹為之,長可四尺許,上一截頗長而彎,下一截稍短而勁,控以繩弦,用彈棉英,如彈氈毛法,務使結者開,實者虛。

彈棉花是很傳統的工藝,一二十年前到處還可以見到,現在就很少見了,“彈花匠的工作很辛苦,灰塵很重,錢收得不貴,很少人想做這行了。” 隨著工業發展的帶動,現代文明的進步,古老的手工彈棉花產業正在慢慢消失。以前的農村會有很多的泥瓦匠,木匠,鐵匠等等,彈棉花的倒是不多,樺墅村張文福,是遠近地區不多的彈棉花的手藝人。問師傅彈過多少床杯子,多的連師傅自己都不曾記得。

張師傅今年57歲,18歲(1977年)開始入師,彈棉花一直到50歲結束,匠齡,永遠的定格在了32年。舊時的農村,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有些關係比較複雜。張文福據所知,同父同母的兄弟三人,同母異父的弟妹兩人。18歲開始,跟著繼父的弟弟學著這門手藝,舊時跟著師傅學手藝,須滿三年。其實這個相當辛苦,簽了賣身契,就算被師傅打死都是任命。一般第一年打雜,熟悉環境;第二年學習本事,增長技能;第三年給師傅賺錢,報答師傅。

張師傅說,他18歲跟著師傅走南闖北彈棉花,3年不到就開始出師獨自一人奔走附近各村為人彈棉花,最遠的每日走上幾十公里,不過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彈棉花。到了旺季,到了某一個村子,待上10天半個月,多數村民會自覺送來棉花,早送晚取,方便了村民也省的奔波辛苦。

幾十年來一直靠彈棉花謀取生計。平時所有工具都背在身上,彈匠師傅在外靠的是一張彈弓、一塊磨盤、一個彈花錘和一根牽紗篾,彈好一床新棉被要經過彈棉花、壓棉花、鋪紗、磨平,翻邊後再重複彈、壓、鋪、磨幾個程式。彈一床被子多半需要一天,從早上7點開始,晚上6點結束,彈棉花不僅是費力活也是個精細活,一天棉花彈下來,腰酸背痛,加上彈棉花時會有很多棉塵,對身體不好。

“朵朵彈,朵朵彈,彈得棉花細又長,半斤彈成八兩八!”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彈出的是鄉情鄉音,彈不出的是鄉戀鄉愁。1977年時收費每床5元。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通常只需不足一天的時間,熟練的棉花匠就可以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每彈好一床被,都要稱一稱,與顧客送來的棉花重量對上號,絕不短斤少兩。

張師傅說,彈棉花的活兒具有季節性,一冬一春最為忙綠,幾乎每日都有活,其餘時間就在家務農。在他這輩已經沒有年輕人學這個了。早年他就沒有帶到徒弟,他就是樺墅村最後一代的彈花匠。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彈棉花工匠們經歷著從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到現在基本上已經找不到真正手工彈棉花的地方了。人們才忽然意識到那個竟已成記憶。 到2009年,張師傅彈完最後一床棉花收了50元,就再也沒有彈過,這聲清脆悅耳之聲也再也不曾在樺墅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