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幫我們找到全中國最好吃的面
上周,Sir推薦了《俠飯》。
你們說Sir好殘暴,深夜談吃。
這就受不了?!
Sir給你們見識更殘暴的。
你們都知道,Sir每天12點下班。
有時還更遲。
隔三岔五就忘記吃晚飯。
餓著肚子睡覺,做的夢經常是這樣的——
辛苦碼字之餘,餓了咋辦?
有這樣一部神劇,Sir每晚都會刷個幾分鐘,反復刷,次數麼……餓幾次就刷幾次。
看了就管飽,很有點曹操望梅止渴的功效。
它就是——
《中國面之旅》
第一眼看,它好像只是一款香噴噴的旅遊美食節目。
內容就是一個中國妹子和日本妹子,從首都北京啟程,經過蒙古、陝西,還跑到了哈薩克、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
不幹別的,就是……
四。處。旅。行。吃。面。
這種日子,讓饑一頓飽一頓的Sir很羡慕。
平常吃的面,有。
比如河南燴面。
蘭州牛肉麵。
新疆拉條子。
但這些,也就日本人看著新鮮,中國人看嘛,太平常。
而有些面,就算對中國人來說,也絕對新鮮少見。
例如哈薩克特有的馬肉面,粗獷。
將大塊馬肉、馬腸拿去煮。
面,不是做成條,而是弄成這種方方的。
面煮熟後,鋪在盤子上,再放上煮好的馬肉馬腸,最後澆上湯。
再如蒙古的牛奶面。
湯底,是純牛奶加生薑、蔥和一種蒙古特有的蔬菜。
最後煮出來,黏糊糊白生生的一大碗。
看著片裡的日本妹子。
這“哧溜哧溜”的吃相!
Sir也會跟上她的動作,含淚扒上一口速食麵。
對於加班狗來說,看著都有一種幸福感。
把“吃中國面”這種幸福感拍成作品,是日本的ACC攝製團隊想出來的。
摟一眼他們的履歷,就發現有門道。
這是一支對中國文化特別有興趣的戰隊——
2007年3月設立,第一部作品就是《中國面之旅》。
此後又陸續攝製了《中國神秘紀行》等。
關於《中國面》,他們的想法很大——
深入探索中國麵條的世界,並用有趣、好玩的方式去呈現。見識更多的風土文化,最重要,要吃個夠。
所以一共16集,每集24分鐘的容量,網羅的麵條自然不少。
但素……
如果一味呈現花樣百出的麵條,顯然無異於一般的美食節目。
在Sir看來,《中國面》最可愛的地方在於——
借中國麵條,去講中國人、中國事。
它用寫實的拍法,去拍想成為下一代麵條大師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狀態。
你可能想不到,他們的學藝生涯,是軍事化管理。
其他時間,完全花在做面技巧的訓練上。
時不時,就要應付各種高難度的考核。
踩著高蹺,左手麵團右手剪刀的做麵條計時比賽。
乍一看還以為是馬戲團
頭頂麵團的削麵比賽。
外國人可能覺得。這有啥好練的。
但下麵這位被打斷的妹子還挺實誠:
我感覺自己還不夠好,但不斷練習總有成功的一天
日本主持小妞不由地驚呼:“真的是非常中國式!”
不,還沒完。這些花巧的手藝活,也不能代表這檔美食節目的野心。
它有的是繼續往深裡挖的決心。
《中國面》去的地方,不止是酒店、飯館、小攤,更有平凡人家裡。
有一集,ACC團隊專門去山西境內的得勝堡,探訪民間高手。
這是一個鳥不拉屎的窮山村。
拍攝團隊拍到了世外高人的絕活。
條件有限,這裡沒有花哨的作料,驚豔的佐食。
但卻不妨礙,做面人的講究。
你看,根據面的種類,就有三種“道具”可以選擇。
麵團可以一點點手工擠成條狀。
也能上大傢伙,用杠杆裝置還挺省力。
不借助道具,也有高招。
比如這種,家裡的女主人輕易就能單手搓出三道麵線。
旁白直呼:真是高人啊,和日本的雙刀流一樣的哦
你看,同樣的一批麵團,大媽做出三碗種類不同的麵條。
外表看起來是面,卻又不是面
這絕對是嶄新不同的食物
除了探索中國麵條的奧秘。
《中國面》還喜歡拍事和人。
比如,他們跑去看得勝堡當地的鄉村學校。
發現在這裡讀書的小孩越來越少。
家裡稍微寬裕的,都送到市區學校去了。
教育資源的貧乏,在得勝堡引發了一波不小的搬遷潮。
而《中國面》,把這一現象也拍進來了。
同時,這個日本團隊也坦然記錄下,當地人對日本人的成見。
你看,攝製團隊第一次拍到這位老伯,被老伯甩了一臉“我不鳥你”。
這反倒引起了攝製團隊的興趣。
他們摸清了老伯的底細,這是個“空巢老人”。
子女都在外打工,自己獨自過活,脾氣有點怪。
但老伯每日的消遣,很“中國”。
他喜歡站在雜貨店外面,看人打麻將。
更喜歡,跑去空場聽老友閒聊,自己一句嘴都不插。
左邊角落那位
倒是他的一位老哥們,看到日本攝製組,騰地一下站起來。
開始用方言一樁樁細數當年侵華日軍的黑歷史,有板有眼:
當年日本軍人來的時候,可是對女性做了許多壞事,就像這個樣子
對此,旁白這麼說:
在平凡的小村莊,聽到了黑暗的不愉快過去
通過跟蹤一位空巢老人,《中國面》牽出的問題,既有中國農村的人口現狀。
又點出了,橫亙在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那段難以原諒的黑歷史。
老實說,Sir就中意這樣的紀錄片。
美食養眼,超抗餓(是的,Sir善於自我欺騙)。
觀察粗糲,有寫實的關懷和質感。
食物,對於中國人來說,從來都不止於口腹之欲。
它是親情,也是家國情。
當年《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無數人在深夜中看到流淚。
因為“這不僅僅是食物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
當然,像Sir這種晚上常斷頓的人,也有故事。
《舌尖》的導演陳曉卿,就很懂Sir這種都市夜歸人的心。
他也常常晚歸下樓,去尋找“宵夜”。
在《至味人間》中,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動機:
原因很簡單:我更厭倦日復一日機械枯燥的生活。
悄無聲息,行駛在北京的冬夜裡,搜索路邊哪怕是僅有的一盞小飯館的燈光。
進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種溫暖都能滲透到骨髓裡。
儘管無人陪伴,這,也算是對抗無趣人生的一種積極態度吧。
所以,美好的食物,真的是有治癒功能的。
說到這,你餓不餓。
Sir下麵給你吃。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請叫我的全名達聞西、陳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