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年將2500件陶瓷玉器化廢為寶,神力從何而來
在我國現代觀念裡,陶瓷一旦碎了,那就只有丟這一個結果。而古人們可不是這麼想的。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圖》,這畫中有人物1643位,描繪了汴京市井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繁榮場景。其中有一人,被稱為鋦瓷匠。
我國有句古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正是鋦瓷匠的本事。他們以大漆、金粉、銀粉,修繕殘缺的陶瓷、珠寶、玉石,並加以合適的形狀或紋樣,令其脫胎換骨熠熠生輝。
鋦藝屬於漆藝,我國正史對它的記載,很早就出現了。西漢的最後一年,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兒王莽篡奪漢室皇位,惹得王政君一怒之下,摔了傳國玉璽,和氏璧因此崩了一角。
面對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的殘缺,王莽萬分心疼,遂命能工巧匠以真金補之。這就是金鑲玉的典故,也衍生了金玉良緣的說法。後來鋦藝又先後傳入了日本與歐洲。北京奧運會的獎牌,也是由此得出的靈感。
日本稱鋦瓷為金繕,至今仍有不少匠人在做。而這門源自我國的老手藝,在本土卻幾乎見不到了。
鄧彬1978年生於湖南,于江蘇無錫任大學講師,教授傢俱修復課程,有十幾年的傢俱修復經驗對漆藝也有一定研究。
若干年前,鄧老師無意間見到一尊龍泉瓷,瓷身滿布金線,將其分成幾個塊面,更顯精緻。他當時所看到的,並不是正宗的鋦瓷,而是日本的金繕。
他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開始專研金繕,一切全靠自學,很快便開了自己的工作室。
2013年至今,他以鋦瓷技術修復了2500件以上的物件,也就是平均每天2-3件。
雖然他熱愛這門手藝,可剛入門時,他遇到了一重困境。他對大漆過敏,而且非常嚴重。剛開始接觸大漆時,雙手就跟蛻了皮的蛇一樣,並且反復發作。很多人都會對大漆過敏,嚴重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而過敏這道障礙,最終卻被好奇心擊敗。
他硬是克服了恐懼,大漆用起來愈加順手。
以大漆黏貼是修復的第一步。他正在調的膠油,是為了修復一塊玉鐲用的。
玉鐲是個揚州小姑娘寄來的,是她媽媽的心愛之物,曾經被摔成兩半。她希望能趕在媽媽生日之前,將玉鐲修復完好,當天給媽媽一個驚喜。
好在玉鐲破損不算嚴重,無需反復打磨,加固後便可貼金子。
現在是第二步:拼接。
第三步:打金膠。
第四步:陰乾。
最後一步:貼金。
將鐲子修復好後。鄧老師很高興,又幫到了一位委託人。
“別人看我好像比較專業,但對於我自己來說,這完全是一種興趣,是玩兒。如果我想把它當成事業去做,或許會去日本學習,但就只是好玩兒。這些都是手段,是研究器物的方式,不是結果。”他自認為自己不是傳統手藝人,現在所做的一切完全出於喜歡傳統文化,他也熱衷傳統手藝,於是就這麼堅持了下來。
可不管怎樣,他的匠人精神是可貴的。在今天,這樣的匠人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