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因為你說了太多廢話!

芬達轉眼已經一歲半啦,對於大人的話慢慢能聽懂了,為娘的開始期待,哇,終於可以交流啦。但萬萬沒想到,根本不是你想要的那種交流。聽是能聽懂了,但根本不照辦有木有?完全當耳旁風有沒有?甚至聽懂了也裝不懂有木有?

為啥明明懂了,就是不從?恐怕是因為你說了太多廢話!

廢話如果太多,孩子就拎不清重點。說得越多,越沒效果,下面幾種常見式廢話,看你中了幾條↓↓↓

廢話一:只叨叨不行動

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叨叨的功效遠沒有行動來得明顯。

因為語言的震懾力是非常有限的,開始孩子還可能被你震懾,但是,很快他們就會知道,你再碎碎念甚至吼叫,他也不會缺根頭髮少塊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會在意,家長的實際行動對他會造成什麼實實在在的影響。給他一個切實的能看到的後果,他才會知道到底什麼是不被允許的。

比如,當孩子又在亂寫亂畫的時候。與其一直叨叨不要畫在床上、不要畫在身上,不如直接走過去,給他一張紙讓他畫在紙上。如果不聽,繼續畫,就沒收畫筆,今天上午不能再用。

“直接的行動”對孩子和大人來說,都更加省心、更加直接。對孩子來說呢,你叨叨完一句,他繼續畫了,你繼續叨叨,他發現自己還能畫,你一直叨叨他一直可以在你的叨叨聲中畫下去,你說他願不願意主動停呢?

廢話二:說“不”說的太多太隨意

你最開始跟孩子說“不”得時候,他一定也是聽的。

但孩子多精啊,他很快就會發現,大人的不可以,有的時候只是虛張聲勢,只要他堅持一會、耍賴一下,“不可以”就能變成“可以”。而如果你“不可以”變“可以”的概率太大,就別怪孩子每次都忍不住想要賭一把的心啦。

所以不要輕易說不,說之前一定要三思,要麼就別干涉,要干涉就堅決阻止,明確的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玩,那個不能摸,然後把東西拿走或是把孩子抱走。他會反抗、會哭鬧是一定的,哪個孩子被阻止了還能對你強顏歡笑或是默不作聲才是逆了天了好麼?。

但是,只有你的堅定,才是減少孩子哭鬧最簡單的方式。第一次可能哭5分鐘,第二次可能哭3分鐘,第三次可能就不哭了。因為明確了規則,清晰了底線,久而久之就內化成了孩子自動遵守的規則。

反之呢,你這次動搖了,孩子看到了有機可乘,下次就會用加倍的哭鬧來動搖你。惡性循環下去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而且,孩子還顯得特別熊!!

當然,除了不能摸電源、不能闖紅燈、必須坐安全座椅這類基本的,每個家庭也有自己專屬的”能“與”不能“,這無所謂對錯,有些家庭要求嚴格,有些家庭要求簡單。不管規則是什麼,只要你堅定,孩子就一定能遵守。

廢話三:勸誡一籮筐,妥協比廢話還多

還有那麼一些事,就是需要打破規則、需要犯錯才能學到。但是作為親媽,我們總是想通過口頭教育就想讓孩子少走彎路。殊不知,有些東西,還非得孩子自己撞撞南牆才肯回頭。可有的家長,偏不讓孩子嘗試,這也就算了,更誇張的是,拒絕孩子的時候話說得比誰都狠都囉嗦,但是說回頭比誰回的都快。

常見句式:不要玩水,玩水很容易弄濕衣服的,弄濕了衣服怎麼辦?現在天多涼啊,一會你就冷了,不聽話是不是,弄濕了我可不給你換啊。真弄濕了呢?乾淨衣服麻溜呈上,熱水浴早已為小主備好,我隨時伺候您沐浴更衣??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既能不聽話達到自己的目的,還能得到優待。請問,不造反留著過冬麼?對於這類事情,非常建議大家在保證安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一試。

家長要事先提醒,但好言相勸之後還不聽?

可以!

後果也要自己承擔!!

比如,非要摸開水,可以試試,但是會燙手哦,(準備點微熱的),被燙了,就不會再想摸了。

比如,非要不扶把手上樓梯,可是試試,但媽媽覺得不扶會站不穩可能摔倒,摔到了,自然知道要扶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犯錯的機會,也給他們自己承擔後果的機會。在他受挫之後,不諷刺嘲笑,不落井下石,而是真心的理解她,安慰她,他自會從後果中學習,也更加會聽取你的建議。

對孩子來說,跟她說100遍好好吃飯,不如讓她嘗試一次不好好吃飯的後果,餓一晚,誰都心疼,但是一定比說100句廢話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