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黴豆腐,兩碗大米飯,你吃了嗎?
黴豆腐,在湖南有不同的稱呼,婁底和新化都叫黴豆腐,長沙、湘潭一帶稱之為:貓餘。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黴豆腐,又香又辣還下飯。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農村,沒有啥好吃的,小孩子餓得快,沒東西吃就去屋角的罎子裡,小心翼翼地夾一塊黴豆腐,將鍋裡剩的鍋巴飯乘出來,坐在家門口,就大搖大擺的,大快朵頤起來。
我出生在湖南婁底冷水江的鄉下,小時候常聽的一句話就是一塊黴豆腐,兩碗大米飯,足見黴豆腐在那個特質匱乏的年代,給了我們多大的飽腹感。
據史料記載,黴豆腐起源於唐朝時期的益陽白鹿寺,寺廟的和尚做了一些豆腐,外出有事幾日,回來發現上面長黴了,丟了又可惜,於是拌了一些調料就著吃,發現味道很不錯。
到明代的時候,調料裡加入辣椒就成了湖南人必不可少的開胃菜了。所以這一道黴豆腐承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著其獨特的古樸與鮮美,穿過悠長的時光隧道而來。
黴豆腐做法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地區不同作法,就算同一個村子裡,每個人的作法都會有些區別,而我們家喜歡在調料裡切入薑絲。
將石膏豆腐切成塊,放在稻草上,最好是當年當季的稻草,這樣才有陽光的味道。放置大約一個星期豆腐表面就會長毛了,如果發現有些豆腐上面有黑斑之類的,那就說明你失敗了,重新再做吧!
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最愛的黴豆腐,原來是些長毛的豆腐做出來的,還倔強的抵抗了些日子,最近受不了這香辣、味美,又樂呵樂呵的吃了起來。
辣椒要夠辣,幹辣椒磨成灰,將豆腐在裡面滾一下,就成了紅色了,另外我家喜歡再滾點薑絲,這個看個人口味了。
好了之後就放入罎子裡面,小時候都是那種瓷實的黑罎子,後來都用這種玻璃的罎子,這樣就很清楚的知道咱還有多少存貨了。
長大後,出了湖南身在異鄉,偶爾也會駐足在超市里賣的那種叫豆腐乳的商品面前,從來不買,也就是看看。因為那些總是沒有地道的湖南味道,更沒有媽媽的味道,也就是看看,聊表自己的思鄉之情。(小編/湘妹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