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愛自己,愛到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

40%的人在做別人,而非做自己

你是否常常按照父母的旨意挑選工作,而非聽從自己的內心?你是否常常徹夜陪伴朋友,聽她哭訴,而將自己的文案一拖再拖?你是否常常沉溺於痛苦的過往經歷,而讓自己無法自拔?

精讀曾對此做過調查,截止6月9日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顯示,超過40%的人,是為合群,為獲得別人的認可而活。

只是,當一個人無法做自己,就更不用說能愛自己了。

【二】

70歲,才真正開始愛自己

“喜劇之王”卓別林,70歲時才真正領悟了:無論何時,多愛自己一些。卓別林在70歲生日時,在《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中寫道: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著,就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真實”。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

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

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單純”。

……

就像脫口秀女王奧普拉說的那樣:人生唯一的目標,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三】

為什麼自愛那麼難?

①缺少被愛體驗

作家龍應台的兒子安德列曾這樣問過他的母親:“您的孩子如此平庸,媽媽,您失望嗎?”

你在孩提時代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問?從心理學上看,當孩子問出類似這樣的話時,就可以察覺出一個人的內心對自我的否定。身處該階段的孩子,如果長期無法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愛,那麼孩子長大後就很難做一個自愛的人。

就如心理醫生尼娜所說:

想要孩子學會自愛,就需要他有被愛的體驗,因為如果沒有這種體驗,他就不知道自己是值得愛的。甚至,他會看輕自己,不再敢經歷或表達家長認為“不好”的東西,以使自己更加適應家長的願望和想法。

②隨波逐流

A同學上週末參加了中級口譯考試,之後便滿心歡喜地回家了。不等她朋友問她,A同學就歡快地說她考得不錯。一陣興奮過後,她朋友問她將來是否想做同聲傳譯?A同學愣了一下,說:“不知道,也許吧。”

朋友又問,那你考中級口譯幹嗎?她一臉輕鬆地說:“大家都考啊,這樣以後畢業簡歷上就能多一條介紹。”

你是否也常常扮演著A同學的角色,常常迷失自我?然而,當一個人迷失了自我,也就丟失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毫無方向的游離,談何自愛?

③把自愛當自私

香港作家畢明提到一個品酒的例子:

當你在餐廳點了酒單上的某一款酒,侍酒師(照顧顧客喝酒的專業人士)給你倒酒,讓你試喝的時候,如果你真的覺得這個酒不好喝,千萬別客氣,一定要提出換酒的要求。

這種做法不是自私,而是自愛,原因在於:

當你出於不好意思,而勉強自己喝下那瓶不喜歡的酒時,餐廳老闆或侍酒師並不會感激你的隱忍懂事,反而會在心裡取笑你、瞧不起你。因為酒難喝卻不要求更換,這一行為體現了你並不尊重自己,不愛自己。其實,從你喝第一口酒時臉上顯露的表情,他們就能準確地判斷你對酒的感覺和喜愛程度。

相反,如果你大大方方地要求換酒,這樣的行為不但尊重了你自己,也尊重了那杯酒,還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正如思想家蒙田所說: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

那麼,到底該如何區分自私與自愛呢?

從本質來看:

自私向外求,希望從外界獲取些什麼而使得自己幸福,所以自私之人不停地向外索取;

自愛是向內求,把目光投向自己,自己讓自己幸福快樂。

從結果導向來看:

自愛的人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憤怒、敵意和反感,而是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自私的人則容易引起他人的憤怒、敵意,甚至反感。

錯誤地理解自愛,會讓你陷入難以自愛的困境。

【四】

好好愛自己,你需要做些什麼?

學會自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該如何一步步邁向自愛呢?

【步驟一】

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是學會自愛的第一步,認識自己的方式有許多種,本微課程介紹三種方式:

①長途騎行

700BIKE聯合創始人張向東在親身完成紐西蘭的騎行後,是這樣描述騎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當你開始騎行,你的世界就只有一輛自行車,一個背囊,一支水壺,和沒有盡頭的公路。這一刻,你變成了完完全全的自己。

騎行的過程中,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些問題。漸漸地,你開始和自己說話,而那些話,你從未說與給別人,也永遠不會說給別人。慢慢地,你開始享受那樣的時光,你學習與自己相處,學會回答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多騎幾次,你會有一些變化。在山裡騎,你會覺得山裡千姿百態的樹就是你的;在海邊騎,你會認為海那變幻無窮的藍就是你的。它們會觸動你內心的真實想法,讓你知道什麼才是你真正所渴望的。這時,你會在枯燥漫長的旅途中,看到那個陌生的,離你很遠的自己。

②與你的鏡像自我對話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推薦過一個發現自我的練習——鏡像自我練習。這個練習的哲學,來自於一個簡單的說法: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須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練習的方法很簡單:

坐端正舒服一點,閉上眼睛,先感受一下你的身體,放鬆,想像你在走一段樓梯,走近一棟房子,打開大門,進入客廳,你看到一個更小的門,打開這扇門,進入這個房間,房間裡一面鏡子對著你,從鏡子裡,你看到了什麼?

當你完成以上步驟,你也就進入了練習狀態,那麼,你就會直接從鏡子裡看見你潛意識中關於你自己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常常是你意識不到但又無比重要的。做這個練習的關鍵是轉化。完成第一步後,陪同者可以繼續引導:

看著鏡子裡的東西,感受它和你的關係,它和你的距離。想想如果你可以對它說話的話,你想對它說什麼;如果它可以對你說話,它想說什麼。

對話進行之後,再次感受你和它的關係,看看發生了什麼變化。

如果你的鏡像自我和真實自我比較接近,那麼練習中就不會出現恐怖感;否則,則相反。通過這樣的練習,你可以慢慢探索出“我是誰”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做這個練習時,如感覺難受程度很高,不要勉強自己做下去;痛苦程度很高的話,需要專業人士陪伴,至少,找一個親友陪伴來做這個練習。

③尋找什麼不是自己

什麼情況下我們不是自己?如果你有以下行為,你就不是夢想中的那個你:

對生活迷茫;

對工作抱怨;

對現狀不滿;

……

但是,這樣的時期卻是一次發現自我的機會。你可以找出讓自己存在不良情緒的原因,接著,帶著這些疑問,探索內心深處的自己。

舉個例子,你抱怨目前的工作,那麼,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我為什麼討厭此時的工作,是因為我的能力問題嗎?還是我跟領導,同事溝通有問題?或者是我根本就不喜歡這份工作?

當初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如果是因為它的穩定嗎?

那麼難道我更偏向于富有挑戰的工作?

……

【步驟二】

接受自己

心理醫生尼娜說過:

接受是每個所期待的改變的基礎。接受的關鍵是,你要為自己創造自我價值,找出你想要如何作為、想要經歷什麼。然後,要允許轉變自己。

那麼,認識自我後,該如何接受自我呢?

舉個例子,你認識到自己過分貪婪,你就可以按照以下步驟接受自己:

①主動對“貪婪”進行深入分析,找出自身這一行為的緣由;

②當瞭解該行為的緣由後,問問自己:“如果要創造自我價值,那麼,我需要改變自己的相應行為嗎?”這一步驟可以讓你清楚地觀察並同時感受自己的感覺,但無論感覺如何,都不要對自己加以評論和譴責。

③當自身出現過分貪婪的行為時,開始觀察自己,同時傾聽自己的思想,詢問自己的內心。這個步驟可以讓你有意識地揭示一切和你貪婪有關的東西,從而更加認識和理解自己。

④在上述過程中,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的舉止行為,請允許自己做出改變。

當你逐一完成了以上步驟,你就會發現,你瞭解自己的貪婪,但它再也支配不了你了。即使偶爾你還會有貪婪的行為,不過你會對它加以感受,同時會理性地控制它。

【步驟三】

找回最初的目標並努力實現

當你完成了認識自己、接受自己這兩個步驟,那麼,你就可以朝著你人生最初的目標前行並努力將其實現。

①“我能行”,為自己點燃動力

Y男孩,在大學整整四年裡沒有談過一次戀愛,沒有參加過一次學生會班級的幹部競選活動。究其原因,是由於他的自卑心理總在他想法付諸行動之前告訴他:“你不行。”於是,Y男孩越來越害怕,越來越自卑,也失去了越多原本屬於他的美好事物。

後來,因為事業上的波折,Y男孩決定辦培訓班維持生計。他穿著破衣裳,拎著漿糊桶,在他執教過的學校裡貼起了小廣告。他內心依舊恐懼,害怕被人看到他現在落魄的模樣,畢竟學校裡都是他的學生。

突然,一個學生朝他走來,並主動提出幫忙,還熱心地說:“老師,我幫你貼,也幫你看著,不讓別人把它蓋上。”這件事徹底改變了Y男孩對自己的想法,讓他認識到原先的想法只是他的一廂情願罷了,他從此也不再自卑。

故事說到這裡,想必你也猜到了故事的主角就是俞敏洪。後來,俞敏洪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一個自卑的人,會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眼光,從而致使你徘徊不前,就連一個本該屬於你的機會,也抓不到。

②做一個對自己有點要求的人

F大哥年近35,平日裡的他都是西裝革履,白襯衣永遠都跟剛從商店裡買的似的。

有一次,F大哥和他的同事淩晨5點才寫完方案回家睡覺。第二天一早,當大夥在客戶公司集合,一個個都還是端著咖啡睡眼朦朧的樣子時,F大哥卻又是西裝革履,雪白的襯衫,兩隻眼睛閃閃發光,一副精神抖擻的模樣。

同事紛紛望著他:“你不困嗎?”F大哥一臉正經地說:“我們的目標是要拿下這個專案,可如果連起碼的精神面貌都沒有,客戶怎麼會交給我們做呢?所以我回家熨燙了一下襯衣,收拾整潔後,就過來了。”

果然,客戶正是看中,F是個對自我有要求的人,才最終把專案交給了他。

一個人對自己沒要求,就沒有資格對這個世界有什麼要求。生活裡也並沒有什麼大事,但對每件小事有點要求,就塑造成了一個最好的樣子。做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用行動為自己的夢想添磚加瓦。

【拓展閱讀】

愛自己,首先需要勇敢做自己。如何鼓足膽量做自己,你可以閱讀以下書目:

①人生的枷鎖

人的最大悲哀在於不可遏制地追求一種並不存在的自由。但若非如此,人生便失去趣味與目的。

②德米安

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講述少年辛克萊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艱辛歷程。

③當下的力量

《當下的力量》堪稱心靈讀物經典。在書中,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歡樂,擁抱真正的自我。

④斯通納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科倫麥凱恩將《斯通納》列為自己十大摯愛小說之首。

⑤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是一本很有感染力的小說,也是現代人工作、婚姻和生活的一部心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