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油紙傘,中國最浪漫的手工藝

一把油紙傘承載起大半個江南,詩人寄情、鄉人寄思,文人寄事,依仗的無非是厚重的匠人靈魂。好的油紙傘,經得住3000多次聚合散開,當中包含的每一道功夫,都是手工藝人們靠著雙手一點一滴地削出來、磨出去、塗上去。

油紙傘是雨季的常見之物。因為有了雨,油紙傘為詩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有了油紙傘,詩人又多了一份無法遠望地惆悵。傘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淺黃油紙傘在雨中浸潤,讓細潤的心多了一份淺黃的傷痛。

現代社會,油紙傘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記憶,煙柳畫橋、斷橋相會、長亭相送……都與那讓人難以忘懷的情感有關。但它所承托的,就像那段過去時光,似乎沾上了點舊色,卻在朦朧幽深的美夢中,也可叫人柔腸百轉。

伴著悠揚的絲竹,朦朧的春雨,走進那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油紙傘下,那惆悵的歎息,把一種生命的感動,在這梅雨時節展開……

一樣的青磚古道,一樣的薄霧煙雨,移動的白牆拓展了無限的空間,大紅的燈籠點燃了迷蒙的雨巷,濕漉漉的油紙傘毫不吝嗇地流露出浪漫的情感,古典的旗袍舞起了江南的嫣然。

沒有一絲的浮華,沒有一絲的粉飾。這就是戴望舒的雨巷,這就是江南的雨巷和一把富含愛情的油紙傘。

也許現在的江南已經不再是那個富含詩意的江南,沒有穿著旗袍、撐著油紙傘走在雨巷的姑娘。在那深深的巷子裡,我依然想尋找那把最浪漫的油紙傘。

“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魯班妻子心痛丈夫在鄉間勞作多遇雨淋,故而發明了“傘”。後來古人嘗試將桐油塗在傘面上,以達到更好的防水和耐熱的效果。油紙傘正是因此而得名。

東漢蔡倫發明紙後,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以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宋時稱綠油紙傘。

油紙傘,傘之外形,頂天立地,蘊含中國古典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文化概念,傘骨同聚一軸,象徵團結與力量。是中國古典高雅美的標誌之一。

油紙傘在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日本早期將油紙傘稱為“唐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

“傘”的正體字是“傘”,含有相聚在一起的五個“人”字,代表多子、多福。自古寓意貴人庇護、早生貴子、人丁興旺、五子登科。

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油紙傘也是陪嫁妝奩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紙”與“子”諧音,有“早生貴子”之意,圓形的傘面則取其“圓滿”之兆,象徵婚姻圓滿。

《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在西湖斷橋以傘為媒,同傘風雨,結下千古奇緣的佳話;油紙傘早已成為一種愛情符號;情侶之間以傘相贈,表達願意呵護一生,不離不棄。油紙傘在隆回小沙江一帶的瑤族中是一種訂婚的信物。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男方家便按照傳統風俗帶上油紙傘去女方家提親。

在中國古代,赴京趕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裡除書本外,一定會帶一把油紙傘,即“包袱傘”或“保福傘”,預祝路途平安、高中狀元。

傘骨為竹,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縱使千根骨,終歸一點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親友之間以油紙傘相贈,表示願與對方心連心、共命運、風雨同舟。

杭紙傘已經有230多年的歷史了。做傘,是祖祖輩輩心手相傳下來的工藝。手工油紙傘的製作過程,前前後後分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十幾個步驟。

所有步驟中最見功力的是削傘骨,一把紙傘有短骨和長骨,要把竹子一根根剖開削好,還要一根根鑽洞,相當耗工。挑選原料也很講究,竹子、傘紙、棉線都要精挑細選,塗料中的天然熟壩子油和柿子水都是依古法調配成的。

雖然古法制作的傘到現在已經不太常用了,但現今製作的傘都是從古傘中脫胎而來的,在實用傘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多去回憶古代匠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