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史詩大爛片,說的就是它
最近,北美又有部大片撲街。
不是《自殺小隊》。
是它——
賓虛
Ben-Hur
這部片實在太慘了。
不光口碑差——
爛番茄只有28%新鮮度。
外媒罵聲一片。
《好萊塢報導者》:
他們腦子瓦特了麼?
票房更慘絕人寰——
投資1億美元。
上映六天,北美票房……1200萬。
才十分之一。
成功入圍近20年北美影史開畫票房最差前100名。(第63)
The bestshittiest……倒也算第一哦?
好吧,這部片到底造了什麼孽?
假如你稍微熟悉電影,一定聽過《賓虛》的大名——
用時髦說法,這是個超級大IP。
原著小說就很牛逼。
盧·華萊士撰寫,出版於1880年,是美國19世紀最暢銷小說,銷量僅次於《聖經》(是的,這個比喻又來了……Sir已經不信了)。
上世紀初開始,它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電影、動畫、電視劇……
至今共有十多個版本。
最早一版在1907年,是一部15分鐘的黑白默片。
那會兒,電影誕生都還沒多久。
這些版本裡,公認最牛的,是1959年的電影版。
由威廉·惠勒導演。
在第32屆奧斯卡上,提名12項,獲獎11項。
男主角查爾登·海斯頓拿下當年影帝
什麼概念?
那之後,奧斯卡再次出現獨攬11獎的“怪物”,是38年後的《泰坦尼克號》。
豆瓣評分8.5。
IMDb評分8.1,“IMDb Top 250”俱樂部成員。
當年這部《賓虛》,片長212分鐘,近4個小時。
一口氣看完可能體力不支,但絕不會無聊。
不誇張,這部距離現在快60年的電影,即使放到今天看,也毫不過時。
色彩比油畫還好看。
故事也足夠驚心動魄——
關於復仇。
古羅馬,男主角賓虛原本是猶太貴族。
被曾經的基友,羅馬人米撒拉擺了一道。
賓虛的家人身陷牢獄之災,自己也被發配到軍艦當苦力,被折磨了五年。
慘。
看看導演怎樣用鏡頭講故事。
賓虛和一群死刑犯被關在船上劃槳。
長官親自監督。
催促奴隸劃槳的急促鼓點、奴隸們精疲力盡陸續倒下、長官的冷漠臉、以及賓虛仇視的眼光,反復交替出現。
鼓點越來越快,劃槳速度越來越快,倒下的奴隸越來越多。
鏡頭間的切換,也越來越急促。
最後定格在賓虛與長官憤怒的對視中。
簡單幾個畫面,將賓虛不斷累積的仇恨,推向頂點。
五年後,軍艦在戰鬥中被毀。
賓虛被沖到岸邊,重獲自由,並決定向昔日朋友展開復仇——
就是那場全片最高☆禁☆潮、影史經典的馬車大戰。
當時的1959年,綠幕技術還沒出現,連微縮模型都沒有,怎麼辦?
造!
於是,《賓虛》造出了當時電影史上最大的場景——
一個古羅馬競技場,占地18英畝(約7.3萬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座高達9米的雕像。
整個場景由1000個工人造了整整一年。劇組從墨西哥運了3.6萬噸白沙過來鋪地。
負責歡呼呐喊的群眾演員,多達8000人。
而真正的馬車大戰,11分鐘動用了15000名演員。
人仰馬翻。
驚險躲避。
高☆禁☆潮處,賓虛和米撒拉的兩組馬車、八匹馬並駕齊驅。
車上兩人在肉搏。
下麵的馬車也搖搖欲墜,險象環生。
驚險刺激程度,完全就是人肉版《速度與激情》。
更可怕的是,這場戲幾乎完全由演員親身上陣完成。
40年後,即便是用了大量電腦特效的《角鬥士》,在真實度上,都無法與之媲美。
但如果《賓虛》只是一個刺激的動作片,絕對無法征服高冷的奧斯卡評委。
它牛逼的地方在於,在復仇故事的外衣下,又表達了關於信仰和寬恕的內核。
看完整部片你會發現,故事主角,不是賓虛。
而是片中連正臉都沒露的——
耶穌。
背向鏡頭的就是耶穌
賓虛復仇成功,卻仍無法換回母親和妹妹的快樂。
直到他親眼目睹耶穌被釘死,才終於理解耶穌口中的“寬恕”。
賓虛從“為仇恨活著”中得到解脫,完成自我救贖。
耶穌殉道這一幕美爆了!
所以,無論從思想性上還是娛樂性上,1959年的《賓虛》絕對稱得上神作。
新版呢?
實際上,從確定開拍起,新版就充滿各種不靠譜。
原本要找抖森演男主角——
黃了。
接著瞄準“神奇女俠”——
又沒戲。
最後,主卡司變成了名不見經傳的傑克·休斯頓(曾出演HBO電視劇《大西洋帝國》),和伊朗女演員納贊甯·波妮阿蒂(曾出演美劇《國土安全》)。
Level降了一大截。
根據《好萊塢報導者》的評價:
男主角在有一幕中換上了現代髮型和衣服,看起來完全就是個都市型男啊!
而且他表現出的過度熱情,一點都不像經歷過悲慘命運的賓虛。
演員不靠譜。導演呢?
俄羅斯人提莫·貝克曼貝托夫。
Sir對這個導演並不反感,甚至還有點喜歡。
來好萊塢之前,他拍了兩部俄語奇幻片——
《守夜人》和《守日人》。
腦洞奇大。
異能小孩的“攝魂眼”。
反手就能從脖子後面抽出的“脊柱光劍”。
有妖氣。
這種風格同樣延續到了他的兩部英語片《通緝令》和《吸血鬼獵人林肯》裡。
用鍵盤抽人大嘴巴子,還能掄出個f**k you。
還有酷炫無比、會拐彎的子彈。
說白了,貝克曼貝托夫擅長開腦洞,愛在影片中使用大量特效。
這種拍攝方式放在《通緝令》這樣的漫改片中,加分。
但對《賓虛》來講,並不合適。
新版《賓虛》裡,海戰戲、馬車追逐戲都用CG做出不少大場面。
人物都被撞到飛起
但當年實拍帶來的震驚,早就不見了。
時光網影評人Todd Gilchrist稱:
導演總是讓攝影機飛速運動,從不停下來拍攝動情時刻。
讓片中原本最重要的角色“耶穌”,變得好沒有深度。
最後的死亡就像一場“作秀”,遠遠沒有get到原作精髓。
原著精髓到底是啥?為什麼一翻拍,就會沒深度?
Sir理解,精髓或深度,是因時而異的。
好的歷史劇,其實都是時代劇。
翻拍舊作要想讓現代人喜歡,必須注入時代特徵。
一個成功的例子,《金剛》。
1933年的版本裡,金剛是怪獸。
它象徵當時讓所有人嚇壞的社會大蕭條。
最後金剛被擊斃,正好為觀眾提供了一條釋放生存焦慮的出口,甚至大快人心。
這樣的寓意,無疑迎合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的心理。
到了現代再玩這套,呵,肯定過時。
所以2005年彼得·傑克遜的翻拍版,就丟掉了金剛的野性,增加了他的人性。還曖昧地讓金剛與美女產生了感情……
它不再是醜陋的怪獸,而是為愛犧牲的英雄。
翻拍版重塑了一種女性對男性的審美,更符合現代觀眾在浮躁、快速、虛偽的現代社會中,渴求真愛的欲望。
這兩年《全面回憶》《機械戰警》的失敗已經告訴我們,翻拍不是光把特效做到更大更強,就算贏。
《機械戰警》1987版和2014版
你戳不中我,場面再大有鳥用。
Sir特別害怕有一天,看到翻拍版《阿甘正傳》或《霸王別姬》。
阿甘在現在,說不定會更迷惘,繞地球跑三圈都沒用。
虞姬在現在,搞不好會去走穴,才不會自殺。
翻拍片的主角再精彩,也都是歷史。
給他一點現代基因,觀眾才買帳。
電影說穿了處處是心理學,搞不懂觀眾心理……
鬼才理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紙巾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