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輕旅拍 收錄土耳其人的影像故事
圖/文 原畫冊 編輯/梁土土
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到土耳其。到達伊斯坦布爾的那個夜晚,有種特殊的氛圍撲面而來。不知是人群中多了許多包著頭巾的伊斯蘭婦女,還是空氣中始終帶著的咸腥海洋味道,抑或曲折的街道漸次映入眼簾。這是屬於土耳其的感覺,從人到物。
有人的地方自然有故事
伊斯坦布爾的獨立大街成為此行第一站。這條綿延數裡的大街兩旁密密麻麻站立著19世紀末以來修建的建築物,各種店鋪讓人目不暇接。或是展示舊物的博物館,或是獨立藝術家的精緻美術館,或是老式的電影院,又或是讓人垂涎欲滴的餐廳和甜品屋……
但在我看來,這並非大街的全部,真正的主角在於人—店鋪的多樣給這條主街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客人,這也給作為旁觀者的我帶來了發現更多趣事的可能。主街中央那條用了上百年的窄軌火車道,現已幾乎用做觀光用,紅色小火車緩緩駛過人群,讓人感到時空的穿梭。由於來往人口眾多,這裡也催生了繁榮的街頭藝術,從土國民間音樂到古典大提琴三重奏,形式豐富,水準也屬上乘—這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空間,街道勾勒出人活動的場所,人在這裡行走、觀望、靜坐,悠閒而又忙碌。
主街上每隔一段距離便會在左右兩側不定性地出現小巷,小巷中又會伸出更小的小巷,像根系般蔓延在伊城各處,人總會恰當或不恰當地出現在其中,似乎在用自己的身體丈量著街道的空間,讓石砌的房屋不再冰冷,讓安靜的小巷不再寂寥。清晨與傍晚,小巷在主街上投下斜影,陽光拉長了行人的影子,跳動在街道中央。
在獨立大街攝影,總會首先受到氛圍的感染,而後鎖定街角一隅,等待人的到來。這時手機螢幕似乎是一幅佈景,在合適的人出現的恰當之時點下快門,由人的出現完成整個構圖。
獨立大街完美地將人與空間聯繫起來,街道給人提供了便利的場所,人的到來亦給街道增添了活力,這是何其真實而完美的互動。
巴拉特的彩色街道從海邊一直通往山頂,陽光讓建築充滿生機
瑪律丁古城中的頑童
生活遠比小說更精彩
想要找到真正的伊斯坦布爾的生活,或許要離開紮堆的人群,去到一個叫巴拉特的地方。
走在路上,男孩們的足球飛了過來,我一腳踢歪差點撞碎粉色小屋的窗戶,引來身後視窗看熱鬧的祖孫的一陣笑聲。前面牆角下幾個留著鬍子的大叔端著土耳其人喜歡的加糖紅茶,打量著背著大包的我,像是在猜我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穿著長袍戴著面紗的伊斯蘭婦女似乎什麼都沒看見似的從一旁經過,留下黑色的背影。遠處幾個像放風的孩子,無論男女爬在樹上牆上,任衣褲骯髒。
在這條街的每一處的每一個人,都能迅速找到自己的歸屬感:男孩們用民居的山牆做球門踢球,房屋和矮牆的多變勾勒出複雜的空間,增加足球衝撞的不定性的樂趣;街角牆角限定了一個半開放的空間,大叔們選擇在這裡坐下來喝茶,是因為這裡既是不受行人影響的安靜一隅,又是能觀看街道上發生的事情的地方;窗前的祖孫居高臨下,觀察著一切,又參與著一切;伊斯蘭婦女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走過,她們的背影告訴我這裡居住著不計其數的信徒;樹上牆上瘋狂玩耍的孩子們,怕是暴露了土耳其人本性中的熱情、大膽和不羈;而作為路人的我,行走在曲折的步行空間,兩旁矗立著各色房屋,獲得前所未有的獵奇感和參與感……
手機螢幕方寸間記錄的既非人,也非物,而是土耳其人的真實生活。人們在這方屬於自己的區域各司其職,展現日常生活的種種,無意中造就了攝影的生活場景,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最真實的生活圖景描繪。
通過蘇丹艾哈邁德區的地面列車
瑪律丁古城中的男孩們,聽說我來自中國後便開始比劃起中國功夫裡的一招一式
你對我好奇 我對你亦然
離開伊斯坦布爾,我直抵土耳其東部的邊境古城瑪律丁。兩年前我曾經到過瑪律丁,當時在城裡結識了一位小女孩,她熱情地請我們到她家做客,用最好的水果和食物招待,我也送了一家人一隻小小的中國結。這次,當我拿著兩年前的照片,循著曲折古老的街道來到這家人門口時,奶奶一下就認出了我,依然是美食款待。一家人興奮地將兩年前我送給他們的合影照片小心放到相冊,並指著那只鄭重掛在植物枝頭兩年的中國結,興奮的情緒蔓延在整個房間。
瑪律丁老城的街道彎彎曲曲,不知通向何方,在街角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的笑聲,老人與婦女的閒聊聲。當他們發現長著東方面孔的我時,一下子變得異常興奮,臉上的笑容快要溢出來。不像伊斯坦布爾人那般見多識廣,瑪律丁人更多地透出淳樸的氣質。無論在街角和老人談論起他們津津樂道的“功夫”,還是在大巴紮的理髮店裡簡單地剪個頭髮,甚至僅僅從巷子裡走過,他們似乎都會為陌生的東方面孔興奮很久。這種單純的好奇,淋漓盡致地展示著人性真實的一面。這種真實,化成鏡頭中人物最鮮活的形象——穿著低襠褲戴著黑色帽子的庫爾德老人,毫不羞澀的頑皮土耳其孩童,拿著鋤頭在山頭耕作的阿拉伯婦人,自然地“闖入”般地出現在我的鏡頭裡。一個背影,一個表情,一幅肖像,以近乎最原始的方式成為攝影的素材。
對於我來說,伊斯坦布爾最大的魅力在於城市,人物和他們的平凡生活啟動了整個城市的空間;而瑪律丁最大的魅力在於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的人,他們自然地成為用鏡頭塑造古城的主角。
雨後的瑪律丁古城老街
轉瞬即逝卻獨一無二
離開土耳其前的最後幾天,我把自己丟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金角灣依舊回蕩著汽笛的轟鳴聲、海鷗的鳴叫聲和時而響起的高亢禱告聲,這是伊斯坦布爾最為典型的“背景音樂”。耶尼清真寺前鴿群聚集,一位老人坐在那裡做起了向遊人售賣鴿飼料的生意。或許他不會意識到,自己習以為常的紅色售賣亭和身後斑駁的石牆早已為他鋪設好了非常完美的“場景空間”,當鴿群飛起,他卻淡然地在亭中抽著煙,一動一靜,在一瞬間勾勒出了簡單的城市故事,一切都如往常般自然和真實。這張照片後來獲得了2015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第一名,或許真正打動人的,正是手機鏡頭前屬於伊斯坦布爾的真實空間,屬於此時此刻發生在清真寺前的小事件,屬於老人自己的“人”的狀態吧。
行走在土耳其的土地上,越發覺得拍攝人物並非拍攝“人”本身,我把更多的關注放在了考慮人和場所的關係:人處在什麼樣的空間內?人又做了什麼?人造就了什麼樣的文脈?其實我自己並沒有把這次旅行主題定義為“人物攝影”,但手機中的成果,卻大都和人物有關。無論是獨立大街上櫥窗裡模糊的行色匆匆的人群倒影,巴拉特區小巷中被溫柔夕陽拉長的人影,還是瑪律丁古城中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為背景的農婦的肖像,都展現著一個道理:人離不開他們的城市,離不開他們的日常活動,更離不開他們自己和祖先所積澱下來的深深文脈。
城中的露臺都能遠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巴拉特老街上,被關在家中的男孩兒一臉憂鬱
蘇萊曼清真寺旁的光影
你也可以這樣拍
1.等待: 若是已決定用手機拍攝一組優秀的城市人文攝影作品,那麼去發現一個合適的空間,在此等待事件的發生,因為場景和事件缺一不可。漫無目的而又缺乏耐心的拍攝,會讓場景中缺少焦點,或是事件發生在沒意思的場景中。
2.選擇角度: 不要拘泥於平常的構圖方式,試試特寫和大場景,不要吝嗇將手機置於離被攝物件近在咫尺的地方,也不要怕蹲下或爬上高處去尋找特別的角度。手機很靈活,用它達到人眼無法達到的地方。
3.適當後期: 通過各種方便的後期APP可以調整照片的色調、光影對比,以達到心中最理想的效果。建議懂一點兒色彩學知識,至少亮度、對比度、色相、飽和度、色彩平衡的基本概念要瞭解,處理照片之前腦海中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通過調節這些參數慢慢接近理想效果。全部的處理都寄希望于現成的濾鏡會顯得很被動。
攝影師
原畫冊,原名韓松,2015年IPPA(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冠軍,是一名來自成都的自由攝影師。他喜愛建築、人文等攝影題材。微博@原畫冊 instagram@o-album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