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老司機我只服這一位
奧運會如火如荼。
好多人通宵熬夜看巴西足球隊炫技。
估計多數人都覺得,在巴西最受歡迎的,一定是球星。
不,錯了。
巴西最受歡迎的人,是他。
F1賽車手,愛爾頓·賽納。
為什麼呢?舉個例子你就明白。
2014年巴西世界盃,當時的巴西國家足球隊打出了這麼一面旗幟:
塞納,讓我們一起加速。
別說條幅算個啥。搞清楚,就連巴西總統都沒這種待遇好吧。
今天要推薦的,就是一部以他為主角、燃到爆的紀錄片——
《塞納:永遠的車神》
豆瓣評分9.2,好於91%的紀錄片。
爛番茄新鮮度92%。
外媒稱其為“百分百純腎上腺素和現象級的娛樂”。
透過塞納的車載鏡頭,看到眼前這一幕。
你會覺得,外媒說的一點也不誇張。
塞納本人說:這感覺,你會上癮。
1984年,24歲的塞納正式開始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生涯。
此後,便成了賽車界神一般的存在。
161場大獎賽,80次登上領獎臺,41次分站冠軍,3次世界冠軍。
在英國BBC著名的汽車節目《TOP GEAR》中,被主持人採訪的所有賽車手,都以一種毋庸置疑的口氣說:
塞納是最偉大的。
塞納是最厲害的。
當他和曾經的世界冠軍普羅斯特同台競技的時候。
平均每一圈都要快3秒。
這什麼概念?
正常情況下,只要快到0.5秒,就是絕對的勝利。
他最厲害的,是在雨中飛馳。
1984年6月3日的摩納哥大獎賽,是塞納第8場F1大獎賽。
當天賽場那叫一個熱鬧,可惜……
下雨了。
這是賽道上你能想像到的最惡劣的自然狀況。
用《衛報》著名體育記者理查的話說:
在雨中賽車有多麼恐怖,有多難
車手在雨中什麼也看不見
碩大的輪胎卷起的層層水霧,給你的感覺就像在大霧中駕車
能見度只有十幾米,還要高速前進
對手的車不斷在打滑。
普羅斯特的車原地打轉熄火,要求停止比賽。
可塞納沒有停下,他飛馳而過。
就好像地球上的物理學,跟他沒什麼關係。
雖然因為比賽終止,塞納未能拿到冠軍,但他一戰成名。
1985年,葡萄牙分站大賽。
又是雨中。
普羅斯特和塞納的兩輛賽車,第一次並肩齊驅。
狹路相逢要獲勝,靠的是個勇字。
塞納顯然要更勇一點。
最後,他拿下人生第一個F1分站冠軍。
這才是真正的雨神……哦不,車神。
看完紀錄片的豆瓣網友,紛紛激贊:
終於知道為什麼管塞納叫車神。
從來沒有一部紀錄片能夠如此驚心動魄,激動人心,一個偉大的F1賽車手,senna塞納。
車王有很多,而車神只有一個,那就是塞納。F1迷必看的紀錄片,而且是一部非常優質的紀錄片。
外媒Arizona Republic ,道出一部紀錄片也能如此燃的秘密。
哪怕你對賽車一無所知,也絕不影響觀感。它具備一個偉大故事的所有要素:喜劇,激動人心的比賽,勝利,對抗,背叛,還有在其中若隱若現的悲劇。
所以表面上,這是一部紀錄片。
實際上,這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劇情片。
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對拍紀錄片有自己的心得。
2016年,他憑人物傳記紀錄片 《艾米》,獲第88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長片獎。
《永遠的車神》,是他的紀錄片處☆禁☆女作。
選擇這個家喻戶曉的車神當頭炮,說實話,壓力山大。
不過,他選擇了最樸實的方式。
片子時長近三個小時,全部來自過往的真實素材。
沒有一句旁白,沒有一個鏡頭是導演後來補拍的。
效果驚人。
用最樸實的方式,做最有力的表達。
很多紀錄片,會刻意美化這個人物的生活細節。
本片卻完全不想玩這套。
阿斯弗·卡帕迪爾反其道而行之,通過獨特的剪輯,把車神的神性剝落,拍出了一個普通人。
他絲毫不掩飾塞納與對手普羅斯特的恩怨情仇。
這兩個對頭,從1984年開始,便互相較勁了半輩子。
連續兩年的日本東京大獎賽,他們的賽車都發生了事故。
即便是在公開場合,都能感受到這對冤家的不合。
看,他們接受採訪,笑得那叫一個假。
在公眾面前,普羅斯特問塞納:難道我們不能共用冠軍嗎?
塞納很堅決地否定:
不能。冠軍嘛,只能有一位。
鏡頭下的這個巴西年輕人,面對前輩完全不想客套,一點也不謙虛。
別扯犢子,我就是要贏。
賽車就意味著競爭。
要麼出人頭地,要麼江湖再見。
所以在巴西的那場比賽中,塞納的賽車出現故障。
繼續比賽,眼看著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他說,“我不想前功盡棄”。
比賽結束後,他的身體痛苦到幾乎昏厥。
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說:
沒人會對一個運動員感興趣,人們感興趣的,是人。
塞納這個人,好勝心強,為了贏會拼到死。
這個人直爽、狂躁,面對不喜歡的話語,會無情反駁。
這個人,同時也很脆弱。
紀錄片中拍到他一個人吃著飯,對著鏡頭溫柔的一笑。
也拍到了他在撞車之後,不得不退賽的落寞。
還拍到他在比賽結束後,大聲叫爸爸,手臂無法抬起,只能將頭靠在爸爸的肩膀上。
他爸爸親了他一下,那一刻,塞納像個小孩。
IFC.com 這樣寫道:
紀錄片從未如此讓人身臨其境。
許多人物紀錄片,會過分追求奇聞異事。
而塞納的家人在電影院看完《永遠的車神》後說:這樣拍就對了。
you got it right 。
這才是真實的塞納。
來自於15000個小時的素材,和長達四年的剪輯製作過程。
最後剩下來的162分鐘。
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
不過,對塞納這樣的傳奇全程保持客觀,也難。
電影放映之後,這位堅持客觀製作的導演卻發現:
觀看素材的次數越多,我越喜歡塞納。
誰不是呢?
巴西人民熱愛他。
稱其為巴西唯一的偶像,僅有的幾項國寶之一。
身為巴西人,他在歐洲也紅透了。
全球喜歡他的人們,不斷回看著他的比賽,他的拿獎畫面——
站在領獎臺上,手臂痙攣拿不起獎盃,最終還是硬撐著,單手舉起來。
電影《極速風流》中的尼基勞達,說出了賽車手的答案:
“每個賽季,F1中有25名車手出賽,每年我們中有兩人死去,什麼人會做這種工作?肯定不是正常人。神經病、反叛者、懷揣夢想的人。”
一句話,他們是瘋子。
這群瘋子,就像約伯斯在1997年說的那樣:
你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
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
正是他們,在推動人類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