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我心,雋永情懷」,繞不過去的 LEICA
大家都知道 LEICA 是 135 規格的創始者、旁軸的巔峰,縱使現在旁軸已經不是生產力工具,縱使 LEICA 已經更多的有了奢侈品的屬性,然而 LEICA 的情懷依然停留在在很多人的心中。
對很多人來說,LEIAC 是 135 系統繞不過去的情懷和宿命,對我來說可能也一樣。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這台 M6,它也整好是我想要的徠卡。
▲正面標準照
為什麼是 M6 呢?
首先我想要的 LEICA 是一台全手動全機械的膠片型號,那麼 M7 及以後的型號就被排除了,
剩下的就好選擇了
LEICA M3,這是第一台具有現代意義的 LEICA ,它奠定了現代 LEICA 的基礎,但是其痛苦的卷片方式讓人糾結。
LEICA M4,承上啟下的一代機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但有測光的 M6 總歸還是要方便一些。
私下裡說,我是一個俗人,還是希望第一台 LEICA 正面能有紅色的可樂標,這也是我喜歡 M6 的理由之一吧。機器第一次拿到手裡那一刻的感覺已經說不清楚了,除了哪種敬仰之外,冰冷沉重細膩的觸感是為印象最為深刻的。
這台 M6 搭配的是一枚 Sonnar 結構的 ZEISS 50/1.5 ZM 鏡頭,算是一個經濟划算的組合。如果它搭配的是天價的徠卡鏡頭,恐怕最後也不會到我手裡了。
我們看看機身上都有什麼。鏡頭旁邊紅色的小圓點不用說肯定是鏡頭解脫鈕啦,接頭解脫鈕旁邊的圓蓋子裡是測光電池。熟悉膠片機的朋友都知道 M6 字樣下面帶有字的旋鈕是回片鈕,回片之前要記得把這個鈕撥動到 R 字方向才可以哦。
LEICA 字樣旁邊的小視窗是測距窗,這是個很厲害的東西。大家都知道徠卡的聯動測距系統是旁軸相機首創的,徹底解決了取景和測距在同一視窗完成的問題,它是徠卡最著名、最重要的裝置。要知道在這之前的相機是不可能同時完成取景和測距的,它開創了一個時代。
M6 的頂部很簡潔,但我總覺的過於簡潔,要是能在空白處來點 M4 那樣的花體字 LOGO 就好了。頂部除了熱靴、速度盤、快門、過片杆、底片計數窗外就只有右上角那個回片轉盤比較特別了。這個回片裝置旋轉軸線居然是和膠捲盒軸線不平行的!有了這樣一個夾角會導致機械結構複雜程度大幅度提高,LEICA 這麼做估計是為了極致的簡潔外型,有點類似今天的蘋果。
拆下鏡頭,由於沒有反光板結構,所以可以直接看布簾快門以及卡口內的聯動裝置。整套精巧的機械聯動裝置不但可以聯動測距,而且配合鏡頭尾部的特殊結構可以其到識別鏡頭焦距,並相應的設置該焦距的取景線框。卡口右上方的兩個視窗分別是線框採光窗和取景器視窗。對於旁軸系統來說,由於取景光路和鏡頭光路並不重合,所以當使用不同焦距鏡頭的時候需要在取景器裡顯示該焦距鏡頭的線框才可以進行取景,M6 的這套線框系統包含了 3 組 6 個焦距的線框,分別是 35 和 135mm、50 和 75mm、28 和 90mm,若要使用這些焦距以外的鏡頭,那就只能換線框或者外接取景器咯,這是旁軸系統相對單反系統的重大缺點。
鏡頭卡口右側的撥杆並不是自拍器,而是線框選擇撥杆。雖然裝上鏡頭後相機會自動切換到相應焦距的線框,但如果你想看看別的焦距的線框取景範圍就可以波動這個撥杆觀察。
可以看到底部只有三腳架介面和一個底蓋鎖定開關。很抱歉,因為機器裡還有膠捲,所以我沒法把底蓋打開。沒接觸前以為這種“脫褲子”裝片方式很繁瑣,但實際操作後發現還是很高效的。而且 M6 也沒了老款機型(比如 M3)可能存在的底片弄壞幕簾的情況。
終於說到背面了,其實背面除了 ISO 選擇轉盤、取景器和閃光同步介面外就什麼都沒了。不過背面可以看到一個方框結構值得一說,裝片的時候這個方形蓋子是可以翻起的,方便裝入底片,並且起到壓片的作用,就是這個結構解決了老機型底片容易刮壞幕簾的問題。同樣抱歉的是因為機器內有膠捲無法打開蓋子給大家看看。
▲最後奉上兩張和最近剛剛給老媽買的富士 X70 的合影
之前的那個帖子沒有發器材拍的照片,都發在這個帖子吧。
第一組:
Nikon FM2 試機照
AI 50/1.4
Kodak Ektar 100
測試目的是檢測剛到手的器材性能是否完好。
記得我剛拿到相機和膠捲,就趕緊找了個地方卡擦去了,剛開始拍還是很忐忑的。手動對焦我不怕,怕的是這老機器測光是否準確,拍這卷的時候,我每張都有記錄光圈快門速度和測光表度數,並且使用手機測光 APP 進行了輔助。
盼星星盼月亮,照片終於出來了,雖然拍的不怎麼樣,但是證明了兩件事:
第一:這台 FM2 測光和各種功能都正常,恭喜我自己!
第二:使用標頭的情況下這這台機器 1/60S 快門速度是可用的
第二組:
OLYMPUS OM-1n 試機照
OM 50/1.4
Fujifilm PRO 400H
有了 FM2 的成功測試,這次我直接拍人了。
結果我發現裂像屏拍靜物對焦很清晰方便,但是拍人就麻煩了,經常看不清楚是否對焦成功。
而室內又必須使用大光圈,更淺的景深加劇了對焦的困難,最終的結果很多焦點不實,
好在膠捲的色彩表現另我非常滿意。
第三組:
Nikon FM2
AI-S 28/2
Kodak PROTRA 400
28mm 的視角我掌握的還不是很好,需要練習。
第四組:
OLYMPUS OM-1n
OM 50/1.4
Kodak Visino3 250D/5207 電影卷
第五組:
Nikon FM2
AI-S 28/2
Kodak Visino3 500T/5219 電影卷
第六組:
OLYMPUS OM-1n
OM 50/1.4
Fujifilm PRO 400H
這組照片是我最傷心的一組,居然有一半的照片都沒對上焦!而且在拍攝這組的時候我的 OM-1n 測光壞了,已經送去修理了。
第七組:
OLYMPUS OM-1n
OM 50/1.4
Kodak TMAX 400 黑白
第一次拍黑白,試驗性質,黑白的東西少了色彩,所以畫面必須有內容有意識有故事,希望有一天我能拍出滿意的黑白作品。
第八組:
終於到 LEICA 了,到目前位置 LECIA M6 只拍了這一卷 使用的膠捲是 Kodak PROTRA 160。實拍中發現旁軸的黃斑對焦沒有單反的裂像給人感覺清晰易讀,導致我構圖中相當大的精力都在考慮對焦問題了。心裡總是覺得沒有對好焦,很不踏實的感覺。但照片出來後我驚訝的發現幾乎所有的照片都對焦的很好!只是 0.9 米的最近對焦距離實在是讓人捉急。
膠片會伴隨我的生活會繼續下去,我也將不定期的更新我的膠片生活新故事、新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