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尋找那些正在消失的手藝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盛夏的光與影,時間與想念,似乎都被拉得格外悠長,緩緩的,靜靜的,陷入瞭望不見盡頭的慵懶之中。吭哧,吭哧,停不下來的唯有手藝人勞作的雙手。在熱得漫無邊際的緱城夏天,他們一直在操勞、奮鬥、孜孜不倦,與漫天蟬聲一道,共奏出一曲古韻悠揚的夏日清歌。”

根雕之美,見於不經意

寧海地處東海尾閭,境內山高水長,杜鵑、櫟樹、青梅樁、黃楊樹等樹根原料資源豐富。經浸水去皮,因形加工後,便可雕飾成各種鳥獸、花卉、人物以及風景奇觀等,形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根雕作品。

根雕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如何能把不起眼的、歪七扭八的、甚至損壞變質的樹根從散落的各地挖掘出來,並巧妙地雕出有形有意境的作品,才是手藝人慧眼識珠、巧奪天工的本事。天氣再燥熱,也要靜心認真選材、構思、處理、初定、造型、打磨、修整、上光。數十道工序下來,好的根雕作品往往看不出刻意精雕細琢的痕跡,更有一種漫不經心間的自然魅力。

經年歷久,才得泥金彩漆

人人皆知泥金彩漆的華美,卻鮮知其背後深藏的巧手匠心。從製作技藝上看,可分為浮花、平花、沉花三大類。

從工藝程序來看,需貼金、上彩、罩漆、推光、描金、瀝粉、撥朱、雨雪、砂金、碾金、泥金、細金....。。光做一個花色的瓶子就要打上十幾個模子,唯耐心且有良好美術功底者,才能最終完成,感受到細膩典雅、絢麗多彩的泥金彩漆在指尖遊走的曼妙之處。好的作品,收藏多年至今依然顏色光亮,花色十分精細,歷久彌新。

如果竹子會說話

舊時村落生活,篾匠是個很吃香的行當。以竹為本,手藝高妙,眨眼便生出令人讚歎的各色日用品來。如今寧海山村內還留有三三兩兩的篾匠,堅持著老底子的套路。只有深山裡5-6年、密度剛好的野生竹最好用,能用篾刀劈出蔑絲,然後用大拇指按在龍門刀口上抽成各種粗細的竹絲。抽好的竹絲用開水煮過,晾乾但不能見風。

最複雜的就是接下來的編織工作,正篾固定位置,近百根口篾穿插其中,長短粗細各不相同,全靠手藝人心中所記、手上所動,分毫不差。一樣樣造型優雅、香氣盈盈的竹編品,便是竹子留在這世間最美的模樣。

女兒出嫁時,何處覓箍桶

在有著十裡紅妝傳統的寧海,箍桶匠是過去女兒出嫁時,長輩們最要操心尋找的師傅之一。水桶、瓜子桶、腳盆、馬桶,這些尋常人家的生活必需品樣樣華麗精緻,代表的是娘家人的臉面,凝聚的是箍桶師傅長年積累的巧手經驗。

如今,雖然木質桶已經逐漸退出了日常生活的歷史舞臺,但手藝人們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繼承著這樣傳統技藝。閒時可以去胡陳鄉的得心坊藝術館走一走,看看傳承人鮑明沛的收藏和製作的得意之作,一覽箍桶奧妙。

小白木,來自大洋彼岸的呼喚

能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亞洲民族館館收藏的“白木小件”,影響力可見一斑。傳承人徐永水老先生捐贈的作品便這樣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留下了寧海手藝人的精彩一刻。

這些白皙精巧的小玩意兒,是以白楊、銀杏、白茶等樹木為材料,雕刻成高不過三寸、反映民間生產、生活的小木偶人和與之相關情景的小型玩具。你如果見過俄羅斯的套娃、日本的木偶娃娃,也一定要來看看甯海的白木小雕刻。它的生動可愛、栩栩如生,會令你大吃一驚。也只有這樣的巧奪天工,才能在清代中晚期時便遠銷海外,至今仍有餘音回蕩。

對外行人來說,瞭解一門古老的手工藝就像闖入了一個框架完滿、規則嚴謹的新世界,什麼都不懂,又什麼都覺得新奇無比。這些源自于寧海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凝結了千百年的集體創造,承載了舊時代的歲月記憶,更是無限珍貴的精神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