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鐘讀完30年暢銷不衰的經典《學會提問》
【精讀君曰】
今日推送的是精讀君的第8篇微書。微書是精簡版的書籍,它能夠讓你短時間內吸收高濃度的知識,幫您節省閱讀時間。
精讀君此前推送的五篇微書分別為《自控力》、《金字塔原理》、《如何閱讀一本書》、《多明尼克的記憶魔法書》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洞察力的秘密》,今天推送的是《學會提問》的微書。
本書近28萬字,以每分鐘讀600字計,閱讀此書需460分鐘,即約7.5小時。精讀君的微書字數約7千字,閱讀耗時12分鐘,可幫您節省448分鐘。
《學會提問》由美國的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共同編寫而成。在美國這本書被稱為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是30年暢銷不衰的經典。在中國,俞敏洪、潘石屹、李開複都曾推薦這本書。本書的讀者對象是普通大眾,適用範圍會遠遠超出你的想像,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實踐之中。
學會提出好問題
【一】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氾濫資訊包圍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到涉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面對眾說紛紜的觀點,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獲取更為正確、理性的結論?
《學會提問》作者指出: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而提出好問題的關鍵就是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的對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其內容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
①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③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本書的目的就是激發讀者朝這三方面發展。
【二】
想學習批判性思維的人,需要有改變思維、克服情感、關注價值、自我批判、反復練習這5項準備。
①改變思維
兩種常見的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的方式類似於海綿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這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淘金式思維則是強調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帶著問題去思考。
秋葉老師曾經歸納總結出兩種思維方式的區別,如下圖:
兩種思維方式其實是互補的,要想有效的提出恰當的問題,必須要有相關知識的累積。但從上圖也可以看出,淘金式思維更利於我們在眾多的資訊中,篩選出更為正確、理性的知識。
②克服情感
很多時候,當別人提出相反的結論時,我們都將其當作針對我們自己的人身攻擊,對一個論題過於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險就是你可能考慮不到其他立場潛在的正當理由。我們必須認識到:
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有自己的個人印記——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的習慣;
情感捲入的危險性在於——你不能思考別人觀點的合理性,僅僅是因為你討厭這個人;
一個成功積極的學習者——對任何觀點都保持開放性,並願意改變自己過去的成見。
③關注價值
一寸光陰一寸金,在決定花大把光陰取客觀評估一個問題之前,最好先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麼事?
舉例來說:
對支持還是反對保護瀕危物種的辯論進行客觀評估就很有意義,因為針對這個問題額不同立場將會給社會帶來重大影響。
反之,一門心思去評估藍色是不是大多數公司老總喜歡的顏色就意義不大了。
④自我批判
首先我們要瞭解兩種形式的批判性思維: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弱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
強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弱勢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抵制和駁倒那些與你意見不同的觀點和論述。相反,強勢批判性思維則要求我們用關鍵性問題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包括我們自己的主張。
⑤反復練習
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習過程變得越簡單越好。但是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養成首先得依賴于大量的練習。
當你具備了批判性思維後,該如何提問?
如何提出正確有效的好問題?
一、瞭解論題
【一】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客觀評價他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須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如果找不准結論,你就會曲解別人的意圖。要成為會批判性思考問題的人,第一部就得培養找准論題和結論的能力。
①什麼是論題
論題就是會話或討論中所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分為兩類。(見下圖)
我們要學會區別描述性論題和規定性論題。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例如:
音樂學習是不是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
伊利諾大學心理學研究院的水準怎麼樣?
規定性論題是指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例如:
公立學校裡應不應該教授智慧設計?
對醫療補助欺詐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②什麼是結論
結論就是說話人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資訊。結論是由推理產生的,它來自原因,如果某人聲稱某件事是真實的或應該做的,卻沒有給出任何證據來支持,那這就不叫結論,僅僅是個人的看法或觀點而已。
很多情況下,在你能確認論題之前都得先找出結論來。因此,在這些情況下,進行客觀評價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結論之所在——這常常也是較困難的一步。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進行客觀評價。
③如何找到結論?
找到結論有線索可循:
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麼。首先看文章標題。其次,看看文章開頭第一段。
線索二:尋找指示詞。譬如,因此,由此得出、顯示出、證明等等。
線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尤其是注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線索四: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以下這些都不可能作為結論出現:例句、資料、定義、背景資料和證明。
線索五: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線索六:問一問“所以呢?”
【二】
理由是什麼
一旦你確定了論題和結論,你就需要理解為什麼作者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理由能告訴我們為什麼。
所謂理由就是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一個人有沒有頭腦,主要的標誌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證據來支撐他的看法,尤其當這些看法存在爭議沒有定論時更是這樣。
請記住: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的價值。和尋找結論一樣,有些特定的詞常常現實出緊隨其後的往往就是理由。以下是表示理由的一些提示詞:
由於、因為這個原因、因為這個事實、鑒於、研究顯示、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還需記住: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三】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片語的意思(無論是直接的還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因此,在你決定接受或反對一個結論之前,首先要確定歧義詞。
廣告詞裡常常充滿了意思模棱兩可的詞語。下面的廣告詞樣本裡都有意使用了一些意思不明確的詞語。看看你能否找出黑體詞其他可以解釋得通的含義。
疼痛消是超強止痛藥。
這本書千呼萬喚始出版,它將告訴你如何找到好男人毛病讓他對你不離不棄。
在每個例子中,廣告商都希望你把最具吸引力的意思安到這個意思不明確的詞語上。批判性思維有時候能為你保駕護航,讓你不貿然做出事後後悔的購物決定。
大多數詞語都有不止一種含義,我們常常想當然的誤解所讀的文章或聽到的言論的意思,因為我們常常想當然的以為很多詞的意思都是顯而易見的。鑒於此,我們應該學會養成兩個新的習慣:
①避免心電感應
養成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的提問習慣,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麼意思的提問習慣。
②避免自我假定
堅持思考這些詞語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義。
二、分析邏輯
【一】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
論證中有一些是作者認為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況下他們卻不會明說出來,我們把沒有說明出來的想法稱為假設。
價值觀假設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典型的價值觀衝突如下圖:
忠實VS誠實
該不該告訴父母姐姐有煙癮
競爭VS合作
你是否支持評分制
媒體自由VS國家安全
每週開總統新聞發佈會是否明智
平等VS個人主義
就業時的種族配額公不公平
秩序VS言論自由
我們應不應該監禁那些有種族主義思想的人
理性VS衝動
打賭下注的時候該不該先查一查賠率
確定價值觀衝突,你才能判斷作者的價值觀偏向與你的價值觀偏向是否一致。找出價值觀假設的有以下幾點線索:
①調查作者背景
②問一下為什麼作者的立場產生的結果對他而言顯得那樣重要?
③尋找類似的社會辯論,看看同類的價值觀假設
④使用反串的方法,採取與作者相反的立場,看看哪些價值觀對這一相反立場顯得非常重要
⑤找一找常見的價值觀衝突,例如個體責任和集體責任之間的衝突
【二】
什麼是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而你規定性的或者說價值觀假設是關於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那些想法。
例如,下面這段話就取決於隱含的描述性假設,你能不能把它們找出來?
直接經歷和感受莎士比亞的著作大有裨益,中學英語班的所有學生至少應該去看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
必須要假設什麼樣的想法,才能讓這個理由被人接受?
①表演必須非常逼真,反映了莎士比亞所宣導的一切;
②學生將會理解這個戲劇,而且能將它與莎士比亞聯繫起來。
找出描述性假設的有以下幾點線索:
①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
②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③將自己置於作者/反對者的立場
④認識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
⑤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做假設
【三】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所謂謬誤,就是推理中的欺騙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你採納其結論。如果你確認了推理中的謬誤,那個原因就不能很有效地支持其結論。因此,在決定是否接受還是拒絕做則的結論時,尋找推理中的謬誤是另一重要的步驟。
尋找謬誤有以下6個步驟:
常見的謬誤有以下12點:
①人身攻擊:不闡述原因而直接攻擊或侮辱其人
②滑坡推理方式:如果某事發生,則相關的很多事情肯定會發生
例如:如果我們統一開放負面新聞報導,那麼報紙上一定都是負面消息,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③妄求完美解決方案:如果某方法不能徹底解決該問題,就不採用這種方法。
例如:如果你的軟體還存在BUG,你就不應該推向市場。
④偷換概念:用模棱兩可的話,隱瞞真相。
例如:我們這項收費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國際慣例是什麼?)
⑤訴諸公眾:試圖利用公眾的觀點,公眾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例如:群眾支持對貪官要判處死刑,所以貪官就要判死刑。
⑥訴諸可疑權威: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通常是A領域權威對B領域觀點。
例如:有科學家說畝產可以過萬斤,所以我們就相信了。
⑦訴諸感情:使用帶強烈感情☆禁☆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
⑧攻擊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攻擊其不存在的觀點。
例如:上帝並不能如科學一樣解釋世界,所以你不應該信仰上帝。
⑨呈現虛假的兩難情形: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⑩一廂情願:做出錯誤的假設,即因為我們希望A,所以就是A。
例如:我們不需要理睬他,他肯定會因為經濟利益而屈服的。
偷樑換柱:提一個不相干的話題轉移聽眾注意力。
例如:我不是告訴你按時回家吃飯嗎?——你看你總是在責怪我。
循環論證:把論點換個說法,在論證中變結論為理由。
例如:我愛牛人們的精闢觀點,因為他們觀點犀利,不正值得信賴嗎?
三、檢驗證據
【一】
證據的效力如何
如果有人對出示證據這一簡單要求的反應是怒火中燒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尷尬難為情,因為他們意識到,沒有證據,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本不該那樣底氣十足。
你必須認識到,對很多觀點來說,沒有足夠的證據完全支持或駁倒它們,我們必須判斷證據的優劣。支持一個信念的證據越多,該信念越接近真實。
證據的主要類型包括以下8種:
①直覺
所謂直覺就是我們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有意識地說出理由的過程。很多直覺依賴於無意識的加工,忽視了相關證據並含帶偏見。因此,要弄清楚由直覺得出的聲明是否有其他類型證據的支持
②個人經驗
一個人僅根據群體中極小部分人的經歷就得出有關整個群體的結論,極易範概括草率錯誤。
③他人的證詞
一般來說,這類證詞沒多大幫助。除非我們對提供證詞的人的專業技術水準、興趣、價值觀、偏見等有更多的瞭解
④權威的意見
權威對特定的問題,比多數人瞭解更多。但要警惕盲從,謹慎對待權威的意見,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相信權威?
⑤個人的觀察
個人觀察是種有價值的證據,但也存在不足,因為人們傾向於看到或聽到合乎自己意願的東與,傾向於選擇並記住某一件事情中與自己的經歷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因此要警惕不要僅僅依賴一個觀察者的觀察。
⑥案例
不厭其詳的描繪或是塑造人物或事件來證實某個結論,我們把這樣的描述成為典型案例。因為具體生動的案例訴諸我們的情感,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再糾纏于它們作為證據的價值。問問自己案例是否典型?能否找出更有力的反例?該案例在表述上有沒有偏差?
⑦科學研究
是指大量觀察資料為依據、並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種權威意見,其它合乎條件的人能重複驗證結果。但也需認識到研究人員也有期望值、態度、價值觀和需求,同樣會存在偏見。不論一個科學報告看上去多麼客觀,還是難免會夾雜了重要的主觀因素。因此,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只能支持結論。
⑧類比
要評價一個類比的品質,關注兩個因素:
兩個作比較的事物相同和相異的方式;
相似點和不同點之間的關聯。
通常情況下,當被比較的兩種事物之間存在與論題有關的相似之處,且在與論題的有關性方面不存在差異時,這樣的類比是最有力的。
【二】
有沒有替代原因
人類都願意相信如果兩件事緊隨前後發生,那麼第一件事肯定導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寫出一篇極出色的論文的同時戴了某一頂帽子,所以現在你一逢到寫論文就堅持非要戴同一頂帽子不可。
這個例子其實就是替代原因帶來的邏輯錯誤之一:因果關係過度簡單化。要記住,我們找出的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是引起時間發生的其中一個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一定要警惕替代原因的存在:
①可能的原因不止一個
發現替代原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自己所遇到的有因果關係的結論進行回應,遇到這類結論的情形主要有三種:
a.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
b.以往或正在發生的世界大事;
c.科學研究的結果。譬如,朋友 24 小時沒有回你的短信,你以為他是在生氣,不理你,替代原因可能是他正忙或者手機沒帶在身上。
②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問問自己:我還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來解讀這個證據?還有什麼別的可能導致這個結果?如果這個解釋是錯的,還有什麼解釋可以說得通?
③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試圖找出一件事的簡單而又單一的原因,而事實上這個原因是由許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聯合起來的結果。
④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因果混淆謬誤指,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互相影響的關係。記住:有相關並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係。
⑤很多事件並不只有一種解釋
有一種常見的偏見就是基本歸因錯誤,在這種錯誤裡,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高估了個人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喜歡把別人的行為動因看成是來自其內部的因素,而不是來來自外部的因素。
要記住不要貿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個解釋,多尋找替代原因,比較它們的可信度。閱讀事件的多種不同版本來幫助你擴大見解的範圍。
【三】
資料有沒有欺騙性
資料統計就是用數位表達的證據,這樣的證據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數位使證據看起來非常科學、精確,讓人感覺代表著事實。然而統計資料可能而且經常欺騙人。
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你應該努力辨別出錯誤的統計資料式的推理。評估統計資料有以下5個線索 :
①統計資料的來源;
②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數的類型(中數、眾數、平均數);
③統計資料與所要證明的結論不符;
④不看作者統計資料,根據作者的結論,列出自己認為為證明這結論所需要的資料,將之與作者給出的相比;
⑤看看哪些資訊被遺漏了。特別小心那些易使人誤解的數位、百分比以及類比。
【四】
有什麼重要資訊被省略了
當作者試圖說服我們相信某件事情時,他常常會省略一些重要的資訊(無意或有意),而被遺漏的這些資訊對於評價作者所提供的資訊往往非常有用。如果作者遺漏的資訊太多,那麼,你就無法相信他的結論是有證據可依的。
推理的不完整性是必然的,所以不管支持某個特定結論或觀點的理由第一眼看來是多麼有吸引力,都有必要再尋找下被遺漏的資訊:
①常見的反對意見
②缺失定義
③遺漏的價值觀偏向或視角
④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
⑤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式細節
⑥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
⑦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位、圖表、表格或資料
⑧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結果,短期長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
⑨當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掉預測的失敗,或者預測的失誤
【五】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當你決定接受或是拒絕作者的結論時,你需要清除作者提出的結論是否最合理。通過鑒別幾個合理的結論,你可以確定是否有一個你認可的結論。這是你決定接受還是反對作者結論的最後一步。
①各種假設和多個結論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其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後才能得出來。我們在理由當中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的背景各不相同,目標千差萬別,這樣我們在決定將理由和結論連結起來的時候必然會被不同的假設所吸引。
②二分式思維法: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
當人們習慣用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是在應用二分式思維法。這張類型的思維方式往往將一個可能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假設只有兩個答案。用此思維方式的人不能理解語境對特定答案產生的重要性,二分思維限制了人決定和選擇的範圍。
③尋找多個結論
本部分主要包括一個論證指向多個結論,這些結論都可以從論證的理由當中推斷出來。
④某個條件下才合理的結論
使用條件句尋找多個結論,在條件句中我們陳述一個假設的條件,目的是説明我們得出某個特定的結論。使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為什麼來為這些結論提供限制的語境,為結論添加限制將會讓你遠離二分式思維。
⑤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
有些結論可能比其他結論更站得住腳,而最值得相信的結論應該是那些最能影響到你對作者的推理進行反應的那些結論。
總結回顧
本書主要講述了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培養批判性思維關鍵在於學會提問。在學習批判性思維前,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
書中針對如何提出正確有效的問題,提出了以下步驟方法:
如果你能掌握上述方法,那麼當你面對別人兜售的觀點時,你興許就能提出掛件問題,讓眾說紛紜的爭論立見分曉,讓道貌岸然的說謊者原形畢露。
【拓展閱讀】
1、《高難度談話》
該書在全球暢銷10年,雄踞美國亞馬遜書店語言溝通類第1名。
2、《溝通的藝術》
該書暢銷40載,再版14次的美國權威溝通教材。
3、《思考,快與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著 徹底顛覆你對思考的看法
4、《金字塔原理》
麥肯錫40年經典培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