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玩物GADGETS|我在中老年人的世界中幹了什麼

5月又竄訪倫敦。除了看一場久違的演唱會(暌違20年之久的Lush複出首演。嗯,是那支傳奇樂隊,不是肥皂),照例又將大把的假期耗費在欲念躁動的Berwick St.,一條佈滿了情☆禁☆趣☆禁☆用☆禁☆品鋪子和二手唱片店的鹹濕街巷。我一頭紮進那些魂牽夢縈的小屋中,挨個兒落腳,不知疲倦。從Sister Ray到Reckless再到Sound of theUniverse,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隻蚊子,吸飽血後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現在回想起來,在沾了一股子灰味的舊黑膠堆中猛刨的我一定是亢奮、幸福、醜陋的,且對周遭環境置若罔聞。男朋友被我晾在一邊,百無聊賴,四處張望了幾下便跑來對我耳語:“天啊!你看!店裡全都是中老年人!”

字字千鈞,足以把我從忘情的購物中拉回現實。趕緊用餘光打量,那叫一個鐵證如山,令我手捧著幾張稀罕的12寸單曲怔在那裡。這是我從未認知的殘酷事實,但是卻在第一次帶男朋友去逛唱片店時,被他一針見血地點破。收藏唱片這個小小愛好,難道是青春的反面嗎?我,芳齡三十有三,難不成已是一個精神上的老年人了嗎?對於搖滾樂的興趣發端於我的青春期,在我的世界設定中,這當然是再青春不過的人生志趣了。我頭腦清醒,從一開始就知道“喜歡聽歌”和“喜歡買唱片”是徹底的兩回事,前者是聽覺需要,後者則是對物欲的慰藉,並不矛盾,也幾乎不相干。

在中國小到不能再小的唱片收藏家圈子中,仍然按古典樂、爵士、搖滾分成了更稀薄的不同社交圈,有往來交互的,其實也就是那幾個同齡人,殊不知這是多麼陳腐的共同愛好。Berwick St.常客們的平均年齡目測大我一輪半,雖然淘起 貨來目光如炬精神矍鑠,但與之為伍還是讓我有點兒尷尬,自覺像是在街道棋牌室裡擺局占座的小朋友。

我聽說過很多關於英國二手唱片行的故事,知道它們和本地的收藏家們組成了如同大地和雲朵一樣的循環系統,周而復始地運作興趣愛好的氣候:客人們時時光顧,年復一年,支撐起這些街旁小店的生意,也經營著各自成體系的收藏,當收藏家去世,他們的壯觀遺產會以變賣的方式回到二手唱片行,化整為零,繼而擺進下一任主人的唱片櫃。我曾經趕上過一位重要的4AD廠牌收藏家的去世,他多年積累的完整碟目隨著他的故去而歸零,許多珍貴稀有的版別因此重回市場,其中的多張被我獵獲,補完了我的架上空缺。也許某一天,它們也會補完下一位收藏者的心頭缺憾,拜託這一天別那麼快來。

如今我大部分的新收藏都是通過網路完成的,線上拍賣或Discogs這樣的二手唱片店平臺,沒有和賣家四目交會的機會,看不見他們的皺紋或者白須。我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混在中老年圈子裡的玩家,我對買唱片仍然有一種一廂情願的青春寄託。可,這些賣給我唱片的人,恐怕在20年前也是同樣的心態吧?我也不捨得賣唱片,我喜歡它們在我客廳裡堆得東倒西歪的樣子。可誰知道呢,只要保養得當,乙烯基塑膠的老化速度一定趕不上人類,挺恐怖的。

撰文:熊小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