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老祖宗是這樣幹架的,哏死了!
一、
春秋時代的戰爭,平民和奴隸這些沒有身份的人是沒資格上戰場的,他們參戰但不作戰,只能做些扛行李、喂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
二、
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即邊疆的野外開戰,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三、
春秋時期摣架需要先下戰書,規定時間、規定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即使心裡早已火冒三丈。一言不合就開撕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雙方都會優待對方使者,設大酒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假惺惺答謝。“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鐵規,否則便毫無節操可言,只能任人唾駡且不能還嘴。
四、
春秋時代的戰爭,全部都是車戰,沒有馬戰或地面上的短兵相接,而是每個戰士駕駛一輛戰車,一人一車謂之“乘”,戰車按一字排開。
五、
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只能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比如我駕駛的戰車只能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能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不能混戰。
六、
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
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才會打招呼:
“哥們兒你擺好了沒?”
“擺好啦哥們兒!”
“那我開始打啦!”
“歐啦,來吧!”
七、
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擦肩而過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
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這是第二個回合……依此類推……
通常幾個回合以後戰鬥就會結束,因為這種來回掉頭會讓戰車輪子或者其他部件壞掉……
八、
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患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只能就地看熱鬧,不得參與到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九、
還有一個法則:不能俘虜有白頭發的戰士。有白頭發說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十、
敵軍如果打不過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能追擊。實在要追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
《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50步不是傻麼……
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軍打不過逃跑,所有戰車都跑了,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著不動。跟他“配對”的好基友那輛楚國戰車納了悶,追過來在他旁邊停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動不了啦。”楚國戰士說:“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沒啥大事,我幫你弄一弄就行。”
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兒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車又壞啦!”
楚國戰士再次下車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著楚國戰士招手說:“哥們兒,謝謝啊!後會有期!”
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是宋襄公的。
話說宋襄公率軍和楚國軍隊在泓水之濱交戰。宋兵已經安排好陣勢,楚軍還沒有渡河。右司馬向宋襄公獻計道:“楚軍多而宋軍少,趁他們正在過河尚未列隊時發動突然攻擊,他們必敗無疑。”
宋襄公說:“我聽得君子講:‘雙方交戰。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捉頭髮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現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全部渡河擺好陣勢後,再擊鼓進攻吧。”
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河來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軍,結果宋兵大敗,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創,3天后就死了。
宋襄公以生命捍衛了摣架的規矩,堪稱“老炮兒”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