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一份好腐竹,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你知道腐竹怎麼來的嗎?

相信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如果不是行家裡手,誰都會有點懵。其實優質腐竹的誕生,按傳統的工藝來說,需要的還是那句老話--天時地利人和。至於是什麼天時什麼地利什麼人和,且聽我細細道來。

所謂天時,說的是天氣好,這個天氣好影響到腐竹的兩個方面。

一是原料,只有天氣好,地裡長的豆子才好,只有足夠的陽光才能使得豆子有更多營養,只有豆子營養足夠豐富,做出來的腐竹才是真正的素食珍品。

二是晾曬,腐竹是很需要陽光的,從烘乾機出來的腐竹再怎麼好吃,也不會有那種自然的氣息和陽光的溫暖,也絕對比不上在太陽底下曬乾的腐竹好吃。

所謂地利,我認為更多地是指水源和環境。

所有用傳統工藝做出來的腐竹,它們絕對不是麵粉做的,更不會用白紙等駭人聽聞的原料,而是簡簡單單的兩樣,豆子、水,越簡單的腐竹越純、越香。

而用來泡豆煮漿的水的水質也會直接影響到腐竹的品質,陸羽在《茶經》中論煮茶方法時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特意指出煮茶以山泉為上,而科學實驗也證明經過山地、泥土多層過濾的山頂源頭清泉,雜質、有害物質少不說,營養更比其他水源要多得多。所以毫無疑問,選用山泉水,尤其是山頂清泉來做腐竹,自然味道更好,營養更豐富。

說完地利,就到人和了。這裡的人和,是指做腐竹的師傅要有匠心和純熟的技術。

師傅一般要在淩晨3點起床開始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選豆泡豆。在轉基因利弊未知的情況下,師傅一般都只用更值得信賴的農家黃豆。不僅要是農家非轉基因黃豆,還要選出顆粒飽滿的豆子。更要把蟲蛀的、黴變的、顆粒太小的全選出來扔掉,除去劣質豆,只有優中選優地把最飽滿最好的豆子都拿來做腐竹,才能稱得上是用匠心去做腐竹。

選好豆並清洗一輪之後就要開始脫殼去皮,然後泡4到5個小時的山泉水,在冷的時候得泡上7、8個小時才行。把泡得鼓脹發硬的豆子上磨,起碼要磨個兩三次,才能把豆子的精華全都壓榨出來,這磨出來的就是營養滿滿的豆漿啦,豆漿煮好之後那香濃香濃的味道喝過的人都會說猴猴飲(好好喝)啊!不過距離腐竹面世,到這還差得遠呢!

這磨好的豆漿要先經過過濾,把細小的豆渣濾出來,過濾次數越多,做出來的腐竹越純。然後在100-110℃左右的溫度蒸煮煮熟,這個溫度很講究,需要做腐竹的師傅非常小心地控制火候,因為溫度高了會破壞豆漿的營養,太低了又煮不熟豆漿,生豆漿無論是直接喝還是做腐竹都是不可以的,壞處多多。

當豆漿煮熟後,師傅會將它們舀到成型槽裡,成型槽的溫度也需要師傅用心地去把控,只有當豆漿一直保持熬煮在60~70℃左右溫度中,過大概10~15分鐘才能煮出一層豆漿皮,然後師傅會從邊角把豆漿皮捏起來,旋轉成竹枝形,並掛在竹竿上。當師傅做滿一竹篙的豆漿皮,就可以放到晾曬架上,推到太陽底下曬乾了。當然如果天氣不好,就得把豆漿皮送進烘乾房烘乾。乾燥後的豆漿皮,其實就是腐竹啦,當然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啦。

另外,曬太陽或者烘乾的時間決定了腐竹的乾燥程度,太幹的腐竹肯定是易碎的,但是不夠幹的腐竹也保存不了多久,所以大家買腐竹的時候可要注意下乾燥度哦。

陽光好豆子才能好,也才能曬出更天然的腐竹;而水的品質和豆子一樣,會直接決定腐竹的品質;而手巧不巧,心專不專,又決定了腐竹的整體品質。所以一份好腐竹,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