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Hedda Morrison丨結緣中國十三年,重溫舊時的香城

海達·莫里森

先後在中國生活、拍攝了13年,隨後在沙撈越生活,拍攝9年,

儘管香港不過是她這兩段生活之間的一段簡短插曲,

然而在這短短的六個月間,她卻為人們記錄下無比珍貴的畫面。

祿萊福來和祿萊柯德這兩款雙反相機一直伴隨著她,也是她終生所愛。

對光線的敏感、獨特的視角,以及巧妙平衡的構圖,是她的標誌性風格。

記錄下更多的包容和底蘊

港島是香港歷史的象徵與縮影,這個後來聞名中外的“香島”,並不只有華洋雜處的商業和住宅區。

莫里森的足跡穿越整個港島,拍攝了大量照片反映那時這片島嶼的包容與底蘊。

她拍攝的香港風貌,短短數年間便蕩然無存。1946至1947年間,香港仍徜徉著傳統古韻,地方區域充滿殖民地氣息,市場熙來攘往,漁民和稻農辛勤工作。但你不曾想到,這些熟悉的香港地名,當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那年的維港很空曠

莫里森到香港之前的幾年,維港經歷了嚴重的破壞,當時的人民也飽受戰爭迫害。

她鏡頭下的維港不僅僅局限於中部商業地帶盡是裝卸貨物的繁忙景象,還走遍各個角落尋找不同的視角。

市井中的溫柔

她並沒有拍攝那裡富麗堂皇的半島酒店,也不見九廣鐵路終點站或綠樹成蔭的彌敦道。

她一貫我行我素,在九龍東北邊陲尋幽探秘。

充滿有趣的對照

硝煙過後,中環的宏偉大廈人去樓空,顯得冷清破落,但總算完好。

她的照片將當年的華人社區活靈活現。

這些升鬥市民畢生離不開貧窮,默默承受著生活的煎熬。

一條鐵路穿過鄉村

相比較新界交通便利的城鎮,莫里森更喜歡拍攝農田,

她對這裡的風景、古樸村莊、稻田、光禿禿的山坡和風俗活動更加情有獨鍾。

結緣中國十三年

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舊城

1933年至1946年, 對海達· 莫里森(HeddaMorrison)而言是改變人生的一段時期。她離開了故鄉德國,到地球另一端的北京擔任攝影師。在那裡,她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拍攝亞洲的景象與生命。作為一個初出茅廬、自強不息、沒有長期遭受外界影響的攝影師,她在中國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喜好,並用技術和決心展現了這種熱愛。儘管戰爭製造了麻煩與困難,同時卻又促成了她與丈夫的婚姻。

1946年9月的一個傍晚,客輪在夕陽照耀下進入維多利亞港。這位新婚燕爾的攝影師與丈夫阿拉斯泰爾·莫里森(Alastair Morrison)踏上了香港的土地,並在這裡待上了六個月。莫里森在中國完善了自己的紀實攝影技巧,癡迷於記錄當地日常生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開始探索香港。

到1947年3月,他們離開香港。此後不久,她的部分照片集結出版為《1946年度香港報告》,描繪了戰後香港的面貌。

她所居住當時的香港,與今日的香

港大為不同。

(刊載於《攝影之友》2016年7月刊,版面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