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中年危機的八個症狀,你中了幾條?

蘇黎世大學研究員 Alexandra Freund 和 Johannes 對中年危機有一個非常顯而易見卻又精准無比的定義:當一個人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年輕人”來指代一個群體時,他就開始擁抱中年危機了。

人到中年,最不幸福。

資料表明,人在剛進入成年期時,普遍比較愉悅,但沒過多久就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抵達最低谷——平均年齡46歲,即“中年危機”的最深淵,極少男人能夠躲過中年危機這一浩劫。不過在低谷之後,雖然失去了年輕的精力和容貌,卻反而認識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幸福感不降反升。

根據《經濟學人》的一項調查,幸福感和年齡的關係,總體上呈U型變化

人們一般會在多少歲開啟“中年危機”模式?根據測算,在符合平均壽命預期的前提下,這個年齡是32歲。

接近這個年齡的人,通常已經在職場打拼了不多不少的年頭,在公司位於不上不下的位置,擁有豐富多變的內心,卻卡在多重矛盾的現實和理想之間;他們嚮往“體面的生活”,又要剔除現實毛糙的一面;他們要精神暢遊,卻行動遲緩;他們延續了年輕時“與能力無法匹配的欲望”,卻已經不是年輕人了。

因此,我們試圖歸納8種中年危機的典型症狀,和男人們在大敵降臨前可能會做出的一些或機智或“愚蠢”的反應。歡迎對號入座。

症狀1:“30歲的年紀卻有了一張40歲的臉,人生真無常”

《從0到1》的作者、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 剛過50歲不久,他早已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如何“長生不老”。除了向研究抗衰老的創業公司投了上千萬美元,最後他甚至通過把年輕人的血液輸進體內的方式,意圖達到“返老還童”的目的。

“當死亡迫近,有的人選擇視而不見,有的人選擇隨波逐流,而我選擇跟它戰鬥到底。”他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到。

身體力行給自己輸入“年輕血液”的 Peter Thiel

皺紋、白髮、皮膚鬆弛、體力下降.....這是很多人對中年危機到來最直觀的感知。加上人到中年,開始經歷親人離開,對生死產生切膚之痛。正是出於對死亡不期而遇的恐懼,健身作為一門新宗教也正是在此時應運而生。如果你低頭看見腰間三斤贅肉蒙蔽了一切視線,那麼皈依健身這門宗教吧:長跑、plunk、舉鐵、練一身馬甲線和人魚線……健身有100種方法讓你暫時忘記中年危機的恐懼,以一種時髦和體面的方式。

健身成為一門抵禦中年危機的新宗教

也有的人沒有 Peter Thiel 雄厚的財力和先驅者一般的勇氣,卻充分從他身上學到了這種形而上學的、留住青春尾巴的方式——比如最常見的怪蜀黍和小蘿莉、中年男與美少女的組合。這種“內服外用膠原蛋白”的方式和圍著唐僧肉團團轉的妖怪們別無二致,那“一口”就能彌補所有青春流逝的不甘,遠比把白頭發染黑看上去更奏效。好吧,這是轉移中年危機的注意力的最“簡單粗暴”的一招。

症狀2:“90後萬歲!未來屬於年輕人!”

“對不起,我現在只選擇跟年輕人交流。”曾經作為孜孜不倦給年輕人做導師的60後李開複,在複出時有意無意地強調自己“作為年輕人的朋友”這一新身份;

創業導師李開複

“未來一定是年輕人的世界,未來永遠屬於年輕人。”另一位60後俞敏洪說。“如果我死的那天只有一個人來看我,我希望這個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個年輕人。”

成功導師俞敏洪

然而作為投資人的徐小平想必也是這麼想的。在大手筆投了一系列90後CEO的創業專案後,他早已被奉為”拜90後”教教主。

“拜90後”教教主徐小平

不過,拋開諂媚之嫌不說,混年輕人圈子的中年人,想必都希望自己能沾染上一絲年輕的狀態,哪怕到了他們身上進化成一種“老派的朝氣”,也遠比年齡未老,心力先衰更令人慶倖。從這個角度看來,這句充滿爭議的口號更像是一個提前抵禦“中年危機”殺傷力的預防針。

症狀3:“再不做點什麼,就真的來不及了”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禮拜三”。只有走到半路,才能最真切地意識到未來的生活很可能真的不會再發生一丁點變化,而他已經無可回頭。無論他此時已經取得什麼樣的職業高度,面對無法變道的人生,對“破”與“立”的焦慮和迷茫都能讓生活的興奮度瞬間歸零。

在電影《美國麗人》中,男主角由於碰到了中年危機,給自己買了一輛紅色跑車。

男主角顯然遇到了中年危機

緊接著,他慶祝自己中年危機的禮物是一輛拉風的紅色跑車

即使是鋼鐵俠原型 Elon Musk,在折騰了一個全球最大的支付系統 Paypal 和一款電動跑車 Tesla Roadster 之後,也遇到了中年危機。他許了一個“不如在火星退休”的願望,立馬吭哧吭哧地把全身心注意力放在搗鼓火箭上來。

Elon Musk和他的火星計畫

在這裡,“紅色跑車”和“火箭”代表著一種中年危機到來的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是“破”與“立”的交界點。

央視離職潮是一種“破”。張泉靈離開央視,加入紫牛基金成為合夥人。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傳聞是:她當時找了團隊裡的90後,把B站最火的視頻通通找來看了一遍。“我一邊看一邊崩潰,一邊還要理解:視頻有三層彈幕,你根本不知道後面是什麼,三層彈幕密密麻麻的,一個字都看不清,還唱那樣的歌。”;

難為張泉靈了

李詠回大學讀博士,同時做老師;馬東轉投愛奇藝,擔任CCO,《奇葩說》之後自立門戶;郎永淳加盟創業公司,羅振宇走上自媒體之路,以內容創業者自居…....。因為對於中年危機者而言,“不破不立“原則是避免自己陷入懊喪最佳自循環體系。因為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們至少能知道:什麼是可挑戰的,又有什麼挑戰不得。

“破與立”和年齡無關,質疑、顛覆和突破才是年輕的意義:不滿足于庸常的人,即便人到60多歲,也要挑戰上一輩人留下來的迂腐;而現實卻是多數20多歲的人主動延續這種迂腐,比如階級的穩固,金錢至上主義等。或許,中年危機反而是最好的機遇。

症狀4:“逃離北上廣,我要去看看詩和遠方”

混跡職場,有人學會了不動聲色地在朋友圈曬加班;有人學會花樣寫總結,把平淡無奇掰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人學會在茶水間發出刻意壓低音量卻吐字清晰的牢騷;有人掌握在遲到前最後一分鐘打卡的新技能;有人熟練地把同一個範本套進100個PPT……

他們一邊職場規則中玩兒的如魚得水,一邊感慨自己本不應該屬於這片被污染了的水域。張口閉口“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逃離北上廣”,鄭重其事地在新開的日程本上寫下“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

看夠了嗎?夠遠了嗎?

為了遠離喧囂,有的人組建樂隊、唱搖滾,穿上花襯衣、留長髮;有的人賣掉房子、西藏騎行、遠方流浪;有的人開一間街角咖啡店,渴望一場夕陽下的邂逅;住進一家民宿客棧,打發慵懶的下午時光;或者養貓、養狗、養多肉……問起原因,他們悵惘而陶醉地留下八個字:遠離喧囂、洗滌心靈。

好吧,把夢想和現實對立起來也是對抗中年危機的一種方式,至少能讓人維持表面上的波瀾不驚。

症狀5:“寶寶今天好開心......噢不,嚇死寶寶了”

30歲是個什麼鬼?不,我不接受自己已經30歲這個事實。嚇死寶寶了。

他們也曾是被“親”、“麼麼噠”裹挾的人,熱衷於令這些生命力宛如白色垃圾的網路流行語重喚新生,他們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重複“嚇死寶寶了”、“然並卵”,為流行文化也是為自己續命,實在是一種吊詭。

症狀6:“永遠情懷滿滿,永遠熱淚盈眶”

自從“工匠精神”這個帶著古早味的字眼開始闖入大眾視野,一部分人的情懷被喚醒了。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作為工匠精神的代表傳入中國

做一名合格的兼具理想主義的情懷者,你需要對細節偏執,對產品嚴苛,對瑕疵零容忍——當然這一切得先說出來。不說出來,怎麼掩蓋力所不能及的技術缺陷呢?

情懷的另一個特徵是強調時間。比如“尋遍了所有的XX,只為找到最完美的一個XX”,比如“一個邊角料打磨了一萬次”,“蟄居三年只為一把勺子”,“耗費一生只為打造一把椅子”別人問起來,你就說“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

“情懷”進入公眾視野,並在中國落地生花

在追逐情懷這條路上,勢必要被很多人不理解,沒關係,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沒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但如果白天也動不動就熱淚盈眶,就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有眼瞼痙攣性收縮了。

症狀7:“從此你的世界裡,再也不能沒有我”

在這世上已經活了足夠久,該吃的苦已經吃了,該享的福也已經有了,那麼自己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

能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類人,善“變”。2009年,聯想業績下滑,柳傳志再度擔任聯想董事會主席,馬上便是“高管降薪”、“全球裁員”等大動作。王石也曾承諾到了70歲就去戈壁種樹,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的他仍在64歲的這一年再度出山。

跨越“中年危機”的成功代言人:柳傳志&王石

第二類人,善“熬”。晚晴大臣曾國藩,節欲莫貪,克己復禮,像日復一日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把自己吊在道德的單杠上日復一日地做引體向上”。對於智商和相貌處於平均水準的中國男人而言,曾國藩是度過中年危機的最佳樣板:熬。戒多言、戒怒、戒貪,在這三個信條的支撐下,熬過三朝換代,熬過太平天國,熬過肉身腐舊,直到抵達精神不朽,造化出新境界。

症狀8:“才到中年,竟已經無欲無求”

高曉松曾談過他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沒到四十歲的時候,以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到了四十歲就想明白了,之前不懂的就能懂了。等到了四十歲後,發現‘不惑’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事都不想明白了。”

“年輕的時候,每個人你都想看透,每件事你都想明白。甚至是這個社會、時代你都想明白。但其實你明白不了,連最愛的人坐在對面,你都不可能明白。可是年輕的時候太想明白,如果不能明白有些事就是生活的慌張。後來等老了才發現,那慌張就是青春。”

“你不慌張了,青春就沒了。”

正因如此,高曉松寫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這首歌

你不慌張了——但這不並等同于抵達人生無欲則剛的最高境界。因為這只是一種最美好的假像。當你接受了這個世界的無常,同時也就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你甚至都懶得再做內心思想鬥爭,那乾脆就這樣吧。這可能是中年危機晚期的最顯著症狀。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人到中年,突然精神出家。直到那一刻,他才發現生活的本質是一地雞毛,他將終生無法擺脫凡事俗務。理想、血氣、淩晨四點的夜晚都變得不堪一擊,於是開始醒悟,走進大街小巷的素食館,報名隱沒在煙霧繚繞的小山村裡的禪修課程、翻開書封上寫著“身心平衡”、“接納自己”的書,戒貪,戒嗔,戒癡,最終煉成向死而生的境地。

那麼恭喜,你已經超越了中年危機的羈絆,靜待老年危機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