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古人為啥那麼能喝?因為喝的不是真正白酒!

當你看到武松連喝十八碗酒,照樣上井岡山打猛虎,李白喝完一鬥酒,照樣能夠寫出傳世千年的錦繡詩詞,你會不會覺得古人都特別能喝酒?

其實,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們喝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發酵酒。這種酒,與如今的米酒和黃酒較為相似,酒精度數比較低,多數只有幾度左右,度數高的也就是十幾度。


因此,我們在古代小說和古裝影視劇中,通常見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路上碰到酒鋪歇腳,幾乎不點菜也能喝幾杯,就是因為喝的是度數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即便如此,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武松都稱得上豪飲之人。如果將武松連喝十八碗的酒,換算成如今我們常喝的50度左右的白酒,他的酒量有一斤半左右。


那麼,屬於蒸餾酒的白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說法至今沒有定論,後人從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等判斷,有漢代、唐代、宋代、元代等之說。

不過,杜康哥覺得出現在元朝初期的可能性。為什麼?因為與發酵酒不同的是,白酒還需要經過蒸餾的工序,而這是從蒙古人傳到中原的技藝,原來的音名叫“阿刺吉”,這在忽必烈的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有明確記載。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盛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而清代檀萃也曾在《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


但由於元朝統治中原的歷史較短,因此,即使在明朝時期,許多人並不習慣喝白酒,直到清朝時期,蒙古人後裔再次侵入中原,白酒才取代米酒和黃酒等發酵酒,漸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流。

而在唐代及以前,雖然文獻中有燒春、燒酒、白酒的記載,但那時的白酒指的是米酒,而所謂燒酒,也只是因為釀酒技藝提升,導致所釀之酒的度數相對較高,才被人們習慣性那樣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