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這位導演拍的妹紙,每一個都美爆朋友圈

大家好,表妹我又來了。

這次用心良苦。

專門趁“七夕”,給廣大直男當狗頭軍師來了。

你們可能還不知道,表妹無數閨蜜都在吐同一個槽:

鮮花、禮物、燭光晚餐都不重要,想把這情人節過好,只一條——

敢不敢把我拍得美美噠!

不信你去朋友圈翻,直男給妹子拍照的水準一般是這樣:

嗯,實在有必要介紹一位大牛。

只因為,他拍出來的妹子是這樣的——

《天才一族》(2001年)

還有這樣的——

《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年)

沒錯,他就是導演韋斯·安德森。

他的作品有一股子魔力,叫妹子想嫁!(不用謝)

《青春年少》(1998年)

想當年,表妹懷著同樣的狂熱,找表哥搜刮了一大堆他的真人照。

結果,方了——

幹乾瘦瘦,頭髮是永恆的二八分,著裝是永恆的西裝三件套。

說他“文藝”也好、“復古”也罷。

作為毒舌家的人,表妹有句話實在憋不住——

那股子刻板氣,也太濃了吧。

這樣的安德森,在好萊塢狂拽炫酷的名導圈裡,能混進去嗎?

額……

但這些年過了,表妹漸漸發現,刻板只是表面。

因為根子裡,韋斯·安德森是個執拗的“小孩”。

一開始,他是個不幸福的小孩。

安德森抓著六十年代的尾巴出生在美國德州,是69年的金牛座。

家裡三兄弟,他是老二。

大家都知道的,老二難做。

他父母還相當果決地,趁孩子小就火速離婚了。

安德森後來接受《衛報》採訪說:

父母離婚,對我們三兄弟的成長影響太大了。

這不算完。

我跟了母親生活。

一次,我在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小冊子,《如何與問題少年相處》。我才發現,原來我在母親眼中是這樣的。

隨便摟一眼,就會發現——

安德森的電影作品,還真一副“問題小孩”心態。

1994年,26歲的安德森鼓搗出了一部短片《瓶裝火箭》,出道。

這部13分鐘的黑白短片,由他與大學校友(也是後來的黃金搭檔)歐文·威爾遜合寫,安德森掌鏡。

《瓶裝火箭》英文名“Bottle Rocket”,原義是小孩子在自家院子搗鼓出的山寨火箭。而短片中的三名少年,在日子單調無聊的九十年代初,醞釀著一次次山寨打劫。

這本是一場躁動的少年狂想。

卻引起了著名導演、製作人詹姆斯·L·布魯克斯對安德森的關注:

安德森是個不容小覷的新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如此特別,和芸芸眾生都不一樣。

於是在布魯克斯的支援下,《瓶裝火箭》兩年後拍成長片。

長片《瓶裝火箭》(1996年)

可想而知,這種年輕人釋放犯罪欲的自娛自樂,不叫座。

但,大眾不喜歡,大導演卻很喜歡。

馬丁·斯科塞斯就表示過被圈粉:

裡面沒有一絲憤世嫉俗的情緒,這要歸功於導演對人物的喜愛、對一切人的博愛。

在《Esquire》雜誌的採訪中,馬丁稱安德森為“下一個馬丁·斯科塞斯”。

其實,大師好像看走了眼——

安德森此後二十年執導出的長片,不出十部。

量不多,賣座的就更少了……

國內媒體直接把他歸為“非商業系”那一掛

而且,也不算叫好。

有影響力的導演獎,到手的,一個沒有。

但大師的眼光還是毒辣。

安德森了不起的地方在於——

他沒有成為馬丁·斯科塞斯第二。

他成為了韋斯·安德森第一。

只要你看過一部韋斯·安德森的電影,你將毫無難度地認出他所有作品。

他的風格,獨此一家。

他的作品,都是在講“問題小孩”。(或許除了《布達佩斯大飯店》)

只是,這些小孩不僅對“問題”不自知,還總拿自己不當小孩。

1998年,第二部作品。

《青春年少》。

男主馬克斯是窮人家的孩子,在貴族學校讀書。

才十五歲,卻總是一副無所不知的成功人士模樣。

不搞學習,喜歡在各種社團扮老大。

書法協會主席

明明是理髮匠的兒子,卻到處說老爸是社會精英。

他(我爸爸)是神經外科醫師,在聖約瑟夫醫院工作

最牛叉的是,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愛上了女老師,還明目張膽地追起來。

你有沒有想過,你對我來說也太小了

《青春年少》不僅說少年,安德森還玩了一個新花樣。

他第一次嘗試著讓大人/小孩的關係錯位。

讓少年馬克斯和中年大亨布隆,同時愛上女老師。

結果產生了奇妙效果——

兩個“成熟”的成功人士,一成情敵,智商都下線了。

我放蜜蜂襲擊你。

你碾壞單車報復我。

最後,還要一個更幼小的兒童站出來,正三觀。

你是一個已婚男人,布隆

你還是他的朋友

2007年,《穿越大吉嶺》。

看到三位成人男主,如果你在竊喜,安德森這次終於不拍小孩了。

那你要失望了——

還是關係錯位,還是“問題小孩”。

這三個男主,從小都極度缺愛。

她(母親)已經消失了一輩子

所以三個大男人,都是孩子心。

三四十好幾了,還在爭寵。

我才是他(父親)最喜歡的兒子,他臨死前告訴我的

整部片幹的,也是“小蝌蚪找媽媽”的事。

我的私人偵探終於找到了媽媽的住址,我們六天后就能到

到了2012年的《月升王國》,安德森將標誌性的錯位感玩到極致。

這是一個早戀的故事。

還早得很。

兒童私奔。

童子軍山姆和女孩蘇西,在一次表演晚會上對上了眼。

因為都覺得不快樂,決定一起尋找世外桃源。

他們逃到野外,竟然過得有滋有味。

一起作畫。

搖擺。

大人一樣親熱。

看起來像過家家。

但你一點不覺幼稚。

童年的天真與成人的悲傷,頑皮與深情,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情緒,在他的作品總,如此不著痕跡地嫁接到一起。

他太懂得把“過家家”拍得虔誠、慎重了。

他們渾然不覺地扮著大人樣、幹著大人事,透著一股荒誕的真誠。

我們夠不夠男人

而片中的大人,倒是些畏畏縮縮的可憐蟲。

蘇西的媽媽和警長相互吸引,卻從不敢放手去愛。

看多了安德森,你會這樣的“錯覺”——

人,其實是倒著長的,兒時知道的真理,長大就全丟了。

曾經,有一部邦德電影,將安德森作為導演列入重啟計畫。

他的回應是:“額···你知道···”“這個主意的確吸引人···”,然後,就不理人家了。

我本該對此說些取悅人的說法,那很簡單。但我就是不會那麼說。我寧願專注自己的事,我所熱愛的事。

曾經《衛報》為他把脈,說安德森:

活在自己的世界

《紐約》雜誌批評他:“導演已經沉浸在自創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老實說,表妹並不贊同。

活在自己的世界,不代表脫離現實。

如果你留意,你會發現,安德森電影的好多細節,源自生活。

1996年《青春年少》中,貴族學校Rushmore的取景地,就是他本人曾就讀的聖·約翰預備學校。

裡面好多角色名,實際上,就是安德森同班同學的名字。

資料來源:IMDb

2004年《水中生活》,講述男主向美洲虎鯊復仇的故事,描繪奇幻的海底世界。

安德森坦言,影片構思源于伴他成長的電視節目《國家地理》和《野生動物王國》。

影片中許多魚的名稱,就直接摘自酒店菜單。

2009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狐狸爸爸的衣櫥,照搬了安德森的衣櫥。

他對細節的關注,製片搭檔道森最有發言權:

他無時無刻不在為未來的拍攝計畫收集素材,根本閒不住。他隨時都在觀察。他的記性好極了,什麼都記得住。

安德森對童年的記憶,深刻得難以置信。

2012年拍《月升王國》,安德森43歲。

其中一場戲是男/女主山姆和蘇西,通過戲劇晚會定情。

你知道這個細節怎麼來的嗎?

是從安德森十幾歲時的夏令營夜談中,聽來的。

我的一位營友就是那場戲劇《諾亞方舟》裡,幻想和同班女生一起私奔的扮成水獺的小男主角。他給我的感覺和電影裡12歲的主人公一模一樣。我可能要比他更加孤僻些……

不是純寫實,不是純幻想,安德森的世界觀其實是——

“將現實移五度”。

2014年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這電影,根本不是在布達佩斯拍攝的,連匈牙利也沒去。

安德森找了個典型的歐洲小鎮,有鵝卵石路、英語報紙和纜車。

他覺得,足矣。

在創作過程中,我腦子裡首先想的是視覺印象。怎麼去佈景,畫面才好玩,觀眾才會覺得有趣?

說白了,安德森的世界,是有那麼一點錯位,那麼一點怪。

但這是他獨創的世界,比現實成人的世界美多了。

這個孩子氣的導演,連視覺癖好也透著童真的味道。

視覺效果是安 德森作品最風格化的元素

下麵,表妹就來給你講講,安德森極有逼格的這一整套視覺癖好,究竟牛在哪。

首先,色彩要好看。

自相對寫實的處☆禁☆女作《瓶裝火箭》後,他就任性地打翻了顏料罐。

《穿越大吉嶺》中各種騷色搭配,粉紅、醬黃、青灰、寶石藍,揮灑出一個大孩子的童話世界。

為達到色彩帶來的甜美感。

安德森不吝用昂貴的膠片攝影,製造完美的暖色效果。

連納粹軍隊,都被玩成了粉粉的

除了色彩,安德森還對畫面的完美對稱,有著孩子般執拗的喜好。

標誌性的對稱風格。

《瓶裝火箭》是起點。

《月升王國》是成熟。

《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巔峰。

幾乎每個開場鏡頭都嚴格對稱。

這種與現實不符的完美對稱,不僅養眼,也在暗示著——

這就是安德森說的“現實移五度”。

連動景的切換也超淘氣——

左右拉動,好有戲劇感。

《青春年少》

橫軸平移,好像打遊戲。

《月升王國》

揭幕式翻頁,太魔幻了。

你不得不佩服安德森好奇的腦洞。

好奇不是貪圖好玩,是對趣味和美至死不渝的追求。

比如,具體到拍妹子。

安德森就喜歡把每一個人放正中央。

慎重地去捕捉她們獨一無二,每一幀的情態。

像這樣。

還有這樣。

這,不就是廣大妹紙最根本的需求。

說真的——

想成功撩妹的男生,學一學安德森。

世上就不會有你搞不定的妹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