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不一樣的旅行 年輕的荷爾蒙宣洩在街頭

圖/Daiki Katsumata 梅詠 張劍雄 胡俊文 文/Lynn

我的十八九歲,在蓬勃躁動的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年輕、叛逆、荷爾蒙旺盛,這是我,也是北京。

搖滾、滑板、衝浪,對美式街頭文化的著迷騷動著我一顆想冒險的心。旅行,是一種原生的渴望。

始於工作的旅行讓我在不同城市搜尋著我愛的美式街頭的所有元素。

我去搜尋並帶回的“潮牌”,不是短暫即逝的“潮流”,而是一直蓬勃生長的年輕荷爾蒙,

對世界無止境的好奇心和真誠的懷疑。這是我愛它們的理由。

我在南加州的海岸等著下一個浪頭,只關心如何沖上浪峰。街頭的塗鴉少年,滑著滑板呼啦啦從我身旁經過。

我享受著和這些街頭世界的碰撞。

保有童心,永遠年輕,不停止追尋,這是那些日子的旅行教給我活在這個世界的方式。

梅詠 服裝設計師/攝影師/美式街頭文化熱愛及傳播者

梅詠,北京人,現居於東京,Neutron Inc.公司的董事,代理FUCT/SSDD.PAWN.ENJOI等美式街頭品牌。不斷往來日本和美國,搜尋鍾愛的街頭品牌,並挖掘其無比熱愛的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文化。

就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梅詠從來就不是一個乖孩子。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北京的他,和所有那個年代成長過來的人一樣,經歷著中國那段人人明白的特殊時期。大人們忙著各種更有意義的革命事業,十幾歲的少年正是荷爾蒙最為旺盛的時期,和所有叛逆青春期的少年一樣,梅詠和北京城的胡同裡一幫少年整日晃蕩街頭,梅詠說,那時候的日子,就和《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的生活是一樣的。因為父母是石油工作者,工作于當時的北京石油學院,旁邊便是北京語言學院,先天的條件讓梅詠有機會接觸到語言學院的外國學生,通過他們,梅詠開始接觸到了當時最潮流的西方文化。上世紀60年代的越戰讓美國誕生了各種反對主流文化的聲音,搖滾是那一代美國年輕人對主流文化的叛逆表達,這種叛逆恰好契合了當時同樣處於躁動期的梅詠的喜好,並為他打開了一個以前自己不曾知道的世界: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一幫同樣叛逆的街頭少年用音樂宣洩著自己的荷爾蒙,用塗鴉、滑板的街頭方式對抗著當時的主流文化。梅詠開始陷於對此種文化的癡迷中,也因此,梅詠結識了更多趣味相投的少年,他們追逐著最新的西方潮流,形成一幫十分西式、新潮的城中少年幫派。

重金屬搖滾和硬核搖滾是年少梅詠的最愛,對搖滾的癡迷讓梅詠產生了對北京城外的更多想像,這個世界在梅詠的腦海裡一點點加深並清晰。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懷著對一個未知世界的無限想像叛逆生長著,如同那時候的北京城,一切都是新生的,躁動、年輕、無所畏懼。對於梅詠而言,旅行,便只是出去看看另一個世界的原生渴望。

梅詠的合作夥伴兼好友,FUCT的創始人Erik Brunetti

F1.8,1/800秒,ISO2000

梅詠在後臺記錄下搖滾樂隊TRASH TALK的演出場景 F3.2,1/40秒,ISO400

3天工作4天旅行

不乖的梅詠並沒有完成自己在北京的繼續生長,雖然一直對美國嚮往不已,機緣巧合,卻先來到了日本,繼續自己的學業。或許是巧合,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已經被美國文化影響很深,日本街頭的少年們也在重演著美國街頭的昔日故事。

依舊癡迷于搖滾樂的梅詠到日本生活後依舊保持著這份熱愛,當其他留學生都選擇去餐廳等有更多收入的地方勤工儉學時,梅詠選擇了收入不高的唱片店,只為更多地接觸搖滾樂,這也讓他對美式街頭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服飾、塗鴉、滑板、衝浪……直到尋找到美國加州是其最喜愛的目的地為止。

結束學業後的梅詠在一家從事美國進出口貿易的商社工作,這讓他終於有機會可以前往一直夢寐以求的美國。用梅詠的話說,那時候並沒有錢,借助工作,梅詠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為了深入瞭解美國,他抓住每一次可以前往美國的工作機會,甚至跟當時公司的老闆請求在一個星期的出差中,他可以3天高效率地完成所有工作,剩下的4天讓他在美國旅行。因為他傑出的工作表現,老闆欣然同意了他的請求。

在美國的日子裡,梅詠自由地玩滑板,去衝浪,結識了一幫新的朋友,梅詠去美國時,住到這些朋友家裡,而當他們去東京時便住到梅詠家中,這種互幫互助式的旅行無關金錢,只關乎共同的熱愛。這其中便包括了日後他的品牌合作對象,街頭文化代表品牌FUCT的創始人Erik Brunetti。塗鴉藝術家Erik Brunetti在加州創立了FUCT,以早期滑板、塗鴉為設計靈感,代表著最經典的六七十年代美式西海岸的街頭風格,這正是梅詠最為癡迷的文化。當時以R&B和Hip-Pop為代表的黑人街頭文化在東京已十分流行,但對於梅詠來說這並不是他心目中的美式街頭代表,這甚至讓他抗拒。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FUCT品牌,1995年,他在沒有任何預約的情況下,直接去拜訪了Erik在洛杉磯的工作室,這讓Erik非常驚訝,他沒有想到一個亞洲人會如此熱愛美式街頭文化和他的品牌。Erik並沒有拒絕他,反而邀請他參觀自己的工作室,梅詠用他身上所有的錢買了FUCT的產品,可以說,當時他是日本最開始關注並擁有FUCT產品的人。日後梅詠和Erik成為好友,並共同創立新的品牌FUCT/SSDD,也是梅詠日後事業的新開始。

尋找這些街頭品牌的工作旅行讓梅詠完成了一個少年對自己曾經想像和渴望的世界的所有探索,年少時的探險豐富著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少年時代的梅詠曾經在北京聽的那些搖滾歌曲,當來到曲作者所在的城市,身處其中,再次聽起,他開始真正聽懂那些歌曲是在那個年代的何種環境下被創作出來。

解釋起自己為何去做這些美式街頭品牌的代理,梅詠並不認為這是生意,而是一群價值理念相同的群體的相互認可,同他在少年時代和因為單純喜愛某個搖滾樂隊而在一起玩的少年們晃蕩街頭的情形一樣,這份童心和執著並未改變過。“當你在衝浪時,你關心的只會是下一個浪什麼時候會來,要以什麼動作沖好這個浪,生活中所有的煩惱、痛苦在那個時刻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梅詠回憶起二十幾歲時那些旅行的日子,用了“自由”這個詞,“雖然沒有錢,卻是最開心的一段日子”。

東京工作室內埋頭工作的梅詠

F1.8,1/800秒,ISO2000

沒規矩的攝影

開始只是想記錄旅行,梅詠開始了攝影。專業攝影出身的攝影師朋友看了梅詠的攝影作品,對它們的評價是“沒規矩”,意思是沒有跟從師父學習,都是自己的風格。而對於梅詠來說,跟隨著自己的感覺去記錄下自己眼中的世界是他對攝影的理解。每次旅行,梅詠都會去買畫冊,他尤其偏愛膠片的質感,但他也笑言,只會去買和自己風格接近並且認為自己有一天可以達到相同水準的攝影作品畫冊。

在梅詠東京的工作室裡,一個半人多高的書架後掛著美國國旗,架上擺著美國禿鷹的陶瓷擺件,軍用水壺,還有他從旅行中帶回來的畫冊,Robert Frank的《The Americans》、Jay Wolke的《Along The Divide》,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撲面而來。在工作室的牆上,掛著的一張美國硬核搖滾樂隊Black Flag主唱Henry Rollins的照片,格外醒目。這是幾年前,Erik帶梅詠去洛杉磯參觀Vans照片展覽時遇見Henry Rollins,Eric與Henry是朋友,便介紹了兩人認識,梅詠為他拍攝了一張照片留念,談起那個時刻,梅詠仍十分難忘。

梅詠的照片裡記載了許多這樣的旅行瞬間,鍾愛的搖滾樂隊表演現場,加州的荒漠裡被廢棄的房屋,一個完成得漂亮的衝浪……攝影成為他另一個觀察世界的方式,記錄著他的一次次旅行。

工作室的書架上放著梅詠從旅行中帶回的畫冊 F2.8,1/200秒,ISO2500

梅詠旅行必帶裝備

美式街頭風格的單品,包括FUCT的牛仔襯衫、VANS的滑板鞋、CHROME HEARTS的錢包以及銀飾、PORTER背包等等/攜帶的相機設備,包括Leica相機、富士35mm定焦相機、佳能單反相機等。

2015他的夢想之旅

雖然去了無數次,2015年,美國依舊是梅詠最想去的地方。從西海岸的洛杉磯到東海岸的紐約,他計畫著去這些已去過或待探索的城市的角角落落繼續找他最鍾愛的美式街頭品牌,以及他眼裡的六七十年代美國。為了找這些六七十年代的痕跡,梅詠堅持著在旅行中一定會做的事兒,比如,租輛福特越野車自駕。開創了美國汽車工業的福特,在梅詠眼裡,是最能代表美國的汽車品牌,開著福特越野車穿行西部沙漠,梅詠的美國之旅通常都是這樣開始。去找這些街頭品牌的旅行對梅詠來說是一次次對這個品牌相關的世界的探索,是跟那幫愛這個品牌的年輕人做夢、叛逆,對這個世界表示懷疑的過程,它們是搖滾樂、塗鴉、滑板、衝浪,荷爾蒙燃燒的極限表達,梅詠享受這些過程,因為,年輕的心從未停止跳動。

美國洛杉磯

洛杉磯是梅詠眼中最純正六七十年代美式街頭文化的代表城市,到美國必去的地方。他最鍾愛的街頭品牌FUCT便誕生於這裡。FUCT走的是美式硬派的風格—機車、塗鴉、卡通、骷髏、各種反極權反宗教元素。FAIRFAX大街是加州街頭文化的集中地,去這能找到耳熟能詳的各種街頭品牌。

美國紐約

在美式街頭文化中,紐約和洛杉磯各是東西岸的代表城市,東岸的霸主便不得不提Surpeme,它誕生於1994年的紐約曼哈頓地區,創始人James Jebbia雖不懂滑板,但憑藉對滑板運動的熱愛創立了Supreme,去紐約,Supreme的店鋪不得不去。

北京

北京是梅詠的根脈,少年時代生長于此,最熱烈的記憶都在這裡,也是他開始一切探險的起點。如今的北京喜歡美式街頭品牌的潮人越來越多,城中潮流集中地三裡屯可以找到不少美式街頭品牌。隱藏在建外SOHO的N.O.N也代理著純正的美式街頭品牌,很有國際范兒。

美國三藩市

三藩市的嬉皮區(Haight Street)是嬉皮士 (Hippies)迷幻者的發源地,這裡也是一條潮流品牌集中的街道。1986年創立於三藩市的街頭品牌FTC(For The City)就在這條街上,原本只是賣滑板相關的小店鋪,後延伸出自己的服飾及單品。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