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豆瓣9.5,吐槽爛劇我只服它

最近一個月,Sir工作到內傷。

因為,此月有毒。

各位小心中招。

來來來,這個時候,你最需要它——

《中國電視史》

光看名字,還以為是廣電系的嚴肅專業教材。

沒想到,它是這樣好玩的……魔鬼教材。

看過的人稱之為吐槽界的良心至尊鼻祖。

豆瓣9.5。

評論是一水的哈哈黨。

太高能了,王偉忠是彈幕界的祖師爺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根本停不下來!!

這套片把各種爛梗八了個底朝天,專治各種看完爛片的不爽後遺症。

不留情面,第一集就直接上臉——

打耳光。

在我們的表情包裡,才會出現這樣的抓馬情節。

但在螢幕上,一言不合,就啪啪啪。

中國電視很迷信這一套,戲有打耳光才會有衝突,有衝突才會賣錢,所以打……

但不是真打。

兩個人動作合拍,音效到位,就跟真的一樣。

拉開來看,會是這樣……

明明都把打臉當成了家常便飯,還永遠是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

男打女。

你都能猜到她被打的臺詞,八成是——

你打我?

我爸都沒打過我,你竟然打我?

可是,你捂錯邊了啊小姐

而男的一定會做“我的手為何不聽使喚”狀。

再看這個打了兒子的媽媽,更有戲。

您是失手殺掉兒子,雙手沾滿了血的反應吧。

打完耳光,開始八打架。

打到激烈處,剛要下手——

暫停。

換替身演員上場。

好,繼續播放。

因為有替身,主角只要擺造型就好了。

所以嘛,什麼人都能拍功夫片。

這個吐槽,後來就被《愛情公寓》借用過。

被吐槽得最多的,是各種俗套橋段。

這也造就了片中的高頻句型——

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

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古裝戲演員總愛拿一本豎排書,好像要顯得有歷史感。

然而,實際上是臺詞太多,要偷瞄小抄。

還有被害人臨死前,一定不可能寫完兇手的名字。

還一定要等來人了才開始寫

廣告,則一定出現在最精彩處。

全都是套路啊。

這些今天看來也毫不落伍的吐槽,卻是20多年前做的!

它來自臺灣的一檔綜藝節目《連環泡》。

這個片頭的確太out了

其中有多個搞笑環節,形式類似於今天的《歡樂喜劇人》。

其中最火的,還是《中國電視史》。

由於當年沒有重播,不少人在單位看完,才捨得下班回家。

演員的班底並不大牌,最為我們熟知的,是主演《家有仙妻》的澎恰恰。

你看澎恰恰那比眼睛還大的招牌鼻孔,周傑也要承讓。

《中國電視史》的轟動,主要得益于它前衛的創意。

導演王偉忠,是臺灣電視教父級的人物。

別的導演都是在攝像機後默默導戲。

他則是用旁白,一邊指揮演員表演,一邊解說。

中國武俠片比劍之前說過一定要互相走動,然後開始拔刀。但那時候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誰先拔刀,誰的功夫就比較差。

導演也成為了表演的一部分,扮演實力的吐槽擔當。

由王偉忠一手栽培的小S就說,小時候看這個節目,就覺得旁白是全臺灣最有幽默感的人。

絕對不是拍馬屁。

他的旁白一個不經意的笑場,也能瞬間點燃彈幕。

不為人知的是,這檔節目的靈感,源自於大陸的紀錄片。

只不過王偉忠模仿起滄桑嚴肅的口吻,講了一段歪史。

那個時候,觀眾的評論僅限於和身邊的朋友交流,以及給製作單位寫信。

而《中國電視史》的出現,完美地發揮了彈幕的作用。

替觀眾說出了心中不吐不快的話。

它的製作並不高大上。

片頭就是把檔案夾一翻。

場景也有限。

前一場戲稍微一佈置。

就接著演下一場。

沒有充足的經費,劇組單單只靠一樣——

自己的用心和創意。

比如Sir前段時間安利過的布袋戲。

裡面就有提到40年前的《大儒俠史豔文》。

手法簡單,甚至可以說簡陋。

表現激烈打鬥的場面,就是把兩個木偶甩出,代表遁入森林。

但怎麼就那麼惟妙惟肖……

而在這檔節目裡,演員在嘴角畫兩條線,就讓人秒懂代表木偶的活動下巴。

肢體語言,也和布袋戲神同步。

能看到許多年後火起來的木偶舞、機械舞的影子。

《中國電視史》在電視上播出時,大陸觀眾完全看不到。

直到20多年後才在網上二次翻紅。

你現在看,完全不晚。

除了本身的經典之外,恐怕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中國影視界這麼多年來,真的沒多少長進。

裡面的很多吐槽,對比今天,依然很眼熟。

瑪麗蘇的人設,至今是影壇常青樹。

也不洗衣服也不燒飯,就每天談戀愛她不嫌累啊。

好像要有錢長得帥才能談戀愛唉。

而且觀眾從來也搞不清楚男主角到底喜歡女主角哪一點。

中國的愛情片,戀愛不是談出來的,是作出來的。

裡面還談到當時剛剛興起的追星文化。

最火的小虎隊,粉絲能把廣場擠得人山人海。

劇中有一幕,女生拿著內衣找小虎隊簽名。

和時下的腦殘粉相比,這哪算誇張,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以前的吻戲,嘴唇剛要碰上,鏡頭立馬虛化。

或者轉移到靜物上。

今天的吻戲滿天飛,床戲一把抓。

但,也就這兩項“進步”了。

劇情上,還是不動腦子,東拿西抄,還抄不像。

對白上,還是套路。觀眾背都背得出來。

觀眾對比幾十年前,進化得很快;可製作還是原地踏步。

看1000部這種國產劇,真不如就一部《中國電視史》完事了。

所以說《中國電視史》的神吐槽,功勞有一半要歸於現在影視界的豬隊友。

彈幕比正片精彩。

影評比電影好看。

我們今天依然用這樣的黑色幽默,續寫著那部荒唐的中國電視(影)史。

吐著吐著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