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源於唐朝的石頭餅

石頭餅是山西黃河流域地區的一種民間食品,80年代以前是屬於奢侈品的,因為它是用白麵(麥子面)做的,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吃到。

有網路之後,我們才知道這種食品源於唐朝,有明顯的古代石烹遺風,石烹法的出現應該說與人類谷、麥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關係。

石頭餅具有明顯的古代石烹遺風,石烹法的出現,應該說與人類谷、麥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關係。首先將石塊燒熱,然後穀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它主要是利用石塊傳熱慢,散熱也慢,布熱比較均勻的特點,從而達到控制火候的目的。這一做法一直為後人所沿用,唐朝時有“石鏊餅”之制,明清謂之“天然餅”。而今這種古老的烹調做法,至今仍在三晉大地廣泛流傳。

石頭餅具有油酥鹹香、營養豐富、易於消化、耐貯等特點,而且因為其製作手法獨特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石頭餅的種類很多,有發麵的,有油和麵的,有雜糧的;有厚的,有薄的,有甜的,也有鹹的,還有夾心的。

石頭餅的保質期非常長,應該是古代行軍打仗的必需品, 即使在大夏天,不需要任何措施,都可以保存幾個月的味道不改變,是一種不需要添加化學試劑就可以保存很久的乾糧,現在很多離開農村去縣城上學的學生臨走時,母親都會給孩子準備一大包的石頭餅。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出現了由機器製作的石頭餅,上圖中圖形排列規則的就是,由於沒有採用傳統的石子烤制,失去了傳統石頭餅的香和美。

石頭餅的製作方法:

1.在製作的前一天就先調好酵母。

2.潑油堿:將麻油倒入瓷盆內,按比例(0.2公斤麻油、加入兩酒盅堿汁)將堿汁加入其中,攪拌勻,隨即倒入開水,再攪拌。

3.將油堿水晾冷後才可倒入麵粉(倘油堿水不夠使用,可用涼開水代之)。用手攪勻呈棉絮狀時,把面和好,軟硬程度類似於幹餅。面和好後,放的十分鐘,再製作。


4製作前,先將石子淘洗乾淨,倒入砂鏊,擦點油,(以防石子粘在面餅上)然後反復攪拌,使石子升溫均勻。

5.製作時,先揪一塊麵團,反復揉之,使之看似光滑即可。然後,把揉好的麵團檊成圓狀薄餅。將烘熱的石子向鏊子的四周攤開,中央留下薄薄的一層,將圓狀餅胚置於其上,再將四周的石子覆蓋於上。

一般每公斤面可製作15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