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天還這麼熱,怎麼就“立秋”了呢?

今天9:52,本市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告訴記者,人們常說的立秋,是指天文意義上的立秋而非氣象意義上的入秋,加上今年三伏天共計40天,因此濕熱的天氣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很多人覺得“立秋”就是秋天到來了,但實際上,每年立秋日,都處於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現實中的潮濕悶熱與想像中的秋高氣爽相差甚遠。因此有人覺得奇怪,這二十四節氣,為何有的節氣和人們的實際感覺不一樣呢?

趙之珩介紹,天文意義上的“立秋”與氣象意義上的“入秋”完全是兩回事。氣象意義上的入秋,其判定標準要看溫度變化,當連續5天平均氣溫低於22℃,這5天的第一天就是當年的“入秋”之日。氣象意義上的“入秋”,與人的體感相符,但無法預測只能補報,且每年“入秋”的時間都不固定。被人們所熟知的“立秋”等二十四節氣,屬於天文學範疇。為了適時播種、收割,就必須要有準確的季節區分,古人便用“立竿側影”等辦法設定了二十四節氣。現代天文學則用太陽圍繞黃道運行的軌跡進一步做了解釋。這種設定法的優勢是將一年清晰地分為四季,可以預報且全國統一,人們可以依據節氣決定什麼時候進行農耕作業,其劣勢是因為南北氣候差異等原因,容易出現真實氣候情況與節氣名稱不符的問題。

一些人覺得某些節氣與自己的實際感受不符,其實是將天文學與氣象學混為一談了。依照天文學定四季不符合氣象學,而如果用氣象學定四季則不符合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