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國產良心劇,豆瓣9.7都給低了
最近有不少毒友留言。
強烈要求Sir安利一部紀錄片。
沒問題,今天就滿足你們。
《人間世》
Sir一點開,不由自主就連刷了八集。
它的確真實,震撼,屬於中國人必看。
這是一部隔著螢幕,就能嗅到消毒藥水味的紀錄片。
它記錄了中國醫院和醫生的真實故事。
豆瓣評分,高得驚人——9.7。
87%的人給出5星
最多的評價是——
真實。
每天都是實戰,沒有演習。
點開視頻,馬上看到赤裸裸的醫療現場。
有人會懷疑這是不是快進播放。
不,這就是一個專業外科醫生,手的速度。
驚人吧?
更驚人的還在後面。
以下畫面,會把節奏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
冰冷的手術器械。
密密麻麻的導管。
手術開動,攝像機就架在一米開外。
與此同時,旁白並沒有紀錄片中常見的播音腔。
反而像是親臨一線的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即時報導。
拍攝地上海瑞金醫院,是全國有名的大院。
不少人來到這裡,是為了尋找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也就是說在外院已經被判了“死刑”的。
和常見的“妙手回春”宣傳不同。
《人間世》呈現了事實殘酷的另一面——
人想救命,但命不由人。
有時候,醫生拼盡力氣,也沒有換來一個治療的機會;
有時候,醫生拼到了一次機會,卻挺不過最後的難關。
第一集《救命》,就全是兇險。
病人鄒某,在生日宴會上海鮮中毒,結果下消化道大出血。
送到瑞金醫院,已經病發三天,生命垂危。
醫生只好決定,放手一搏,做血透。
這是一步險棋。
血透可以淨化病毒,但在大出血的情況下,也隨時會加重病情。
救不救得回來,要賭。
搶救力度加到最大。
死扛下來。
但命,誰也說不準。
終於看到好轉的跡象。
轉眼,形勢又急轉直下。
血止不住地湧出。
整個搶救過程,就是一場戰役。
你看這個醫生和血庫的“討價還價”,用彈盡糧絕來形容,不過分。
你再給我四個單位(800毫升血液),可以吧。
《人間世》裡不少緊張的場面,讓人時刻有一種“在現場”的感覺。
事實上,拍攝《人間世》,劇組幾乎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深入。
前期準備,劇組接受醫學規範的培訓。
為了進入手術室,器材要全部消毒。
還給器材量身訂制防菌服。
拍攝過程中,血濺到了臉上,也不能喊停。
深入其中,不止是為了捕捉震撼的場面。
醫院救的是人,《人間世》拍的,也是人。
總導演周全,在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時說:
我們拍攝的方式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不光呈現光鮮亮麗的一面,我們也呈現了不堪、無能為力、憤怒,甚至埋怨,因為這才是真實的嘛。
這也是我們片名叫‘人間世’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想還原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不僅展現了醫院頻繁上演的悲喜劇——
家屬哀求醫生。
自責沒有早點把家人送來看病。
也有解脫的釋然。
還將攝像機,對準了更隱蔽的角落。
《人間世》不是在看病,而是要見人心。
第四集《告別》,沒有驚險的搶救和情緒失控的家屬,講述的是臨終關懷。
梁金蘭的生命,走入了最後階段。
她不擔心自己,但是還有心願未了。
在為老伴找好養老院後,她終於舒心地笑了。
用攝像機,記錄下告別的話。
接下來,就是平靜地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
在家人的陪伴下,生命的蠟燭緩緩熄滅。
這樣直面死亡的畫面,沒有包裝,無比平靜,卻格外震撼。
第九集《愛》,內容和標題一樣,直指人心。
一個沒有治癒希望的癌症患者。
一是拖延她的生命,
二是減少她的痛苦,
三是給她更多的快樂和自由。
故事幾乎是《滾蛋吧!腫瘤君》的翻版。
不同的是,這個故事沒有劇本,也沒有彩排。
《腫瘤君》中,對於樂天與堅強的理解,顯然因為商業元素而浮誇,失真。
撩帥醫生。
完成遺願清單。
相比之下,《愛》更殘忍。
主角是一位新婚不久的准媽媽,家裡的喜字還是鮮紅的顏色。
她只有最樸素的生存動機——
孩子。
生命終結了,也應該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看看。
好歹我活了26年,他還沒有來世界看過一眼。
以及,最家常的願望——吃一頓團年飯。
同樣是剃光頭,電影一派熱鬧。
《愛》,變成生活五味雜陳的笑中帶淚。
戲劇性或許不夠強烈。
但,這樣的淚。
這樣的笑。
編不出來,也演不出來。
看完《人間世》種種悲歡離合,不由覺得,健康平安,比什麼都好。
而早已司空見慣的醫生,是不是就能看淡生死呢?
車醫生連續48小時做了三台手術。
其中一個病人沒救回來,他都不知如何面對鏡頭。
拼盡全力,沒出現一個失誤,可還是失敗了。
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
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個……但他哽咽著,無法說完這句話。
家屬最激動的一刻,是看到親人平安推出手術室。
對於醫生,可能不是。
在一台腎移植手術中,醫生提醒攝影師:
這是最珍貴的東西,在下麵。
病人有尿,是對醫生最大的獎勵。
這袋血尿,意味著移植的腎臟已經開始正常運轉。
《人間世》輕輕摘下醫生的口罩,讓我們看到背後不為人熟知的悲喜。
醫生說,除了活好以外,還得身體好。
重症醫生趙強,自己還在住院,但因為病患,又走上了別人的手術臺。
他的微信簽名寫著“每天都要開心”。
這句話,並不像外人想像的那麼輕鬆。
“開心”,是他每天面臨的挑戰。
對醫生來說,開心,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我們攝製組很多人,跟拍了一個星期就吃不消了,試想一下,我們是偶爾為之,醫生是要天天面對,是常態。
不少人表示,哭著看完。
這正是《人間世》的初衷——
讓醫患雙方,用瞭解增進理解。
一開始在社會上聽到的負面新聞也多了,
看病看了四個月以後,
就覺得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家長的理解和信任,
我覺得是站在比我們治療的過程和手段更高的位置。
但為醫生理解和感動之餘,有幾個微小的細節,沒有逃過Sir的眼睛。
一個24歲的年輕小夥,右心房長有惡性腫瘤,但並未轉移。
心臟移植,是活下去的唯一機會。
終於有了供體,換不換,他投硬幣來決定。
一次,兩次,三次。
答案都是換。
可他還是猶豫。
為什麼?
害怕手術風險?不。
哥哥為了弟弟的後續治療,要四處去籌錢。
另一個,腎臟移植的中年人。
醒來後,妻子祝賀、鼓勵的話說了一堆。
但他開口第一句,只問——
還有錢沒?
醫生忙著為病人求生。
病人心裡,卻在計算著活下去的成本。
Sir看到的資料,中國醫療支出占GDP的5.6%。
資料來源:WHO health statistics
中國啥時候才能變成綠色和藍色的?
再看這個。
醫生通知一個等待供體多年的病人,第二天趕到上海做手術。
今天晚上獲取的器官,不可能超過24小時。
肯定沒辦法趕到是吧?
那就等於,放棄這一次機會了。
醫療資源稀缺,只集中在少部分一線地區。
想看病,錢也未必花得出去。
而花掉的錢,政府又替家庭承擔了多少呢?
GDP總量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中國家庭承擔32%的醫療費用,倒數第三。
生老病死的沉重,落在醫生和患者的肩頭。
Sir不認為,《人間世》的出現,大家對醫生辛勞的理解,就能完全避免片中出現的這些——
醫患衝突。
還有社會上那些——
號販子。
高價藥、虛假藥。
醫療陷阱……
相信Sir,這些我們真的見得太多。
我們理解醫生,但我們理解不了“成為病人後的一系列中國現實”。
因為現實,才是那塊搬不動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