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要允許寶寶發飆、哭泣?答案原來是這樣..

淘媽分享

心理學大師阿瑪斯說過,有些人在童年的時候,只要一發怒就會遭到母親的排斥、責駡,母親是愛的代表,所以孩子只要感受到母親的怒氣時,就會害怕失去母愛。因此,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愛與憤怒似乎無法共存,孩子一發飆、撒潑,母親就會收回她的愛。那麼,小孩子就沒有發飆、哭泣、宣洩情緒的權利嗎?

身邊的一個6歲的小朋友,稍微犯一點兒錯,他媽媽就批評和訓斥他,他便以哭泣來反抗,但他的媽媽總會用“不許哭”來阻止他的眼淚。很快,小朋友就不哭了,而後,他的媽媽又在抱怨他家的孩子太膽小......(當個寶寶,心好累~)

孩子哭,就讓他哭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力”,這句話也適用于孩子,孩子有情緒要表達,家長就一定要給他表達的權利,尊重他的情緒變化。

當寶寶哭的時候,在保證他的安全下,就他哭去吧,哭到懷疑自己哭的動機了,他就明白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得趕緊找個臺階下。這是寶寶自我思維形成的運動,比家長指著頭皮威脅他“不許哭”要管用得多。

等寶寶停止哭泣,情緒穩定後,媽媽再去和寶寶“談判”:為什麼哭?你想怎麼做?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嗎?一般情況下,寶寶就會一板一眼的跟你講道理,突然變得像個懂事的小大人。

孩子發飆,大人先持理解的態度

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在外面哭鬧、發飆,考慮到會遭來圍觀就不敢阻止孩子,“熊孩子”便更加肆無忌憚,因此,只好等回到家再“收拾”他。

採取這種方法的家長,一般最後的結局都不太樂觀,孩子會認為大人在“報復”他。久而久之,孩子不但沒有改掉發飆的習慣,還會變本加厲,越是在人多的地方越不給你面子,因為,他也學會了“報復”這個方法。

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裡,每當孩子發飆、鬧脾氣時,家長先以“我理解你的心情”來穩定孩子的情緒,再去跟孩子協商解決的辦法,或者約定只允許這一次。但千萬不要在氣頭上再火上澆油,否則只能兩敗俱傷。

淘媽說

我相信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聽話的,但總避免不了偶爾哭鬧一下、發個小脾氣,家長首先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緒,更不能因為其他煩心事而借機拿孩子出氣。尤其是因為夫妻關係不融洽,就拿孩子當“出氣筒”的家長,孩子年紀小但心思細膩,不要讓他以為自己是爸爸媽媽吵架的“導火索”。

平時,父母有工作或生活上的煩惱時,可以跟孩子說說,聽聽孩子的意見,孩子有不良情緒時也會主動跟父母交流。當父母與孩子互相被理解後,接下來再遇到類似問題就知道怎麼解決了,雙方便都不至於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選擇。

記住一點,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開放的、沒有地位高低的,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