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南方的南方 膠片越南記憶
圖/王培源 黃小川文/王培源 編輯/林亞楠 美編/Xubin
當我買好機票抵達南寧前往越南時,只隨身攜帶了佳能EOS 5、50mm鏡頭,還有人字拖和幾本書,我並沒有事先計畫這次旅行的長度和時間。當我轉動膠片,按下快門,把拍好的膠捲放進背包,並不急於知道裡面是什麼,因為過些日子,它們可能是承載我的越南記憶的唯一途徑。
如果說河內這座城市是一個人,那麼錯綜複雜的街道就是她的動脈,
而永不停息的摩托車就一定是奔騰的血液了,它們密密麻麻卻井然有序,從清晨到午夜,
好像從來沒有停止過,讓人一時納悶,究竟他們是從什麼地方源源不斷地冒出來,竟形成了這座城市的標籤?
嘈雜街道流淌摩托血液
習慣了旅行前把膠捲放進背包裡,它們被分散在五顏六色的小盒子裡,雖然去時空空,但我知道回來後裡面會裝滿時光。這麼多年一直鍾愛富士膠捲的顏色,它讓彩色的世界看起來更加清新。也帶了“伊爾福”的黑白卷,我想越南這個國家身上遺留下的法國痕跡,用黑白灰的顯影再適合不過,其中還有一卷3200感光度用來記錄那燈火迷醉的夜。
從下雨的南寧出發,大巴開了很久,我把護照攥在手裡,熱得出了一頭的汗。中途要換一次車,大巴里的冷氣貌似要比國內的更涼一些。道聼塗説了很多事情,比如芽莊的水果很多汁,比如西貢有搶劫的飛車黨。無關緊要,旅途的第一站已經展開—喧囂無比的河內。
和印象中的北越不同,河內的異域風情濃郁,蜿蜒的街道擁擠不堪,無數的旅館、粉店、時裝店錯落于此,初到時甚至有些讓人慌亂。提前預訂的酒店和成千上萬的酒店沒有什麼兩樣,窄樓,窄電梯,前臺穿白襯衣的亞洲男子用英語禮貌地接待。但是房間卻出乎意料的寬敞和乾淨,有歐式的小陽臺和落地窗戶。大概是太累了,一直從下午睡到入夜,起床拉開窗簾,外面是暖色調的歐式建築,睡眼朦朧中有些誤以為自己重回到了生活多年的歐洲城市。當然,炎熱的溫度和川流的摩托車似乎在發出屬於這裡的信號—是的,這裡是河內。
喜歡拍環境中的人,人們在一片最放鬆的環境下的表情和動作使人著迷。如果說河內這座城市是一個人,那麼錯綜複雜的街道就是她的動脈,而永不停息的摩托車就一定是奔騰的血液了,它們密密麻麻卻井然有序,從清晨到午夜,好像從來沒有停止過,讓人一時納悶,究竟他們是從什麼地方源源不斷地冒出來,竟形成了這座城市的標籤。
河內的奇妙之處在於它的繁雜和交融。破敗的建築是典型的歐洲風格,酒吧和咖啡館門口擺著桌椅,恍如巴黎;可是不遠處的還劍湖邊上寫著古中文的廟宇和國內城市的無法區分;不遠處的教堂鐘聲響起,夕陽下看過去,明明就是小一版本的巴黎聖母院。我想滿大街西方遊客們愛的,也包括我愛的,就是這樣的河內—瘋狂與安逸並存。
這個老人好像一直沒有睜開眼睛。街上人來人往,摩托車在轟鳴,但始終都不會打擾到她,也許是在回憶自己過往的歲月吧
美奈的海邊,大片大片的鮮花盛開,一個戴帽子的少女騎車而過
山城大叻有很多五顏六色的房子,旅館後的這條小巷有一股濃濃的生活氣息
離開大叻的早晨,在車站等“新咖啡”公司的旅遊巴士,突然很餓,發現旁邊賣早點的攤位已經出攤,是一種煎鵪鶉蛋,很香
已經不記得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攝的。這樣的建築在越南太普通不過,可是也就是無數這樣的建築組成了我記憶中的越南,那種頹敗的美讓旅行到此的人欲罷不能
河內有一個教堂,看上去像極了巴黎聖母院。我喜歡用膠片拍這樣的照片,它的顏色和層次看上去舊舊的,符合這個國家和這些城市的氣質
在大叻住的旅館門口停著一輛很舊的汽車,那天好像下過雨,對熱帶的印象似乎就是拍下的這幅畫面這樣
膠片浸染海水的藍
從峴港出發坐夜班臥鋪去芽莊。我在火車站門口坐了良久,有很多歐美來的背包客也陸續抵達,他們背著大包,帶著很厚的書籍,擠在悶熱的候車廳裡,看上去所有人都風塵僕僕。車廂是舊的木頭結構,但是很乾淨,而且涼快,要知道在越南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炎熱。
芽莊滿大街的俄文標識,看來是俄國人熱衷的度假勝地。這裡有溫暖的海水和風,有漫長的海岸線和數不清的島嶼。特地去了20年前《情人》的拍攝取景地—市區邊緣一個無人的海岸。少年時我也是在某個夏天偷偷看的這部電影,傷離別,有情人總要離別。20年過去,這裡依然夕陽絕美,繁花似錦。電影裡年輕的中國情人,就是在海邊的陣風裡遺失了他的法國女孩。用黑白色拍下這片海,那些曾經來過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也在同樣的角度,拍攝過這物是人非的畫面。
同樣有著溫暖海風和美妙沙灘的小鎮美奈,我本只打算停留兩天,卻把日期一再推遲,夜夜在陽臺醉酒的我在這裡住了5天。每天睡到中午,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不知不覺又睡著,醒來時晚霞正紅,朦朧中有些不知今昔是何年。音樂音量放到很大,歌手唱:“大聲地喊著,說過要去遠方。”
突然想起俄羅斯的海,我在那裡生活過6年,從19歲開始,橫跨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在北方的海,看那裡的夕陽,度過漫長的冬夜。而此刻的南國,也是海,也有夕陽,卻酷熱非凡,街上隨處可見的俄文招牌更是有種魔幻色彩拂面而來。我喜歡拍海,膠片讓海水更藍,海浪的動態不再那麼清晰,可正是這模糊的色彩,卻讓人覺得更加接近真實。
越南芽莊的海邊,中午時分漁夫獨自在海邊垂釣
西貢有很多法式建築,在今天看來卻只留下了陳舊的美感,那份頹敗像一朵凋謝的花,惹人憐愛。
黑白灰印刻頹敗西貢
故意用完了所有彩色膠捲,在西貢我決定只用黑白。包括那卷可能溢滿顆粒的3200感光度“伊爾福”。
到西貢前就聽說電影裡的堤岸已經面目全非,若想要保存那份車水馬龍的記憶,最好的選擇是不去。在被法國殖民的歲月裡,這裡建造了很多法式建築,而在今天看來卻只留下了陳舊的美感,那份頹敗像一朵凋謝的花,惹人憐愛。
住在背包客聚集的“範五老街”,大巴車把我們放下,在人聲鼎沸的街口四處張望,除了旅遊公司就是密密麻麻的餐廳和酒店,多麼典型的東南亞。人們坐在馬路邊的地上喝酒,不同種族,不同語言,肩並肩、背靠背地坐著。偶爾會有把燃料含在嘴裡噴火的當地少年在表演,女人們都穿著人字拖和很短的裙子。這裡不是北京,也不是紐約,是因頹敗和喧鬧而美麗的西貢。
白天很熱,陽光近乎於殘酷,但還是要去看看市中心的教堂和古老郵局。用膠捲拍下了教堂前拍婚紗照的新人,越南的男人都很瘦,穿著西裝總有一份不合適宜的滑稽。天空很藍,樹很高,走進街角的咖啡館,已經有點想家。
離開的航班在淩晨,計程車穿過不再繁華的街區,很是符合離別的氛圍。把最後一盒膠片從相機裡取出,放回背包,像一場告別的儀式。最早從文學作品和電影中瞭解這個國家,酷熱暴雨中的家庭故事、梁朝偉扮演的沉默詩人、戰爭裡的黑暗人性,這些構成了我對越南獨特的國家印象,來之前的我對這裡只有一種小浪漫主義的嚮往。在離別航班上睡意朦朧的我回望這段旅程,突然把別人藝術創作中的越南全部忘掉了。對我來說,這裡不再是杜拉斯或者陳英雄的越南,也看不到《現代啟示錄》裡永無盡頭的河流,這裡變成了我的越南。一個北方攝影師,帶著自己的膠片,汗流浹背中緩緩而行,重新走進水的故鄉,南方的南方。
在西貢的範五老街,一個少年表演噴火換取歐美遊客的散錢
在被法國殖民的歲月裡越南人學會了喝咖啡和信奉基督教
這兩個小女孩是陪家人來拍婚紗照的,一直在嬉笑,很大方地在我鏡頭前擺出了pose
越南街頭有很多女人扛著扁擔做小生意,據說這裡的男人是在家主內,女人在外賺錢養家。每每與她們擦肩,總有一種敬畏的心情
越南街頭有很多女人扛著扁擔做小生意,據說這裡的男人是在家主內,女人在外賺錢養家。每每與她們擦肩,總有一種敬畏的心情
攝影師
80後,畢業于俄羅斯聖彼德堡文化藝術大學電影與攝影系。愛電影,愛自由,25歲以前是理想主義者,喜歡一個人旅行,認為搖滾樂可以拯救世界。鍾情於35mm和50mm鏡頭,非器材控,相信瞬間決定永恆。現居住于北京,自由攝影師。
攝影師 王培源
使用器材
:
佳能EOS 5,富士膠片,伊爾福黑白膠片。曝光通常減兩擋,個人認為不需要糾結於焦點,對於膠片攝影來說,虛焦有時候會有意外驚喜。
攝影師 Q&A
•為什麼迷戀膠片?
大概是因為懷舊,不管是電影還是攝影,都有一顆老古董的心,那就是只有膠片的才更接近影像藝術本身。
•為什麼要用膠片表現越南?
越南適合膠片,這個國家的歷史有一種滄桑感,甚至是天生的悲情。建築物色彩斑斕,用膠片表現更有質感。
•一路下來感受到的越南不同城市之間最大的區別?
越南適合從北到南或者從南到北一路旅行下來,每一個城市都有不同的風情。
•一些片子為何做灰色處理?
我個人喜歡暗一些的影像,即使是陽光燦爛的南國。越南這個國家的頹敗氣質適合灰色。
•電影對你此次的越南之行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喜歡跟著電影去旅行,陳英雄的電影在高中階段陪伴了我很長的時間,那些憂鬱翠綠的畫面,那些暴雨中的街景,那些瘦弱的女人都令人著迷。當我用膠片拍下曾經熟悉的城市和人文風情,也算是對少年時自己熱愛過的電影的一次緬懷。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