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等待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生活中願意等待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獲得成功。這是因為他們有超乎常人的自製力,自製力並非天生,而是來源於兒時的延遲滿足。
01
研究生讀心理學的時候,看過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小測試。實驗者找來一群4歲的孩子,發給每個人一顆糖。並且告訴孩子們,如果立馬把這顆糖吃掉,不會得到任何獎勵。相反,如果你可以等20分鐘以後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顆糖。
實驗者交代完之後,便離開。而後,大約有30%的孩子在實驗者離開之後,就迫不及待的把糖吃掉。而剩下的孩子,則選擇在20分鐘之內沒吃,並最終得到了兩顆糖。之後的幾十年間,實驗者持續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可以可以等20分鐘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異。當然,在未來的事業上,也取得了令人豔羨的成績。
這個實驗表明的道理很簡單,凡是沒有吃糖的孩子,都可在生活中接受延遲滿足。在他們的概念裡,如果能在20分鐘內不吃糖,就可以獲得兩顆糖。如果為了滿足眼前的欲望,則只可獲得一顆糖。權衡利弊之後,這些孩子決定自我調節心理,為了長遠利益來適應這個規則,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控力。
02
孩子一點忍耐力都沒有,想要什麼,只要晚1分鐘就鬧。
每次下班孩子都要聽故事,連洗手的功夫都不給你。
兒子想要什麼,必須立馬得到,不然就哭個沒完。
吃東西的時候總狼吞虎嚥,好像別人跟他搶似的。
女兒寫作業總開小差,一會弄弄這,一會摸摸那。
......
越來越多的家長反映,我家孩子一點自控力都沒有,總管不住自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耐心等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也能堅持不懈。而自家的孩子,想要什麼東西,都要立馬得到,做事還總三分鐘熱度呢?
其實,孩子自控能力差,主要是家長教育不當造成的。生活中,不管孩子有什麼需求,父母總是第一時間滿足,甚至是超前滿足。這種做法,對孩子的自控能力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對於自製力差的孩子,只要需求不著急,父母可適當延遲滿足,讓他們在等待中學會自我控制。
03
小蕊是個特別不喜歡洗澡的孩子,每次洗澡之前簡直經歷一場戰爭。媽媽為了讓養成講衛生的習慣,答應她每次洗完澡之後,就會獎勵愛吃的零食。其實,媽媽的這種做法,就是延遲滿足的一種表現,因為孩子必須要經歷洗澡的過程,才能吃到心儀的美食。
除了不愛洗澡之外,小蕊還是個不喜歡去幼稚園的孩子。每天早上,為了讓孩子順利去幼稚園,媽媽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帶上最愛的零食去接她回家。小蕊表現的很好,每天早上去幼稚園的時候不再哭鬧,也可以在幼稚園乖乖的等到媽媽來接。
有一天,媽媽出門太著急,忘記給小蕊帶零食了。本以為女兒會大哭大鬧,可沒想到,孩子雖然表現出滿臉的失望,卻默默的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一直等到回家才跟媽媽要零食。原來,女兒可以等待的時間底線,可以遠遠大於一天。於是,媽媽趁機和小蕊商量,在學校門口吃零食的行為很不好,不如回家再吃。雖然,剛開始進行的很不順利。但慢慢的,小蕊已經習慣放學回家再吃零食了。
04
沒有自製力,不能延遲滿足的孩子,也許小時候跟其他孩子並無兩樣。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就會慢慢的凸顯出來了。逛商場遇到喜歡的玩具,不買就哭鬧不肯走;放學回家,總想先看電視吃零食,然後再被催著寫作業;上課的時候,總開小差,很難集中注意力;不分場合,看見美食忍不住先動筷......沒有自製力的孩子,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事情,他們幾乎不會因為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眼前的享受。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自製力的重要性,可到底該如何訓練呢?
1,循序漸進,從1-2分鐘開始
對於孩子來說,做什麼事情都要一步步來。對已經習慣及時或者超前滿足的孩子來說,想讓他們等半個小時,實在是難上加難。不妨,第一次等待1分鐘,等孩子適應之後,再延長到2分鐘,3分鐘......家長要記住,剛開始訓練的時候,要說話算話,取得孩子的信任。當然,延遲滿足要有底線,不可無止境。
2,讓等待的過程不無聊
對於急性的孩子來說,等待的過程的確很難熬。如果發現孩子等的比較煩躁,可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來分散注意力,讓孩子順利付過等待期。與此同時,要告訴寶寶還需等待的時間,讓其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3,靈活運用鼓勵方式
年齡較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和他們約定,用獎勵的方式來延遲滿足。比如,挑食的孩子,如果每天都能進食一些水果蔬菜,則可以獎勵一顆五角星。如果一個星期可以獲得七顆五角星,父母就可以滿足他們一個小願望。其實,孩子在積攢7顆星星的過程,也是一種延遲滿足。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延遲滿足,只針對于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對於較小寶寶的一些硬性需求,如餓了不餵奶,哭了不安慰等問題,不在此次討論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