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知識大全,不要再做綠茶盲
綠茶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技術而製造的飲品。其製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較多的保留了鮮茶葉的綠色個性。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瘦身,對吸煙者也可減輕其遭到的尼古丁傷害。
綠茶是未經發酵製成的茶,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葉綠素、咖啡鹼、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較多。綠茶中的這些天然營養成份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類所不及的。綠茶是以適合茶樹新梢為質料,經殺青、揉撚、枯燥等典型技術進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綠茶是將採摘來的鮮葉先經高溫殺青,殺滅了各種氧化酶,保持了茶葉綠色,然後經揉撚、枯燥而製成,清湯綠葉是綠茶品質的共同特色。中國出產綠茶的範圍極為廣泛,山東、河南、貴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四川、陝西(陝南)、湖南、湖北、廣西、福建是中國的綠茶主產省份。
前史沿革
從有文字記載的前史來看,蒙頂山是中國前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能夠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綠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陝南一帶),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當年周武王伐紂時,巴人為犒賞周武王軍隊,曾“獻茶”。《華陽國志》是信史,能夠認定:不晚於西周時代,川北(七佛貢茶)的巴人就已開端在園中人工培養茶葉。
綠茶據傳發源於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領農民起義,羊樓洞茶農從軍奔赴新(疆)蒙(古)邊城。他們在軍中見有人飯後腹痛,便將帶去的蒲圻綠茶給病者服用。服後,患者相繼病癒。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記在了心裡。當了皇帝後,朱洪武和宰相劉基到蒲圻找尋隱士劉天德,恰遇在此種茶的劉天德長子劉玄一,劉玄一請朱皇帝賜名。朱洪武見茶葉碧綠,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賜名“松峰茶”,又將長有茶葉的高山,命名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飲羊樓松峰茶成習慣,遂詔告全國:“罷造龍團,唯採茶芽以進。”因而,劉玄一成為全國第一個做綠茶的人,朱元璋成為全國第一個推行綠茶的人,羊樓洞成為全國最早做綠茶的地方。
加工技術
綠茶的加工,簡單分為殺青、揉撚和枯燥三個步驟,其間關鍵在於殺青。鮮葉經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效果進行物理化學變化,然後構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徵。
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的效果。經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有些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撚造形創造條件。跟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然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進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品質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刻、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炒青
因為在枯燥進程中遭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效果紛歧樣,成茶構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紛歧樣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
長炒青精製後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紛歧樣的品質特徵。如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香氣高鮮,味道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亮堂;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製後稱貢熙。外形顆粒近似珠茶,圓結勻整,不含碎茶,色澤綠勻,香氣純粹,味道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雨茶大有些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粹,味道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產地和採制辦法紛歧樣,又分為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湧溪火青等。
平炒青
產於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前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精製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扁炒青:因產地和制法紛歧樣,首要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
烘青
是用烘籠進行烘乾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製後大有些,作薰制花茶的茶坯,香氣通常不及炒青高,少量烘青名茶品質特優。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要首要產茶區都有出產;尖形、片形茶首要產於安徽、浙江等省市。其間特種烘青,首要有馬邊雲霧茶、黃山毛峰、和平猴魁、汀溪蘭香、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渚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產于安徽歙縣黃山。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亮堂,味道渾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扎實鮮豔。
曬青
是用日光進行曬乾的。首要分佈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少量出產。曬青綠茶以雲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蒸青
以蒸汽殺青是中國古代的殺青辦法。唐朝時傳至日本,沿用至今;而中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構成幹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徵,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因為對外貿易的需要,中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出產少量蒸青綠茶。首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于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前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乾收藏,能夠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端,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西元8世紀發明蒸青制法開端,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揉撚
揉撚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經過利用外力效果,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有些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進步茶味道濃度也有主要效果。制綠茶的揉撚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撚;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撚。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亮堂之湯色於淡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削減碎末。
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枯燥辦法,有烘乾、炒幹和曬乾三種形態。綠茶的枯燥工序,通常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撚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假如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下降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品質特性
綠茶是不發酵茶,因為其特性決定了它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間茶多酚、咖啡鹼保留了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然後構成了綠茶“清湯綠葉,味道收斂性強”的特色。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發酵類茶等所不及。
價值成效
綠茶中國被譽為“國飲”。現代科學大量研究證實,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瘦身、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藥理效果,還對現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必定的藥理成效。茶葉具有藥理效果的首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茶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