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攝影小記,陪我走來的那些照片和相機

細數我陸續用過的那幾台相機,無一例外都是無反。並沒有看貶其他相機的意思,僅僅是對於簡單愛好者級別的我,拍照是一件短平快的愛好,不想負擔太多其他的東西。而輕巧的無反,在造型別致之餘又讓人願意帶出去拍攝的欲望。在數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不再滿足用 iPhone 隨拍上傳到 Instagram 的日常,便一腳踏入了相機的坑,自此開始練習的歷程。

用過橫跨數個品牌的相機和鏡頭,每一個品牌都有不同的風格和理念。早就想寫一點經驗作為分享,無奈工作以後時間與頭腦都不充裕,這幾天養病在家,剛好不想躺著頭疼,就苟且寫起來吧。說到待會兒的樣片,我自認水準一般般,不過至少也不會上攝你妹哈哈,網路上大師雲集也不吹噓了。發的每一張圖至少都會用一點態度去做後期,或許不合一部分人的胃口,也是正常的。文字或許不多,以短篇為主。

凡事總有個開始

第一台相機是索尼的卡片機,為旅遊而買的。也拍了一些景色大於意味的照片,作為故事的起點也算功成身退吧。當然更多的習慣養成還是從換了 iPhone 用上各類社交工具之後。

在 Sony、Fujifilm、Olympus 間輾轉反復的基情

我的第一台可換鏡頭相機是 NEX-6,沒有為什麼,那時候說起微單,別人只知道奶昔(囧)……NEX 系列直到現在的 a6000、a6300,都是非常中庸的一套相機。我從來不後悔使用這台相機入門有什麼問題。事實上,NEX-6 相比 a6000,材質和定位上還略顯高端,雖然性能已不是一個級別,那段時間裡掛著後來知道人稱 20-50 F8 G 的 16-50 狗頭到處拍,縱然爛片無數不堪回首,拍攝的樂趣從未間斷。

(Sony NEX-6 E16-50 16mm f5.6 ISO100)

(Sony NEX-6 E16-50 16mm f5.6 ISO100)

杭州於我是個有很多故事的城市(笑)。現在看來留下的能看的照片真的不多,但那是個學會用相機的手動模式拍攝、用 RAW 格式存檔、用 LR 處理的過程。旅途中 NEX 是一台很可靠的相機。

(Sony NEX-6 E35 35mm f5.6 ISO100)

(Sony NEX-6 E16-50 16mm f5.6 ISO100)

用過那些或精緻或情懷加身的相機後,索尼的 APS-C 畫幅相機多少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些年用的那些相機,主要就在 Sony、Fujifilm、Olympus 三個品牌當中來回打轉。帶著 Sony 拍過的照片是最多的,因為前後有過 NEX-6 和 A7II 兩代主力機,主要的鏡頭投入也都在 E 卡口上。我不想牽扯品牌之間的那些群撕,單純說說體驗。不過索尼外形太過輕視逼格,竟然找不到用其他相機拍的器材照= =

(Sony NEX-6 E16-50 27mm f11 ISO160)

(Sony NEX-6 E35 35mm f8 ISO100)

去枸杞島看日出的時候已經有 3 顆鏡頭,E16-50、E16+ECU1、E35 1.8,狗變的小巧是不出掉它最主要的原因,E16+ECU1 的組合深受無忌一個大神的影響,作為或許是史上最爛定焦以及最爛超廣稱號的獲得者(其實奧巴的 17 2.8 也差不多),這個組合真的不適合一般初學者練手,但勝在便宜,在一些狗頭高手手裡也能煥發出光彩。

(Sony NEX-6 E16+ECU1 12mm f5.6 ISO100)

(Sony NEX-6 E16-50 16mm f5.6 ISO100)

(Sony NEX-6 E35 35mm f2.8 ISO100)

事後整理枸杞島的照片時,意外鍾愛上 21:9 的超寬幅。寬幅給人視野超廣的感覺,偶爾玩玩欲罷不能。

E35 則是另一顆性價比不錯的鏡頭,索尼的 APS-C 鏡頭並沒有 FE 卡口那麼貴,E50、E35、E10-18 等都是不錯的好鏡頭,不過在畫質上沒有後續 FE 系列那麼的犀利,也不如 Fuji 焦段豐富。事實上用了其他標頭之後才會感覺到 E35 並非一個完美的鏡頭,它的全開畫質有點肉,銳度並不驚人,光圈也不夠 1.4。我發現 E35 的用家在更新 A7 之後似乎都會不約而同地擁抱 FE55,是一個完美的昇華版。

(Sony NEX-6 E16-50 16mm f5.6 ISO100)

(Sony NEX-6 E16+ECU1 12mm f5.6 ISO100)

(Sony NEX-6 E16+ECU1 12mm f10 ISO100)

不知滿足的人類在 A7II 發佈之後便對全畫幅和五軸防抖起了蠢蠢欲動之心。在選購新相機時,同時也考慮了 Fuji 當家的 X-T1 和 Olympus EM1,這也是很多人會糾結的選項吧。其實選機沒必要看網上撕逼,這個定位的准專業機身最重要的是明確自己的要求。三者的價格當時差距不大,體積差距也不大,而相比舊機器 A7II 的性能是最讓我心動的。

(Sony A7II FE55 55mm f1.8 ISO100)

很多人會在意相機的色彩和操作,這也是 Sony 和 Olympus、Fujifilm 最大的差異了,也可以說是情懷。很多人詬病 Sony 的色彩很乾癟,很貧瘠,JPG 一點都不出彩,事實也確實如此,Sony 從機身外觀設計到出片都是一股子“數碼味”,甚至比同屬人稱家電廠的松下還要過分,相機的工業設計一點都不像那個產出過 Walkman 和 VAIO 的 Sony。

(Sony A7II FE55 55mm f2 ISO100)

(Sony A7II FE55 55mm f1.8 ISO1250)

Sony 具備很高的均衡性。比如在 A7 系列的材質和性能,以及 FE 系列鏡頭在相對輕便的同時畫質維持了全畫幅的優勢,即使 FE28 等窮人X寶系列也不是狗頭,所以並不會出現因為鏡頭太差,買了全幅還不如 APS-C 牛頭的情況。五軸防抖、眼部追焦等都是實用的做法。

Sony 的 JPG 色彩在不進行橫向比較的情形下,家庭用戶很少能看出端倪(比如膚色),RX100 系列屹立不倒也是有原因的。我對 A7II 最大的不滿,還是在對焦點選擇太麻煩了,如果能有一個搖杆將會美好很多。

(Sony A7II FE55 55mm f4 ISO2500)

(Sony A7II FE55 55mm f2 ISO160)

我用 Sony 的相機從不直出,事實上,用 Olympus 和 X100T 的時候也不直出……如果要發朋友圈的話,Sony 的平淡色彩其實挺適合 VSCOCam 的預處理。對於所謂的的“索尼黃”或者“乾癟”、“數碼味”,使用 RAW 都是對畫質、色彩調整最優的選擇。我已經習慣了處理從 RAW 到我慣常色彩的流程,存儲了一些自己的的預設。有的人可能習慣處理 CR2 或者習慣了 Fuji 的 RAF 吧。

(Sony A7II FE55 55mm f1.8 ISO5000)

(Sony A7II FE55 55mm f1.8 ISO4000)

在升級到 A7II 之後 NEX-6 就二手出掉啦。第一時間配了 FE55 和 FE24-70。全畫幅的畫質有巨大提升讓人留戀,但很快我就感覺到這個組合丟失了太多的輕便。以往的標變是 16-50,如今的 24-70 從任何一個視角都無法被稱為輕巧。我更喜歡的掛機鏡頭還是 55 1.8,也養成了如果拍不到,不拍便是的習慣。美景記錄不下來,就用眼睛看。

(Sony A7II FE55 55mm f5.6 ISO100)

(Sony A7II FE55 55mm f2 ISO100)

(Sony A7II FE24-70 70mm f4 ISO800)

不便促使我尋找其他的便攜機身。首要的當然是 Sony 用戶幽怨已久的直出色彩(人人都想體驗一下所謂不用後期快感),還有就是復古外形了。Fujifilm 和 Olympus 再次提上日程。

最初的選擇是 Olympus E-P5,Pen F 再生之前 Pen 系列的最高級款式。看中它是因為便宜,Olympus 的舊機身真的很便宜,1500 就可以收到成色很棒的二手或海淘,鏡頭也非常便宜,起先是 20 餅,後來是在無法忍受龜速的對焦,換成了外形很美的 17mm 1.8,等效 35mm 人文焦段。

M.ZUIKO DIGITAL 17mm f/1.8 這顆鏡頭我用了很久,事實上,我覺得很多 20 餅使用者都會換成 17,因為當體會過高細節表現力的大鏡頭之後,在 m43 這樣的小系統上並沒有追求那一點差別的閒情,17 1.8 的全開表現已然夠用。反而是 17 1.8 的對焦速度堪稱快感,即便在室內,也能直接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快門按下之時對焦點必在拍攝物體上,不需要猶豫擔心。

(Olympus E-P5 17mm f2.2 ISO200)

(Olympus E-P5 17mm f2.2 ISO200)

E-P5 最大的缺陷,一是體積,沒錯它已經很小,但如果你買過 Sony 的相機袋,會發現它比 a5100 等機身還大了一圈,17mm 鏡頭的突出也是不容樂觀。二是沒有 EVF,而外置的取景器非常破壞整體美感。在無法堅持使用 E-P5 的螢幕在室外取景之後,咬咬牙還是上了 Fujifilm X100T。

實際上,X100T 的畫質表現並不比 Olympus 更好,X100T 有一顆和它的價格不相稱的鏡頭。很難想像在 6000 的價位一個不可換鏡頭相機的光圈全開竟然不可用,我一般要縮到 F4-5.6 之間,光速般的對焦也是做不到的,EVF 的對比度也相當不可靠。當然,作為一個文藝範造型無敵的機器,它並不差。如果用一台相機拍照能帶來滿足感,那麼 Fujifilm 這個品牌就具備這樣的魔力,也許等有幸使用了 2400 萬圖元的新機型後,我的看法又會產生改變。

(Olympus E-P5 17mm f1.8 ISO160)

(Olympus E-P5 17mm f4 ISO1000)

(Olympus E-P5 17mm f4 ISO200)

兩台機器主要的用途是拍家人和妹紙,不發正臉樣張就不多了。隨身小相機的使用感受,可能會另開一個帖子細說。

色彩

便攜機選擇 Olympus 和 Fuji 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所謂的“直出色彩”。但實際上,並不存在“令人回歸攝影本質”的“直出色彩”,只能說,我對直出 JPG 的表現都達不到那樣的滿意程度。在慣用的相機當中,Sony 的 JPG 可以稱得上是最差的,表現非常不穩定。

(Sony A7II FE55 55mm f2.8 ISO2500)

Olympus 奧巴藍以藍色著稱,在室外的場景中,如果有天空或水域,感受會非常明顯。但機內預設的幾套模式普遍飽和度高,造成的問題就是當後期想通過手機加濾鏡時,往往都會溢出,太過妖豔、難以調整風格是我對 Olympus 色彩的印象。有時夕陽下,人物的面色也會染上鮮紅,便是典型的不便之處。

另外,Olympus 的機內降噪水準可能是三家當中最差的。

(Olympus E-P5 17mm f1.8 ISO200)

(Sony A7II FE55 55mm f2.8 ISO100)

Fuji 則是有一套非常清淡的機內設置,我最喜歡使用 Classic Chrome,它的淡雅和淡淡的膠片味甚至可以直出小清新的照片。但有時也有局限性,最大的問題就是 Fuji 的暖光源幾乎都是表現為金色的,如果你留意的話,在大多數 Fuji 的帖子裡都能看到這種現象。如果不想妹紙身上煥發出金燦燦的佛光,一定要避開暖色光源,尤其是側臉。在 PS 中處理時,就要調整高光和橙色了。

所以最後的結果,我還是幾乎不用直出。

(Sony A7II FE55 55mm f3.2 ISO100)

(Sony A7II FE55 55mm f5.6 ISO100)

(Sony A7II FE55 55mm f2 ISO100)

Olympus 的 RAW 是我最滿意的,雖然它無法和 A7II 那般保留成噸的細節,但總是色彩平衡準確,很少的調整就能滿足需要。而 Fuji 塗抹和 Sony 捉摸不透的輕微色彩偏差還是挺頭疼的。

(Sony A7II FE55 55mm f4 ISO3200)

(Sony A7II FE55 55mm f5.6 ISO100)

說起索尼的色彩,FE55 和 24-70 是兩顆表現迥異的鏡頭,在使用 FE24-70 這枚鏡頭時,我覺得暗部很髒,特別是當人物逆光欠曝時,後期用 RAW 拉回來可能會看到像染過醬缸的暗部,而 FE55 並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在 24-70 上我並沒能體驗到太多所謂蔡司的清麗(當然在光線不錯的時候還是很好的),這也是我更愛用 55 掛機的原因。以我的感受看,如果你用 FE55,你對索尼色澤的抱怨可能會小得多。

(Sony A7II FE24-70 32mm f5.6 ISO250)

(Sony A7II FE55 55mm f1.8 ISO2500)

A7II 有一個特色我很喜歡,ISO 3200 時,室內的照片會自帶一層緻密的顆粒,似乎並非雜色,是一種很有膠片感的高感,同時又很容易去除。

(Sony A7II FE55 55mm f5.6 ISO100)

結束

對我來說,很幸運的一點是雖然用過不同品牌的相機,但從沒有後悔過擁有它們。這裡的每一台相機都是值得信賴的工具。我也曾一度糾結在器材上,但其實拍照的樂趣並不源於強大的器材,並不是放大數毛(雖然很爽)、並不是欠曝拉回,而是將眼前美的東西通過自己的能力記錄下來。

我不敢說我懂攝影,但至少且拍且享受吧。也許下一次換相機就要考慮 X-Pro 2 了。如果喜歡相機,不管是為了文藝復古的造型,還是強大的畫質,還是單純為了虛化,都是人各有志。于我而言,把快門作為記錄美好事物的工具,就是樂趣所在。

(Sony A7II FE55 55mm f4.5 ISO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