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鰭制勝,行者二代鯊魚鰭踏頻器體驗報告
【前言】
5月初,在26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上,行者2016年度新品發佈會引來了眾多媒體、車友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強烈關注,行者也因此上了幾次央視的新聞報導,不可謂不是一場極其成功的產品發佈會。
筆者作為一名行者的忠實粉絲,也早早就參與到了發佈會的前期預熱活動中。行者官方提前發佈的多款新品競猜海報,著實吊足了眾多車友的胃口,面對規模盛大的造勢活動,筆者無論如何也猜想不到新品是一款新踏頻器,畢竟離第一代的藍牙SC踏頻器發佈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車友們猜什麼的都有,頭盔、車架、鎖鞋,而筆者當初猜測應該是相對高價值的硬體新一代整車,因為這造勢規模實在不像是小件發佈會。
然而,最後發佈會出來的是一個小巧精緻的鯊魚鰭踏頻器、3D路書功能以及比賽平臺,實乃意料之外。之後,筆者有幸在愛搞機獲得鯊魚鰭的測評機會,然而近期由於連續的工作出差,報告也一直拖延至今,實感抱歉。
【開箱】
二代“鰭”的外包裝比行者第一代的踏頻器逼格提高了不少,黑色的紙盒上印鯊魚鰭的圖案,走的是現在流行的極簡風,而一代的包裝只是一個紙袋,略顯廉價感。
但紙盒所採用的紙質質感一般,細看還略有不平整感,視覺上離高大上還是有距離的。
盒子的兩邊用行者的白色logo封邊,簡潔明瞭。
當然,還有咱們愛搞機/雷鋒的logo貼紙。
打開盒子,“鯊魚鰭”的硬體主體安靜的躺在那裡做個美男子。
黑色的內盒海綿底座,為產品實體提供了很好的緩衝,不再擔心快遞的暴力運輸。
“鯊魚鰭”擁有優秀的工業設計,小巧精緻,帥氣逼人,這和第一代的踏頻器有著天壤之別,不瞭解產品歷史的人,很難會認出二者師出同門,這造型設計我給滿分,可以這麼說,這絕對是我見過市面上工業設計最優秀的單車踏頻器。
尾部尖角部位三條白線是輪圈感測器的位置,用來敏感輪圈轉過的次數,以此計算出速度和距離。
嘴部尖角三條白線是踏頻感測器的位置,用來敏感曲柄轉過的次數,以此計算出騎行的踏頻資料。
底部橡膠墊,用來將“鯊魚鰭”安裝在車架下部,也就是鯊魚鰭的座鞍。
將整個“鯊魚鰭”放在ipod shuffle上,可以看出確實非常小巧,而且採用氣動造型設計的“鯊魚鰭”不光有漂亮的外表,核心還是在於空氣動力學的研究設計,最優的減小騎行風阻。
“鯊魚鰭”的使用需要配合兩部分磁鐵使用,一個是踏頻磁鐵,一個是輪圈磁鐵,分別對應我們上面談到的踏頻和輪圈感應器。
行者非常貼心的給兩種磁鐵分別都附上了兩顆,以免有些車架的感應距離過短,造成回應敏感。踏頻磁鐵底部可有“行”logo,上部則是磁鐵。
輪圈磁鐵,設計上也比第一代踏頻器改進了很多,螺絲鎖定的緊度細節穩定性大有提升,不會出現上代磁鐵偶爾跑偏的情況。
背部是“鯊魚鰭”心臟位置所在,採用C2032紐扣電池供電,功耗上優化也很出色,據說一顆紐扣可續航達半年。
【安裝】
鯊魚鰭的安裝方法和一代踏頻器方法一樣,安裝順序應該是先安裝曲柄磁鐵,然後根據曲柄磁鐵位置去確定主踏頻器安裝位置,再根據踏頻器輪圈感應器位置去確定輪圈磁鐵的安裝位置。
首先,安裝踏頻磁鐵,將踏頻磁鐵吸附到曲柄位置,如果感應不靈敏,可以將兩顆磁鐵都用上。
其次,確定踏頻器位置,用紮帶將踏頻器固定在車架上。
最後,安裝輪圈磁鐵,將此貼對準輪圈感應器。
連接行者APP,設置好輪圈參數,搞定。
【解析】
相對於第一代的行者踏頻器,行者二代“鯊魚鰭”的創新在於踏頻器中添加了更多的感測器,將踏頻器的資料獲取範圍從速度、踏頻、里程擴展到了海拔、爬升、溫度、氣壓、坡度,其中最重要的在於氣壓和溫度感測器的引入。
眾所周知,GPS的精度有限,尤其對於採用C/A碼的民用GPS設備,尤其高程精度相對水準精度而言,則更加不太靠譜,許多使用行者騎行APP的騎友大概都有同感,以往同一騎行路線的騎行資料中的海拔和坡度,每一次都不一樣,更有甚者某些高程資料差異會達到數百米,資料參考性確實有待商榷。而此次,行者“鯊魚鰭”的推出正是針對這一市場痛點而為之,但對於行者官方宣稱“釐米級”的精度還是心存疑問的,筆者早年也是導航專業出身,學業雖業已荒廢,但直覺上還是覺得百元級別的設備應該還是難以做出如此精度。
中學物理我們學過,高度與氣壓、溫度之間的關係:
1、氣壓是大氣對地面的壓強,因此一般情況下,高度越高,空氣柱越短並且密度越小,因此壓強就越低。
2、氣溫也是隨高度增加而遞減;越高越冷,所謂“高處不勝寒”就是這個道理。
3、同一水平面上,氣壓與氣溫呈負相關;同一水平面上,相對較熱的地方是低壓,相對較冷的地方是高壓。
實際上,從大氣靜力學方程可以推導出壓高公式,得到氣壓與高度的關係。
(備註:此圖來源網路)
反之,亦可以推算出高度與氣壓變化的關係。
(備註:此圖來源網路)
那麼結合高度與氣壓、氣溫的關係,就可以得到一個海拔的資料,當然這個演算法過程是複雜。通常每個地區的標準大氣壓都是不一樣的,並且這一資料一直在變化,下雨、颳風、下雪、甚至是多雲都會改變標準大氣壓值!行者通過和專業天氣服務機構合作,獲取運動所在地的標準大氣壓值,並將這一資料在運動中即時同步到鰭。
那麼現在,鯊魚鰭除了通過GPS獲得了一個不太精確的高度值,還有氣壓溫度算出的第二個海拔值,這之外,據行者官方聲稱,借助行者超過2.5億公里的海拔資料庫作為強大的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再配合通過濾波後的GPS經緯度數據,在資料庫中檢索相應位置的海拔資料,獲得第三個海拔值。
這三個高度值,通過行者自己的一套濾波演算法,會得出一個相對靠譜的海拔,提供給用戶。那麼精度到底如何?我們接下來通過實際體驗來感受一下。
備註:對於踏頻、速度、距離的計算,鯊魚鰭的原理和第一代是一樣的,可參考筆者在行者官方
《雖千萬裡吾往矣,行者SC藍牙踏頻器體驗報告》
一文,本文將重點針對“鯊魚鰭”的新功能海拔做對比測評。
【實測】
一、調試
由於本次測評將在同一台車上對比測試行者兩代踏頻器的性能,因此,筆者特地將兩個踏頻器裝在同一部車上,雖然是兩個踏頻器,但通過上面的原理解析,我們知道只採用一對磁鐵就行,這樣還可以保證曲柄和輪圈劃過踏頻器時不會因為兩幅磁鐵距離太近產生干擾。
為什麼二代鯊魚鰭正面朝裡面呢?想想踏頻器的技術原理就明白了。
這樣在一部單車上,同時安裝行者的兩個同門師兄弟踏頻器,同時搭配兩台手機,各自安裝行者app,其中iphone6+一代踏頻器是原本筆者使用的配置,繼續保留;另外安卓魅族note2+二代鯊魚鰭是筆者重新註冊的行者新號組合。從以下的視頻中(左邊iphone6+一代踏頻器,右邊魅族+二代鯊魚鰭),二代鯊魚鰭的回應比一代更快,踏頻資料方面資料基本一致,只不過一代延時更久一點。
二、上路實測:福建東南沿海
【採樣點A:解放大橋】
從台江出發,路過第一個橋---解放大橋,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閩江又是入海口,按海平面海拔為0估算,此地海拔應該略高於海平面,地圖上測得座標海拔高程為2m,也符合常理,最為參考標定值還算靠譜。
對比行者一代踏頻器13.53m的海拔高度,二代鯊魚鰭2.5m的精度顯然更接近實際情況。
小結A:二代鯊魚鰭win一代踏頻器
沿南江濱大道一路騎行,沿途路過泛船浦天主教堂,仔細思討來榕城近一年,經常路過,但從未為止駐足停留過,停靠路邊看看,其實還真蠻漂亮的。
繼續騎往鼓山大橋,在鼓山大橋橋下駐足。
【採樣點B:鼓山大橋下江邊】
此處位處閩江入海口江邊,離水面大該1m左右的高度,地圖上測得座標海拔高程為1m。
對比行者一代踏頻器3.51m的海拔高度,二代鯊魚鰭0.8m的精度與地圖測得海拔更為接近。
小結B:二代鯊魚鰭win一代踏頻器
【採樣點C:鼓山大橋下南江濱路】
將單車騎到顧上大橋下,此處離採樣點B高度略有提升,目測只在數米的高差,地圖上測得座標海拔為5m。
對比行者一代踏頻器11.71m的海拔高度,二代鯊魚鰭4.3m的資料精度仍明顯高於一代踏頻器。
小結C:二代鯊魚鰭win一代踏頻器
【採樣點D:鼓山大橋上】
將單車沿臺階騎上鼓山大橋,此處由於地圖上不顯示海拔高度,查相鼓山大橋相關資料:內河Ⅱ級航道(並通航1000噸級海輪),淨空24m(高)×160m(寬),最高通航水位7.126m。目測橋高大概在5-7層樓高,以3.5-4.5m樓高推算,橋高應該在17.5-27m左右,這樣看來所查24m橋高資料應該還是可以作為參考資料的。
對比行者一代踏頻器34.67m的海拔高度,二代鯊魚鰭14.6m的資料精度無法反應出真實情況,因為根據D點和C點的差值,可以算出二代鯊魚鰭10m的橋高對比行者一代踏頻器23m的橋高,鯊魚鰭的測高明顯低於實際情況。
小結D:一代踏頻器win二代鯊魚鰭
【採樣點E:鼓山大橋下北江濱路】
沿鼓山大橋從南往北向騎行,沿臺階騎行下橋,抵到鼓山大橋下北江濱路,此處應該與C點高程位置差不離,因為C、E兩點是大橋的兩側,基本在一個水平面上,地圖上測得海拔高度6m。
對比行者一代踏頻器14.62m的海拔高度,二代鯊魚鰭則出現了海拔-24m的資料,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資料,對比C點數據作為參照,一代踏頻器的資料則相對還靠譜點。
小結E:一代踏頻器win二代鯊魚鰭
對比以上5個採樣點的資料pk(筆者的測試是在非嚴謹測試環境下,只能大致做個參考),二代鯊魚鰭在3個採樣點勝出,有2個採樣點落後,筆者在此有個疑問,從理論上來講,二代鯊魚鰭增減了氣壓和溫度的感測器,通過濾波演算法按道理應該可以得到一個更為精確的海拔資料,但實際體驗下來時靈時不靈,也許是筆者在使用中還有不當的地方,此外筆者猜測還是在核心演算法上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穩定性方面還是不夠,對於官方所聲稱的“釐米”級的精度,顯然還是達不到這個超高精度的實際效果。對於演算法的研究,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模擬模擬是一個結果,實際應用是另一回事,這點筆者大學時代在搞組合導航的模擬演算法時也是感同身受。
根據以上騎行資料對比,可以看出一二代的騎行里程、踏頻、速度資料基本上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均速和平均踏頻差異較大呢,那是由於二代在計算運動時間方面做了優化(App端也有改進),計時方面更準確了,不會出現之前已經停止騎行但運動時間仍在計時的情況,因此在均速和平均踏頻方面的參考性更強。
【綜述】
行者二代鯊魚鰭,設計感極強,鯊魚鰭造型為空氣動力學設計原型,顏值上滿分,並在一代踏頻器的基礎上增加了氣壓和溫度感測器,為海拔高程的資料提供了更多的基礎,雖然實際體驗中海拔資料並無法100%達到精確,但在各條件完善的情況下,的確是可以提供更為可靠的資料,只不過在海拔穩定性方面,還是無法做到100%可靠。除去海拔資料,在踏頻、速度、距離等常規騎行資料則相當可靠,對比一代的騎行資料,可以發現二者距離差不多,但在運動時間方面二代更準確(一代有時停車的情況下仍然運動時間在計數),因此在均速和平均踏頻方面更準確。誠然,對於產品,性能上並不是完美的,但鑒於147元的定價,筆者以為瑕不掩瑜,絕對是一款親民接地氣的踏頻器,仍然值得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