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藍叔叔漫遊:一場烏托邦式奇遇

藍叔叔

進到「藍叔叔漫遊」裡,節奏就被藍叔叔掌握了。

最近賣得最熱的,看起來應該是一款耳釘,小王子的玫瑰花;純銀的素戒、素手環一直很受歡迎;Ashes & Gold 系列陶瓷鍍金兔子咖啡杯的說明是:迄今本店最常青最受歡迎的咖啡杯套裝。

兔子咖啡杯

像有人在散散漫漫地講個童話。

這種慢,也是這店鋪九年以來的節奏。藍叔叔曾經是個廣告人,現在是作家、做設計、縫布偶、燒陶瓷、種多肉……看著身邊路過一個又一個獨立品牌,他不急不緩。

對於藍叔叔來說,這九年,每一年都有一些意義深刻的事情發生。

比如最早,品牌建立的最初,「藍叔叔漫遊」去參加創意市集,似乎一夜之間,被各大媒體爭相採訪報導;

比如後來,藍叔叔的獨立出版書籍《孤單乘客的神秘宴會》與《不散場的公路電影》,被出版商所青睞,最終得以進入全國的書店公開發售;

比如他們開始轉型,從主打手工布偶,到主推手工銀飾與手造陶瓷;

比如他們在唱片業日漸萎縮之際,推出自己監製的創意概念唱片《葵夏》;

比如他們與國內一些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與服裝品牌「播」合作推出限量手工布偶、為香港品牌周大福獨家設計首飾盒,被上海大型 Shopping Mall 邀請舉行品牌個展;

比如藍叔叔以「藍叔叔」的個人名義,不定期舉行的陶瓷創作個展。

藍叔叔說:

也許在別人的眼裡,這些是屬於「藍叔叔漫遊」的閃光點,但對於我與合作夥伴來說,是一場又一場付出了最大努力而得來的成績單,也是我們抹不掉的履歷。是一路隨心而為的火花。

在以下的文字中,果庫君基本上完整保持了藍叔叔的原話,有時候停頓多得像詩有時候又流暢像倒珠。那味道與節奏,你們自己感受。

藍叔叔漫遊 - Idbb St

Q = 果庫

A =「藍叔叔漫遊 - Idbb St」藍叔叔

首先,我們想知道,藍叔叔是誰?在《孤單乘客的神秘宴會》上,我們看到插畫由 Cocoidoor 完成。Cocoidoor 還與藍火一起創立手工設計品牌「藍叔叔漫遊」?

最近剛看完侯孝賢的電影《刺客聶隱娘》。電影裡有一句會讓很多人觀照自身的臺詞:一個人,沒有同類。

而「藍叔叔」與「藍叔叔漫遊」的開始,迄今的種種,就是從「一個人」出發,去尋找同類的過程。

2004 年,我是一個廣告人。從廣東到了北京,拿著一個沉重的沒有滾輪的行李箱。到達的時候,手被行李箱的挽手勒出了一道很深的痕。這是我與北京發生聯繫的開端,也是把自己扔到了「一個人」的位置,重新出發的契機。

在北京的頭一年,身份照舊是廣告人,在一個廣告公司上班,照舊有很穩定的收入。突然有一天,出現了這樣的想法:自己在事業上升期離開一個熟悉的城市選擇重頭開始,照舊做著拿手的工作,那只是換湯不換藥。若能真正的徹底推翻自己的過去,才是真正的重新出發。

這樣的想法,漸漸變得強烈,然後經歷了離職、變作自由撰稿人,之後,與「同類」Cocoidoor 一起創辦「藍叔叔漫遊」這個獨立手工設計品牌。而我也從藍火變成藍叔叔,正式開始了一段經歷了自我顛覆與重新出發的旅程。那是 2006 年的秋天。

多肉陶質碗型容器

「藍叔叔漫遊 - Idbb Style」這家店鋪是怎麼開始的?

和 Cocoidoor 一起天馬行空地碰出了許多火花,以及浮現出各種可以去實現的想法之後,我們就著手去註冊「藍叔叔漫遊」的商標,還有我們自己的功能變數名稱網站、註冊這家淘寶店。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但這個店鋪開始的前兩三年,只是一個微小的存在,我們很用心地開始了這個店鋪的經營,新設計的上架等,但只是作為一個平臺的嘗試,並沒有過多地去設想過諸如銷售業績這樣的問題,發展至今,成為我們的設計出品的「主戰場」,算是水到渠成。

店鋪最初售賣些什麼,第一件上架的商品可還記得?現在還存在嗎?

店鋪最初售賣的,主要是手工布偶、限量印製的明信片,我和 Cocoidoor 的小畫作,以及我們的獨立出版書籍。

我們一直堅持孤品式銷售,大多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售完終了,所以,在這長達九年的發展與前進中,這些不同年份的出品,也大多去至全國各地的、喜歡我們的設計的朋友手上,我們沒有再去複製。

手繪花器,冬天,寧靜的海

做到現在,是否遇到過坎兒?這些年,自己的狀態有何變化?

作為一個獨立品牌,除非從一開始就有大筆的資金作為後盾支持,不然總是會陷入「缺錢」的境地。從第一年的開始,迄今,我們一直處於這個狀態,只是,一切都在緩慢向前,我並沒有想過要把這個品牌做成一個很商業化經營、面向大眾的東西,所以,更多的是隨心和力所能及。比如說,我們時下很想去做一個全新的項目出品,但正處於資金不足的狀態,那我們會把它放一放,不會把自己推向焦頭爛額的處境。這也許亦就是設想與執行的距離吧。所以,也許在國內同期起步的其他獨立品牌,在這些年間已迅速壯大又或加速消失,而我們仍在用自己的節奏,繼續往前。

如何定位店鋪?在你看來,是妥協多,還是修正多?

我們從一開始,就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原創精神的獨立品牌。無意做得商業化與迎合大眾消費。迄今還是這樣的自我要求。

我們有自己的美學偏好,也希望把產品賣給有著相似美學體系的「同類」。

也不怕被人定位為「小眾」,是希望能夠把小眾做成極致。

以前會有很多的規劃和設想,喜歡接受各種採訪,怕被人遺忘,怕沒人關注。

現在會把更多的時間專注於創作,推掉大部分不斷重複的採訪。也許會更加獨立,更加小眾,更加緩慢。會不斷修正,但不會在美學的分岔上去妥協將就。

布上油畫原作,旅途

是否有實體店?

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實體店,在深圳,經營了兩年。實體店,意味著要應對每月的各種花銷與消耗,以及對商業的迎合。所以在合約期滿後,這個實體店也就結束了。

有個階段,也有與一些專售原創設計的店鋪合作銷售,但目前我們的重心,仍然是我們自己獨立經營的淘寶店。

因為依然是以孤品和限量出品為主,我們的淘寶店基本能夠完成供求的良性迴圈,所以目前並沒有打算擴展所謂的銷售管道。

介紹一下目前的產品線?

目前主要是三大版塊的出品:手工純銀首飾、手作陶瓷、平面類出品(明信片、本子等)。

我們還是比較偏愛以人力手作作為產品的構成的出品,無法跟機器的速度作比較,但可以此獲得具有「溫度」的設計。現代人生活節奏很快,各種資訊不斷刷新,而我們是想要讓更多人和我們一起慢下來,美好的東西值得去等,而一旦擁有,就會是比較持久的生活構成。

最新推出的是 2015 燒瓷記嗎?

燒瓷記,是我為了最近正在北京進行的手作陶瓷個展「八月的水霧與青苔」,跨度了兩年去設計製作的陶瓷孤品系列。

去年的深秋至初冬,以及今年的盛夏,我去往景德鎮燒制陶瓷。帶有系列性的作品。個人色彩比較濃厚。也是這兩年花了較多時間去實現的作品。

藍叔叔在鈴木食堂的手作陶瓷個展「八月的水霧與青苔」

動物於你而言有特別意義嗎?在你們的設計中時常看到動物的身影,尤其兔子與貓,擬人化的眼神讓人印象深刻。

我喜歡貓,目前養了五隻性格各異的貓。它們是我日常生活裡的夥伴甚至是家人,也是我很多作品的靈感來源。平時互不打擾,我忙我的事兒,它們睡它們的懶覺。

而兔子是童年的小情結,兔子是溫和的物種,卻繁衍能力驚人,是希望自己的設計出品,可以像兔子一樣,溫和有力,不斷繁衍。

布面油畫手繪原稿,都是潮濕的都是寂靜的

個人特別鍾情的單品?

我鍾情的單品,往往是最滯銷的東西。可能在店裡上架好幾年都沒人問津。比如說這一件。加入了古董配件的一件墜子。

年紀愈長,愈喜歡有經歷與故事的東西。

也許常人會覺得怪異或冷門,但亦如一個人尋找同類的過程。

藍叔叔鍾情的 retro design 古董眼球,左眼

最近在設計什麼?看什麼書?聽什麼音樂?碼什麼字?畫什麼畫?有什麼新動向嗎?多重身份,若依自己的心意從重往輕,會怎麼排列?

所謂的身份,都是外界的編排。對於自己來說,不過是什麼時候有比較強烈的心意去做什麼事情而已。當下有設計首飾的靈感,那就去設計首飾,很強烈地需要寫作,那就拋開其他事情去寫字。

最近有不斷推出新的首飾設計。喜歡不同材質的組合與碰撞。

比如最近的「漩渦」系列,是黃銅與純銀的碰撞。兩種在空氣中會發生不同程度氧化的金屬,與人的相遇。隨時間與不同的人,發生變化。

最近在進行新書的創作,與 Cocoidoor 合作的新書系列,以及自己的第二個長篇。與 Cocoidoor 的新書,是《孤單乘客的神秘宴會》的續篇,寫給大人與小孩一起看的童話。而長篇是探索不同的人交匯與相遇的可能性。

Regina Spektor 是我最近很喜歡聽的一個獨立唱作女歌手,一直籍籍無名,卻創作力驚人,但她的單曲《You've Got Time》作為 Netflix 的原創長劇《Orange Is The New Black》的主題曲,卻唱至家喻戶曉。

而接下來的秋天,會與插畫師雨籽一起推出一系列加入了編織元素的首飾設計,預計會在九月中旬推出。

獨立出版書籍《孤單乘客的神秘宴會》

獨立出版書籍《不散場的公路電影》

最近可有旅行,去了哪裡?

今年夏天去了洛杉磯和三藩市。去當地的跳蚤市集、看本土設計師的獨立設計店,以及體會不同地域的文化。

旅行對我來說,是充電與放鬆,也是全新的生活的體驗,以及不斷學習吸收的過程。

你長居在哪個城市?如果撇開所有現實因素,你最想住在哪個城市?為什麼?

我在北京,住了將近十一年。

國內,還想居住的地方是青島與大理。國外是三藩市。

青島與大理,在我的印象裡,是比較乾淨,適合居住的城市。現實壓力相對低,能夠隨心擁有自己喜歡的居住空間的城市。

三藩市是傳統與現代結合得很好的城市,既有很生活化的一面,也有文藝與理想的一面,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才華更容易會遇到知己的地方。

如果是全職的工作,你希望從事什麼?做什麼樣的事?

也許我會做一個園藝師,或有一個小農場。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觀念和日常需求融入其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