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竟然這樣吃瓜子
1、 葵瓜子可食用是美國的印第安人發現的。印第安人很早就將葵瓜子碾碎製作蛋糕,或者和其他穀物的種子一起食用。現代美國有一種曲奇叫 American Inian Sunflower Cakes。
早在 16 世紀,葵花就被殖民者帶到歐洲,但主要用途是裝飾。由彼得大帝時期開始在俄國被大面積種植。由於葵瓜子油不在大齋期禁食,所以作為食物流行起來。當初如何吃瓜子不知道,現如今俄羅斯人吃瓜子是這個樣子的
2、以前以為嗑瓜子是有中國特色的習慣。某天在西班牙街頭看到一群人坐在路邊的長凳上嗑得不亦樂乎,才知道原來老外也愛這一口兒。其實與素質無關,就是生活裡的一種樂呵。由此,想到另外一個題外話:新加坡素來以城市整潔著稱於世,偏偏最有名的萊佛士酒店裡的Long Bar(以雞尾酒Singapore Sling聞名)吸引人的一大亮點,除了那款雞尾酒,就是鹹味的烘乾花生以及可以隨地亂扔花生殼!一走進去,才在花生殼上的感覺,就像是才在北京秋天的落葉上。看來,多麼嚴謹的人,也都需要一個偶爾不守規矩的出口。
3、I am from Mississippi, USA. We tend to throw a handful in our mouth and spit out the shells as we eat the seeds.(老外自己發聲了)
4、據小學勞動課老師講:東北人管“瓜子”(向日葵籽)叫“毛嗑兒”,乃是因其為“老毛子”(俄國人)所嗑。 所以或許俄國人是嗑瓜子的。
5、只寫我知道的。有一次我們學校中日交流,從日本鹿兒島的一個專科學校來的學生。每個班級負責接待一個日本班級,算是跨國學生聯誼會吧我們班就買的瓜子花生這類小零食,花生還好,瓜子完全沒有人動,後來就很熱情的請日方學生下嘴開動啊,結果看表情,就是明顯因為面子問題,不吃不太合適了,很尷尬的拿起一把……直接扔嘴裡了,帶皮,後來手把手的教了一下怎麼磕。
6、講一個瓜子的趣事。
東北人稱呼瓜子為”毛嗑兒“,而且還分幾種,其中一種叫做”油嗑兒“就是榨油的葵花籽
大一剛入學那年,我問室友,你家種什麼莊家?苞米嗎?他說不是,他家是鹽鹼地,只能種雜糧,小米紅豆之類的,我問有沒有什麼能拿到寢室裡面吃的?他說油嗑兒。我說我愛吃瓜子,你拿點吧,我當時就是嘴賤,沒想到室友他當真了。十一放假回來這小子拿了一麻袋油嗑兒。整整一麻袋啊。
但是,他們的絕大多數瓜子是很小的那種,黑黑的,在東北基本是用來榨油的。有一次我向一個俄國熟人抱怨:“你們為什麼沒有大粒的瓜子?”他說:以前有來著,叫美國瓜子,但是人們不喜歡,所以漸漸消失了。我問,你們為什麼不喜歡大粒的瓜子?他反問我,為啥嗑瓜子?為了吃飽?我說,當然不是,為了打發時間麼!他說,對啊,越小粒的瓜子越費事,時間打發的也越快啊!
8、英國人幾乎是不磕瓜子的,但在某些小點心的表面也偶爾帶有瓜子。他們認為帶皮的瓜子是給寵物,鳥類或鼠類。。。吃的,還有帶皮的花生,認為是給猴兒吃的。。。這句是玩笑話,只不過在包裝袋上印有猴子讓人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帶我爸爸去找帶皮的花生時就有點這種無奈的小尷尬情緒,可是誰讓爹想要下酒小食呢)。無論是帶皮的瓜子還是花生都不容易在大眾的超市找到,在賣寵物用品的地方可能會有。在英國,堅果類一般是剝皮後按小包裝出售,有單一品種的也有混合的,有些人會把它當作snack零食吃,有時也會被選進簡易的午餐套餐(三明治或wrap+薯片或水果或堅果+飲品)。
9、有次乘飛機從北京到悉尼,旁邊坐著一個在上海工作的澳籍英國女生,掏出一袋有包裝的葵花籽請我吃。然後我們就邊聊邊磕。當然她吃法和我不同,是用手剝殼的。
10、越南人民也是磕瓜子的。
青年男女們在晚飯之後,就會坐在路邊的小椅子上,吃著瓜子喝著冰咖,在夜色下談情說愛。這就是越南人民的日常。
瓜子皮當然吐得滿地都是。
11、外國人嗑瓜子,多指的是向日葵瓜子,因為向日葵還是產油作物,也好看,耐長,只要雨熱同期地區(亞非歐)基本上就能長得好。所以歐美地區有不少的向日葵和向日葵籽。南瓜子仁會拿來烹飪,多見於麵包烘焙;而像紅瓜子,是取材於喜籽瓜,外國不多見。
歐美的人大多都吃瓜子,吃瓜子的場合的,和我們多半在家中食用不同,他們多為在公共場合,如體育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