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新茶為什麼不養生?越陳越香是真的嗎?


清初才子周亮工在《閩茶曲》裡寫道:“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詩中明確指出了新茶在殺青、焙火的工藝中,會殘留火燥之氣。尤其是春秋節氣,燥邪傷肺,不利於健康。茶應儲藏陳化一段時間,等茶湯色深紅,火氣全消後再品,品飲價值和經濟價值會更高數倍。在詩詞中,提出喝茶不宜太新的養生觀念,周亮工算是首次。

梳理六大茶類的歷史,茶的品質基本是這樣形成的:穩定靠殺青、生香靠發酵、提香靠烘焙、成型靠貯存。


圖為:西湖龍井

傳統殺青工藝的綠茶,如碧螺春、西湖龍井等,在製作完畢後,常常會放置在生石灰缸裡,貯存一周或數月不等,待茶中水分降低,青草味道轉化,寒性減弱,火氣褪盡後,始才品飲。此時香純味厚,無口乾舌燥之虞。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茶區沒有冰櫃,沒有電焙,茶的乾燥依靠輝鍋和炭焙實現。那時的傳統綠茶,吃火足,香氣厚,耐儲存,不易變質。現在,喝茶人被商家誤導,過於注重茶的外觀顏色,過於在乎芽頭是否細嫩漂亮,因此,多會選擇刻意低溫殺青的綠茶。這類茶,往往青澀氣較重,不耐高溫沖泡,不耐久存。

圖為:鐵觀音

武夷岩茶和鐵觀音等傳統青茶類,發酵適中,焙火到位,待以時日,火氣褪盡後,茶的香氣入水,茶湯會更厚滑。經年的鐵觀音,蘭花香裡會衍生出更溫潤的乳香。保存良好的岩茶,花香會向更成熟的花果香轉化。茶老性溫、有年份的青茶,有暖胃安神、降脂降糖的藥理效用。清末連橫的《雅堂文集》裡,對鐵羅漢老茶的應用曾有記載:“新鐵羅漢滑而無骨,舊鐵羅漢濃而少芬,必新舊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雖歷數時,芳流齒頰,方為上品。”


圖為:正山小種

紅茶是發酵程度較高的茶類,經乾燥或過紅鍋工藝,新茶火氣較重。炭焙的紅茶,陳化後,香氣滋味趨於醇和,耐泡度增加。二十多年的祁門紅茶,除保留幽微的玫瑰花的品種香外,茶湯裡多了類似哈密瓜的果香。三十年的傳統切碎正山小種,桂圓湯香裡有了薄荷糖的味道,飲過喉吻清涼。老紅茶,調理腸胃的藥效明顯,夕飲有助睡眠。


圖為:福鼎白茶

白茶不炒不揉,輕微發酵,是六大類茶裡,最能保持茶葉原始狀態的茶類。陳化後的白茶,是嬰幼兒解表透疹的聖藥,故民間有“一年為茶,三年藥,七年為寶”的說法。新茶青氣較重,茶性寒涼。陳化後的白茶,茶性逐漸趨於溫暖。二十年以上的白茶,適合煮飲。葉色漸深,葉片開始碎片化。茶湯桔紅,乃至深紅。清甜的茶湯裡,成熟的果香、木質香、棗香,會相繼呈現。


圖為:普洱茶熟茶

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等黑茶類,只要品質可靠,工藝到位,後期茶的陳化,會逐漸趨於醇和厚滑,這些已經得到證明,“越陳越香”的觀念,被更多的人接受。

新茶得春天生髮之氣,雖滋味鮮爽、色澤悅目,但生髮之性太過,需存放時日,等茶性收斂、火氣漸消之後,會更有益身心。否則易引發陳疾,導致他病。茶質稍陳後,沉香凝韻,性趨溫和。茶的內含物質裡的大分子物質,隨時間的陳化,逐漸裂變為小分子的物質。茶湯就會變得細膩厚滑,易於吸收入血,表現出陳茶特有的體感。此時,茶氣趨強但滋味平和,更具滋養潛陽、暖胃祛濕之功,適於年長者久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