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家居|我的生活基本主張

基本款是一種尋找的過程。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關注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品味。經過一次次的嘗試、選擇、改變、去蕪存菁,漸漸地,我們更認識自己,我們會找到那個人生的真愛,你將對它從不厭倦、不離不棄,共同創造生活的深刻細節與滋味。

根據自己的經驗,這些你確認過、最後會留下來的物件與喜好,那些會反復使用或購買的品項,其實就是最基本的;它們簡單低調,不退流行,是你每日的夥伴,就像奧斯卡最佳配角,襯托著主角我們,為生活這場故事,添加美好的畫面與趣味。

白襯衫、白T恤、肥皂、原木椅子、紙與筆、毛巾、素色餐具、原味的飲料……還有許多生活裡的無名英雄,是我們的基本主張。

衣櫥裡永遠少一件白T

日文有個詞“清潔感”,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更深層的,指的是一個人的形象與氣質;一件剪裁合宜、無垢乾淨的白T恤,就是帶來清潔感的服裝單品。

在有意識地裝扮穿著經驗,以及長久以來持續尋找完美白T恤的心得後,我相信,白T恤之於人們,絕對是衣櫥裡永遠都少一件的單品,平凡又偉大的第二層皮膚,沒有性別、階級、身份與外貌之分:它是服裝的基本,搭配的基礎。在嘗試過各種風格,追逐流行而後確認自己的性格與狀態,就如同看過千山萬水的設計,最後心領神會less is more的真髓,那也是白T恤。

剪裁好、質感佳的白T恤是一輩子的生活良伴,任何時間都適合套上肌膚的織品;無論是豔陽高照的夏日,微涼灰色的深秋,無所事事的週末,或是準備鑽去被窩的夜晚,潔白的、柔軟的、棉質的、合身或寬鬆的……它就像是一張純白的畫布,藉由搭配,層層疊疊,添上色彩,描繪出最適合自己的模樣。我永遠欣賞英國女星Jane Birkin白T恤加上喇叭褲的模樣,從60年代至今,那種介於性☆禁☆感與清純的少女形象,永遠不褪流行;當今服裝圈正紅的“normcore”一詞,白T恤也是最精准的詮釋。

我穿白T恤有幾個標準:質料是關鍵,百分之百純棉最佳,若混入些許毛料甚至人造纖維也無妨,有些紡織工序為會讓白T恤更為硬挺;合身很重要,太緊或太松都無法為體態更加分;絕對要嶄新潔白,如此才能帶來“很有精神”的形象。

簡單不殘留的肥皂

已經記不得從何時舍液態清潔劑而只愛肥皂,可能超過一半的人生了。

肥皂是人類歷史上最老的清潔用品,有一說法是早在西元前七世紀發明,另一說法則是西元二世紀的地中海沿岸,這倒符合了我對肥皂的兩大產地——南法馬賽與普羅旺斯的認識。肥皂成分簡單,製作過程無須太多化學添加,也可靠雙手完成;最基本、簡單的肥皂沒有複雜、讓人頭暈的人工香氣,顏色也不鮮豔花俏,我對於這種老派的清潔概念十分欣賞,一旦習慣之後,就再也回不去那一罐罐的沐浴乳,特別那些添加各種功效與口味的,對我的觸覺、視覺、嗅覺而言都太過熱鬧;這種回歸基本的生活選擇,當今居然也成了時尚。

從沐浴、洗手、甚至洗衣、洗滌食器,自然而然地,我都漸漸換上了肥皂製品。歐洲肥皂文化悠遠發達,從包裹在印刷精美的包裝紙裡的,百年修道院製作的,高級香水品牌生產的,小鎮市集裡散賣著的……雖說只是一塊肥皂,但卻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是我眼裡的“簡單又深刻的學問”。

鍾情馬賽皂那樣一塊方方正正的肥皂,天然的顏色,淡倒幾乎聞不到見的清香,特別是那些手工切制的,有點不對稱、不完美的外貌,樸素卻是可親地不得了,那扎扎實實、握在掌裡的厚實手感,讓人覺得像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老朋友,淺淺的泡沫,水一沖便散去,無須擔心可能的殘留或污染。

任何空間都能和諧存在的原木椅

在傢俱的世界裡,椅子是面貌最豐富的,傢俱設計師的首件作品幾乎都是椅子,而當建築師跨界傢俱時,也一定從椅子下手,座椅永遠是設計師最愛挑戰的項目。

不過,在看過千百張椅子,各種材質,各種形態、顏色之後,無論經典或摩登創意,我明白了在任何空間裡,都能和諧、無違和感地存在著的,其實那張最基本的木頭椅子。原木椅子樸素、純粹、人性化,雖然它無法有塑膠椅天馬行空的顏色與造型,或者也沒有裹上皮革的高貴,但原木散發出天然的氣味,獨特的溫潤手感,特別是不上色、不上漆、保留著木頭原本的質地,無論是核桃木、柚木、橡木……都對視覺與觸覺充滿友善之意。

例如,50年代丹麥設計大師Hans J.Wegner的Y Chair,除了優雅的線條與平衡感,最原本的山毛櫸版本,不上漆,保留淡雅淺棕色,加上紙編織的坐墊,兩個元素都隨著主人的身形與生活變化著,是張有生命的傢俱,至今超過半世紀還是人們的最愛。又如德國的e15,講究自然主義與環保,它的Backenzahn Stool凳子由一整塊木頭切割,也不上漆,保留木頭紋理,還有上頭的瑕疵,像是空間裡的一顆小樹。

其實回頭一想,人類鍾愛木頭是天性,就如身處自然林間無不舒暢。一張好椅子會陪著你一輩子,而歲月的痕跡,將慢慢地將它的肌膚釀成蜂蜜色、麥芽糖色、茶色……記錄著你們的人生故事。

一整日親密接觸值得更好的毛巾

日用品何其多,與皮膚經常接觸的,應該是多放點心思關注的項目,例如毛巾。

毛巾就像貼身衣物那樣親密,從頭到腳,從一天的開始到睡前,我們都與它密切互動;毛巾不只是日常的必需,也是展現生活態度的方式。我曾見過漂亮的浴室裡掛著破舊的毛巾,頓時空間失去光彩,也在好些高級旅館的經驗之後領悟到,我們很難把家裡變得像旅館,但是我們能使用旅館裡的好東西,將之帶進日常,而那便是色調統一、蓬鬆柔軟,最好還帶著點剛洗過的淡雅香氣的不同尺寸毛巾。

之於我,毛巾一定得是純棉或純麻料,有些人造纖維材質吸水力不高,但怎麼樣就是不得我心;純棉、纖維夠長得,就能帶來那軟綿綿得觸感,麻料,乾燥時較硬挺,遇水後便是柔順,擰乾後又是一派俐落。

延伸至手帕、毛巾、茶巾以及工作用抹布,日本三百年老牌中川政七商店的招牌棉麻手巾,是另一種毛巾形態,紗布般質地的毛巾,以傳統織蚊帳的平織法織成,相較起一般毛巾要更薄而輕巧,更容易吸水、握擰、透氣、乾燥,越用越軟、也越薄,因而最適當作為居家工作的家政布,質料更好一點的,則能作為品茶用的茶巾。

毛巾是生活與家的基本配備,一條好毛巾無論品質多高都不至於負擔不起,比起身上穿的服裝,這樣的織品完全不會讓荷包難受,卻隨時派得上用場,帶來細水長流的微小幸福感,真是再值得不過的一項消費了。

專屬個人的書寫工具

當今的人們,已經習慣用鍵盤與手指敲下語言,透過網路,我們溝通得比過去更頻繁,但文字得重量卻沒有更多。這些年,人們一面歌頌科技時代得迅速便捷,但也一面懷舊,關注起書寫工具;這不是單純得趕流行,更是反省了紙與筆這樣基本得工具,背後得傳統與價值,否則,那些傳授寫鋼筆字、毛筆字得書本,也不會重出江湖了。

重拾書寫得習慣,不只是對於字跡退化得擔憂,更是歐洲生活的一些觀察;我注意到,身旁朋友對於親手寫得堅持,生日、耶誕節得祝福,甚至只是一張道謝得便簽,手寫得文字留在別出心裁得卡片上,包裝在信封裡,那樣專屬於你得祝福,心意與情感都實實在在加了倍。

Back to Basic,鉛筆與鋼筆,要比自動筆與原子筆來得有滋味,這兩種老派的書寫工具,前者要搭配削筆器與橡皮擦,後者得需要墨水,它們都會在紙上留下手感痕跡,那是紙張被橡皮擦修飾過得淡淡粗糙,也可能是墨水暈染開了質地,有人味,也有個性。

​Kaweco是我的生活良伴,1883年起家的鋼筆老牌,最出名的就是一隻約10公分長、亞克力外殼的鋼筆,裹在小筆套裡帶著,輕巧好寫;不花俏的傳統B與2B鉛筆也是日常,在小說上劃上重點,在語言課本裡做筆記,從學寫字的那一天,鉛筆一直都是記錄用的重要工具。

紙張也是學問。印刷用的紙張漸漸消失,但書寫的紙張卻越來越分眾,從無印良品薄薄一本的空白本子,到Moleskine米白光滑的年曆,就算手機能幫我們記下所有事情,但總仿佛寫在本子裡了,看見了,才有確認的感覺。這些傳統與感受,真是一種基本的生活美學。

質樸且不喧賓奪主的餐具

身邊有不少愛買、收集杯盤餐具的朋友,自己也是其一,經常買回盤子杯子的機率比新衣高,外地旅行總不辭千辛萬苦,將易碎又沉重的瓷器、陶器、玻璃一路帶著上飛機;代價是值得的,當我們用美麗的戰利品飲水、吃飯,食物顯得更可口,餐桌上佈置成了一場雜誌裡的畫面,我們幻想下一次的旅行,同時期待未來要有個漂亮的食器櫃,收納這些餐盤水杯。

杯碗成群,因為它們體積微小,不太占空間,讓人理直氣壯一個又添一個;直到有一日你發現,曾經鍾愛的幾隻杯子,現在居然不再吸引你,上頭有精緻圖案的歐洲瓷器,只供奉著卻不曾使用。

關於食物的容器,漸漸地我體驗出一些心得,那些經常使用,喜歡用,用得自在得,有些共同特質:顏色樸素,白色或大地色系,能看得清茶湯得顏色,能襯托食物,不喧賓奪主,也能與其他成員搭配相襯;顏色強烈得乍看下很吸引人,一旦要放上餐桌,才發現食物並不因為一隻紅色盤子而加分。造型簡單,別太“設計”,圓形最佳,方形多用以妝點,一整桌方盤會莫名製造擁擠感覺,大抵是太多棱角。材質很重要,白色餐具隨處可尋,關鍵在於質感,這也是高級餐廳與普通小館得餐具差別;在自己得餐桌上,我期待不是熱鬧精彩得盛宴,像《Kinflok》裡得素雅氣氛,才是日日的細水長流。

淺棕色、帶點紋路得清水燒陶碟,灰白色、法國黑泥燒制而成的瓷盤,幾隻米色,繪有淡淡小圖騰的咖啡杯,甚至是一隻樸素地臺式碗公……它們很基本,也很有個性,只要不摔破,會陪著我度過飲食時光。

追求真味的天然飲食

我經常思考,當今的人們如此講究生活品味,對於包裝自己的服裝、保養品、傢俱雜貨無比關注,對音樂與閱讀涉略深刻,但,有時候我們卻忽略,我們對吃進去肚子裡的東西,挑剔的程度不如一罐乳液或香水。

在這裡我並不是要談食品安全,我想說的是,在充滿香氣與追味蕾驚喜的今天,我們的舌頭已經被添加物所迷惑,可能記不得最天然的味道;自從開始下廚,為自己料理一餐時,我直到食物的真實味道其實沒有那麼強烈,調味料放的放得夠多,嘗起來才跟記憶裡外食的比較像。

日本三星大廚神田裕行常說“真味只是淡”,被添加味寵壞的舌頭無法體會“淡”的境界。不妨從“喝”開始吧!喝水是日常的最基本,光是水的品質與味道,就因為水源與取材方式大有不同。而這幾年講究咖啡產地、烘焙方式的第三波咖啡革命,其實也是一種追求真味的革命,不加牛奶與糖,只靠豆子的本身的香氣引人入勝。臺灣茶也挑戰著味蕾,當緩緩地沖下熱水,只靠茶葉展開釋放香氣,在小小一杯茶湯裡,茶是什麼品種,品種或低,清明的舌頭便能分辨茶葉的身世背景。

“無添加”不是廣告裡的口號,無添加也是一種添加,添加了我們對生活的關注,味覺的提神。過去的飲食減法口號,以今日的解讀,正是Back to Basic,舌清心靜,這是對自己最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