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為成龍周星馳的老一直鼓掌
|本文由毒舌電影原創
表妹最近哭了。
是Sir的錯。
上週五,Sir看了《絕地逃亡》,寫下《這是我看的最後一部成龍電影》。
週六,又推了一段《毒舌電影》關於成龍的視頻,並且讓@機叔拋出另一個觀點,《比成龍老了更傷心的是,我們只有一個成龍》。
當表妹把這兩篇文章都搬到微博時。
底下最多人留言是:洗白。
關於影評的評論,Sir最反感的兩個詞是,黑,洗白。
什麼叫黑?故意唱衰你?
什麼叫洗白?昧著良心吹捧你?
這兩種動作的出發點都是,收錢了。
收你妹。
所以——
當Sir說一部電影好,是收片方的錢。
罵一部電影爛,是收片方競爭對手的錢。
抱歉,這麼下作的行為,Sir幹不出。
Sir想提一個很喜歡的作家。
余華。
余華有篇文章是,《我能否相信我自己》。
整篇都是金句。
裡面好些話,Sir至今深信不疑——
對他們而言,真正的“看法”又是甚麼呢?當別人選擇道路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似乎是路口,那些交叉的或者是十字的路口……
過渡到電影,就是,評論必定有他的偏見,評論的精彩,也在於他的偏見。
好的評論,不可能也做不到輸出一種“正確”的觀點。
它達到好的前提是,儘量忠於寫作者內心。
所以,Sir始終認為,一篇好影評,除了觀點,我們更該看重的,是如何推導出觀點的細節和邏輯。
一部電影,怎麼可能用一個分數,一句好爛,蓋棺定論。
所以Sir常常打臉,也樂於被打臉。
兼聽則明。
至於好不好,對不對,全由你定。
Sir本來今天頭圖準備了另一篇文章。
但臨時決定,讓@雲舅來。
看了《絕地逃亡》後,他跟Sir的感受一樣。
但他說,就算成龍過時了,成龍電影,出一部,他看一部。
為什麼同樣的論據能得出不同的論點。
由此可見,我們生活中的看法已經是無奇不有。既然兩個完全對立的看法都可以榮辱與共,其他的看法自然也應該得到它們的身份證。
抱歉,今天的廢話有點多。
我是廢話連篇的分界線
看完《絕地逃亡》,感覺香港黃金一代電影人真的跟我們說再見了。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彌漫著四個字——
力不從心。
心還是那顆心,成龍親自上陣,摸爬滾打。
影片賣點和笑點其實都是他重複過幾十次,並被證明過有效的——
比如他打別人或被別人打的時候,雙方會忍不住停下手來叫痛。
比如他經常打別人的襠部,或被別人打襠部。
這些梗的年紀,都已經超過了30歲。
對於看他電影長大的人來說,這就像是他的大鼻子一樣親切,但我們已經笑不太出來。
影院裡當然還會有笑聲,可笑聲最大的時候,是唱《小蘋果》的時候。
就在這一刻,我強烈感受到香港電影人這種力不從心,卻還要頂硬上的努力。
《絕地逃亡》從故事到剪輯,從動作到表演,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顯得有毛病。整體看下來感覺很陳舊,很吃力不討好。
雖然有刻意的網路笑料迎合潮流,但很拙劣。
因為這部電影的本質沒有改變,從劇情到動作設定,它還是標準的成龍90年代作品。
我欣賞這種不變。
但不變是無法成功的,因為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個老人試圖跟年輕人打成一片,遭遇的只能是尷尬。
上一次有這個感覺的是周星馳《美人魚》。
雖然票房成功了,但口碑是相當不堪。
每個有風格的導演,由於擁有自己的世界觀 ,所以他們通過鏡頭看事物的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 。
周星馳電影有自己獨特的敘事呼吸感 。
從《功夫》開始 ,他就成立了自己的導演敘述體系,包括鏡頭和音樂的使用方式,敘事和節奏的處理。
《美人魚》是在玩老梗 ,的確如此。基本上劇情走向、人物關係、笑點設置,都可以在之前的周星馳電影裡找到。
雖然你可能說,他來來回回就那幾招,但我會說:“會功夫不是罪啊”。
我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比如最經典的“無厘頭三連擊”。
這不但是周星馳在用,所有抄它的喜劇也都在用啊。
所謂“無厘頭三連擊”,往往就是指主人公想對另一個人幹壞事,結果這個壞事每次都報應到自己身上,一次比一次慘,一共三次 。
為什麼是三次?多一次少一次都沒笑果 。
一個例子就是《功夫》裡的阿星飛刀要去紮包租婆,結果每一次都紮到自己 ,這種段子國內喜劇電影用得很多了。
比如《唐人街探案》,裡面陳赫演的員警,每次去追人都會被人摔到鼻樑。
你數數他前後摔了幾次——
當然是三次 。
然後在《美人魚》裡,女主要用海膽去刺殺鄧超,前兩次都彈到自己臉上。
第三次,周星馳做了一個變奏,這回不是海膽了,是別的。
這就是著名的“無厘頭三連擊”。
每次喜劇裡用到,現場都會笑聲一片,正所謂“橋不怕舊,最緊要受”。
周星馳的《美人魚》也就是基於這一點,舊不要緊,要的是你受 。
他不太用網路流行語做段子,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流行。
舊,也可以流行。
我想再舉一個例子,吳宇森的《太平輪》。
這部電影的口碑也很糟糕,但我卻非常欣賞導演老式與老派的浪漫。
《太平輪》是有很多問題,比如整體不夠圓潤,總有些讓人膈應的地方——
比如黃曉明不斷擺pose,比如文藝腔過重,配樂有點過多,就像不停地在強調自己的情懷,顯得有點矯情。
可我仍喜歡吳宇森的大氣,他有表現整個時代的野心。
敘事線和各類人物層次都具備,光是上海、臺灣、東北等不同調性的場景,和社會各階層的群像,各種方言和外語,讓人覺得這片子有氣勢。
看了這麼多年華語大片,吳宇森在搭架子這方面,是最好的。
《太平輪》整個給我的觸動,還在於洋溢影片深處的善良和堅守。
就像《大魚海棠》一樣,有些人不願相信,所以無法欣賞。
但吳宇森相信,所以才拍出這樣坦蕩真摯的氣場。
我覺得很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吳宇森處理沉船之後的那一長段水中戲。
其實是非常黑暗與殘酷的,長時間的來展現人性求生撕咬本能,這與我們之前看的那些沉船災難片,並不太一樣(比如《泰坦尼克》就是浪漫到底)。
這種對黑暗人性的描述,反倒襯托出人性真正的善之可貴。
比如金城武浮出海面與戀人相會,那種浪漫得已經失真的夕陽,能看出吳宇森的真心。
岩代太郎創作的插曲《秋日芒草》,在颱風廢墟和沉船之後響起,是我近年來看華語電影最動人的時刻之一。
這一小段戲就充分展現了大時代下人的命運感——
什麼是亂世浮生?
這特麼就是亂世浮生!
影片最後一舉邁入母系社會——
戰爭過後,只剩下堅強的女性站立著(是想做中國版的《亂世佳人》吧),但非常可惜的是,這時候兩個女人互相握住的手,皮膚太光滑太乾淨了——就應該是充滿滄桑的一握啊!
所以說,吳宇森啊,你唯美浪漫過了頭,反而會被認為是假。
因為這個時代,也早已不是你的時代了。
之前的推送裡,侄子毒Sir說過這麼一句話——
其實你什麼都沒有做錯,錯在你太老了。
這句話沒錯,但“老”也沒有錯。
導演是在變老,但觀眾何嘗不是。
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81歲了,他一年拍一部電影,堅持了四十多年。
他的片子,也永遠是那幾個題材,那兩種風格。從沒有改變。
我在香港看過幾次伍迪·艾倫的新片,幾乎都滿座,大多數都是中老年觀眾。
他的觀眾陪著他,從少年輕狂,看到白髮蒼蒼。
老不是錯,不變也不是錯。
只是在這個時代,它們顯得不合時宜。
香港導演北上後,被改變的已經太多。
剩下這些不變的,也早就過了創作巔峰期,甚至有可能一部不如一部。
所謂香港電影黃金時代已過,不是指那些永遠站在潮頭浪尖的導演,失去了狀態。
而是那些還堅持著“陳舊”創作觀的導演,慢慢不再受歡迎,甚至被嘲笑。
這就像嘲笑自己年少時的髮型和服裝多麼老土一樣,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其實,這些“老土們”是香港電影的活化石。
他們可能還有一些情懷上的感染力,但這種力量,也會被時間消磨殆盡。
如果不改變,他們在行業裡會生存得越來越艱難,被市場淘汰,是遲早的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妨做一個中國電影每年幾百億票房浩蕩洪流中的不合時宜者。
你當然應該追逐最新的話題,最紅的導演,票房最高的電影,最漂亮的明星。
但總有些打動你的“老”東西,就在那裡,一直沒變。
成龍當然打不動了,但他還是盡力去在小空間裡閃躲騰挪,爬低跳高,抽冷子給對方褲襠來上一腳。
我不知道他還能堅持多久,如果他繼續說下一部電影是他最後一部動作片,我還是繼續去看。
有時候,我們也需要給陷入票房定勢或是評分定勢的思維習慣,來上一腳。
因為,有一個初心不變甚至風格不變的導演,能陪著你在電影院裡一起慢慢變老——
這是只屬於影迷的,最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