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據說他演的小丑比希斯·萊傑的更變態

昨天,一部萬眾期待的

由DC漫畫改編的電影

[X特遣隊]發佈了終極預告片

▲[X特遣隊]海報

在這些個牛鬼蛇神的裝扮中

小編注意到一個有點熟悉的身影:

就是他!

▲那一抹熟悉的綠

是不是覺得

與希斯•萊傑演的小丑

有一丟丟像?

▲希斯•萊傑經典小丑

其實,何止像

他們就是

同一個DC宇宙裡的

同一個小丑

只是遭遇了不同過的故事

只是用了不同的演員飾演

新版小丑,由好萊塢著名

大帥哥傑瑞德·萊托扮演

▲2015年他曾憑[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其實除了希斯·萊傑

與這部片的傑瑞德·萊托

還有不少演員也曾挑戰過

DC漫畫[蝙蝠俠]裡的小丑角色

最早的真人版小丑來自1966年的電視劇集以及隨後的它的《蝙蝠俠:大電影》,影劇走的都是喜劇路線,情節基本就是奇葩笨賊大戰風騷蝙蝠俠,小丑由愷撒·羅摩洛(Cesar Romero)扮演,是個滿腦子惡作劇但總是自食其果的角色。

▲愷撒·羅摩洛的笑不禁

讓小編想到了右邊這位叔叔

1989年,蒂姆·伯頓導演的[蝙蝠俠]面世,傑克·尼克爾森自帶的癲狂氣質賦予了小丑靈魂,而小丑內心深處的陰鬱被外化為“表演型人格”:

他動不動就開台,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跟多動症似的,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肢體語言誇張,帶著隆隆的舞臺風,仿佛一個真的小丑從舞臺上下來,順手給你一槍。這個自帶表演特質的小丑,反社會人格已退居二線,成了七分表演三分反社會,還是蠻可愛的。

▲1989年蒂姆·波頓版[蝙蝠俠]中“滑稽”的小丑

鬥轉星移,到了2008年,克里斯多夫·諾蘭推出[蝙蝠俠:黑暗騎士],他與希斯·萊傑共同打造了影史最成功的小丑形象。

蝙蝠俠與小丑成為了彼此的鏡像,兩人都遭遇了三觀崩壞的重大變故,而蝙蝠俠選擇了匡扶正義,避免悲劇重演,小丑則陷入了虛無主義的深淵。他誕生于罪惡的高譚,他的邪惡亦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原罪。

▲小丑對蝙蝠俠說的這句話揭示了

他存在的根本意義:有你我才完整

淡化了表演型人格,一個高功能反社會的小丑變得更加可怕。

諾蘭說:

“我要塑造一個真實可信的無政府主義者,一個毫無目的的罪犯和一個精神病患者。毫無章法的對手是最令人害怕的,因為他沒有任何實際目標,令人難以捉摸”。

▲他不會咋咋呼呼地顯擺自己的機智

卻會為員警的勇猛表現鼓掌叫好

這次即將上映的[X特遣隊]中傑瑞德·萊托版小丑頭髮綠得相當鮮豔,恐怖紋身和金屬鑲牙像極了一個非主流文化薰陶下的搖滾歌手(雖然他本人其實就是一位搖滾歌手,擔任“30秒上火星”樂隊主唱),以誇張的裝扮彰顯自己的離經叛道,富有視覺衝擊力,似乎都自帶朋克音效了。

從終極預告片裡以饒舌歌曲的強烈節奏感串起畫面的風格來看,這應該就是導演想要的效果,也是影片氣質的延展。

▲小丑服都被萊托穿出了高領風衣的感覺

還有這高冷的小眼神,看來走的是偶像派路線

稍微有些觀影經驗的影迷

一定會發現:

其實不止[蝙蝠俠]裡的小丑

會以反派形象示人

很多只要與小丑沾邊的電影

似乎很多都“逃”不過邪惡

甚至是恐怖的標籤

1982年斯皮爾伯格參與編劇的[吵鬧鬼]:

▲[吵鬧鬼]劇照

1989年山姆·洛克威爾主演的[小丑屋]:

▲[小丑屋]劇照

1990年斯蒂芬·金編劇的[小丑回魂]

▲[小丑回魂]劇照

2015年版[鬼驅人]中再次出現的恐怖小丑:

▲[鬼驅人]劇照

甚至在動畫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圖出自[辛普森一家]第四季

那麼問題來了

小丑生來本應是給人帶來歡樂

為何演變至今卻成了

黑暗、邪惡乃至恐怖的化身?

追本溯源,小丑的形象

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呢?

其實,從心理學上看,對小丑的恐懼是有其心理學依據的,甚至對此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小丑恐懼症”。

這個說法據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有一種解釋是:

“小孩子們會害怕那些有著正常人身體,但又有一張不正常臉孔的人”。

▲這樣看著還是挺滲人的

甚至從生理發育的角度看,也有同樣的依據:

兒童對易裝角色(包括球隊吉祥物或米老鼠之類)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恐懼症。兒童兩歲時,在陌生人的環境中會產生焦慮感,這種恐懼症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在這個年齡,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對周圍的意識也在發展,但是仍不能完全把幻想和現實分離開來。

▲這麼一看,其實這些玩偶都挺恐怖的

但孩提時代的恐懼並不會在成年後完全消失。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大約有2%的成人依然會害怕小丑。他們不能確定小丑假面上的真實表情,而且會認為小丑會沒來由地進行各種瘋狂行為。

這一點為一些患小丑恐懼症的名人所佐證。譬如大名鼎鼎的好萊塢影星約翰尼·德普就曾說過:

“由於小丑臉上用油彩畫的微笑,我不知道他們是感到幸福還是要咬我的臉。”

但除去生理和心理上的天然恐懼,各類文藝作品中的小丑形象又是怎麼一步步黑化的?

▲2004年溫子仁[電鋸驚魂]中

小丑形象的玩偶,成為恐怖血腥的象徵

滑稽可笑、無傷大雅的小丑形象,可能從誕生之初,就有了一層黑暗的底色。

數百年前就已存在並在全世界流行開來的小丑,是很多表演場合的常客。舞臺、馬戲團、生日會、嘉年華以及兒童節目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在中國,說笑人類似于小丑的角色,歷史記載中說笑人優旃是唯一敢直言批評秦始皇造萬里長城,並阻止秦二世漆長城的人。

小丑的“搗蛋”和“作亂”是被人們所允許的,甚至在中世紀的歐洲王廷,小丑表演成了一種針砭時弊、嘲弄當權者的方式,且獲得了王室准許。因此,小丑一直有其陰暗的一面。畢竟,他們的插科打諢都是對現實社會的影射。

小丑嘲弄的是人類自身的病態,某種意義上說,小丑的存在始終是人類一種惡作劇精神的化身。

▲黑澤明[亂]中狂阿彌就是

一個類似于小丑的插科打諢角色

英國攝政時代默劇舞臺上的著名丑角約瑟夫·格裡瑪律迪可以說是現代小丑之父。他將小丑變成了默劇的主角,在英國名噪一時。

他的成功,自然也將小丑角色與他自身緊密聯繫在一起。格裡瑪律迪的生活可謂命途多舛:父親專制暴虐,妻子死于生產,兒子同樣是一位小丑演員,卻因嗜酒如命在31歲一命嗚呼。小丑的高強度工作也讓格裡瑪律迪落下一身病,經常陷入抑鬱。

▲“小丑之父”約瑟夫·格裡瑪律迪

1837年,潦倒的格裡瑪律迪酗酒死亡,著名大作家狄更斯負責為他立傳。在狄更斯筆下,“小丑之父”是通過自我毀滅來取悅觀眾的。

狄更斯那部廣受歡迎的格裡瑪律迪傳記讓人們很難不發出這樣的疑問:小丑的面具下隱藏的到底是什麼呢?

觀眾再也沒能把表演者和小丑角色分離開來,這樣一種想法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即幽默小丑的臉譜下有其陰暗和不安的一面。

格裡瑪律迪之後,一位名叫讓-嘉斯帕·杜布拉的法國人成為歐洲大陸上最著名的小丑扮演者。他與困頓中強顏歡笑的格裡瑪律迪同樣星光熠熠,後者卻沒有他的黑暗邪惡。1836年,走在大街上的杜布拉,用自己的拐棍敲死了一個辱駡他的男孩(他最終被判無謀殺罪)。

▲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巴奎提供

讓-嘉斯帕·杜布拉扮演小丑時的畫像

現代小丑的兩位鼻祖,粉白的假面下掩飾的都是“問題人物”。

後來在馬戲團表演中發揚光大的小丑角色雖然以幽默逗趣的正面形象扳回一城,但還是會給人以黑色幽默的感覺。

法國著名評論家龔古爾就曾寫道:

“現在的小丑藝術越來越嚇人,看了讓人焦慮擔心。他們那些危險的動作、畸形的姿勢、癲狂的模仿,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瘋人院。”

自此,小丑身上的負面元素在人們心中已揮之不去。何況小丑的假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秘密,而秘密一般都是邪惡陰暗的,這對很多文藝創作者來說無疑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泰國的麥當勞叔叔

1963年,速食巨頭麥當勞推出了漢堡歡樂小丑羅奈爾得·麥當勞,直到今天這個小丑一直都是麥當勞的品牌大使。但即使憨態可掬如麥當勞叔叔,也依然扭轉不了小丑在藝術作品中“一條道走到黑”的現實。

時至今日,小丑已然成為全世界的一個文化符號。

而與蝙蝠俠一體兩面的小丑,這一形象代表的不僅是人們對犯罪行為的恐懼,更是人們對觀念上虛無主義的深重憂慮。倘若在你我人生中也遭受了如小丑和蝙蝠俠般三觀崩壞的重大變故,我們會像哈威·鄧特一樣,成為依靠硬幣決斷的“雙面人”嗎?

▲小丑和蝙蝠俠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希斯·萊傑在塑造了小丑這一偉大形象後,於2008年1月22日被人發現死於紐約的公寓內,年僅28歲。有痛心的影迷甚至將這一悲劇與他飾演小丑角色聯繫起來,不禁給[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小丑抹上了又一層悲劇色彩,成為永遠的絕唱。

▲炸毀醫院的這場戲

希斯·萊傑的每一個動作都透著瘋狂

今天,我們又迎來了新一版的小丑。

從預告片來看,傑瑞德·萊托的表演方式有模仿前輩、向前輩致敬的地方,也有注入自己獨特理解的成分。

這將是一個怎樣的全新“小丑”呢?是依然墮入虛無?還是如小編所猜是個叛逆的朋克狂人?你們覺得呢?

▲叛逆的朋克狂人

來自看電影全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