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芥川和黑澤明的回答我都不服

密林遮住了驕陽,耀眼的光斑從枝椏間灑落,微風撩起馬背上女人的面紗,殺戮由此開始。

這場景來自于導演黑澤明的傳世之作《羅生門》。一開始它不受日本人待見,到斬獲金獅獎後方才火遍全球。

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好腳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就是黑澤明腳下的基石。《羅生門》之名來自芥川剛出道時寫的短篇,主體故事則脫胎於芥川另一篇小說《密林中》。

王牌對王牌。

芥川龍之介是文壇巨匠,朋友在他去世後設立了堪稱日本純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獎”,太宰治因落選首屆芥川獎而至死難釋懷。

黑澤明則被譽為“電影界的天皇”,斯皮爾伯格,法蘭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等好萊塢超級大腕都是黑澤明的腦殘粉。

兩尊大神因為羅生門交織在一起。不過,小說和電影的結尾大相徑庭。

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的小說《羅生門》,通篇都是墨汁般的色調。最終,走投無路的家僕惡念戰勝善念,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羅生門。著實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

電影《羅生門》盡是“懷疑、謊言和血腥”,如果電影上映那時候有彈幕,相信滿屏都會是問號和驚嚇臉。這也是“羅生門”成為熱詞並流傳至今的緣起。但是,晦暗的電影留了個光明的尾巴:家僕搶走了羅生門下棄嬰的衣服,樵夫良心發現領養了棄嬰。

回頭來看,小說結尾正是芥川人生的寫照。16歲那年,寄人籬下的芥川愛上一個女孩,卻遭到養父母反對。他“哭了通宵”後不得已與女孩分手。

此事對芥川影響巨大,“周圍盡是醜惡。自己也醜惡……面對周圍的醜惡活著就是一種痛苦的事。”這為他在年僅35歲時服安眠藥自殺埋下了伏筆。

芥川的小說因探求人性而揭露人性之惡,可他又是極端糾結的雙魚男,這位理性派作家處處流露著對理性的懷疑。人性本惡?芥川也不確定吧?

在《羅生門》裡,黑澤明給出了溫暖的結局,但這也不足以給出人性善的結論。

電影末尾,羅生門下的和尚、僕人和樵夫對密林裡的兇殺故事反應不一。他們三個角色的行為成了人性本善抑或本惡的辯論詞。

如果說和尚是傻傻的善,僕人是狠狠的惡,那最終收養嬰兒的樵夫則是搖擺中的凡人,他有猶豫和膽怯,也有希望和信心。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芥川龍之介和黑澤明都沒能給出答案。

文/匪兵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