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我們看不到的爽片搞炸美國
這兩天,有個我們永遠等不到上映的片,又把北美票房搞炸了。
相信每個人都幻想過,做一些現實裡做不到的事。
肯定有些還是負能量的,不好說出口的,比如……
幹掉某個好討厭的人。
幹嘛,想想也犯法啊!?
這種想法,還真有人把它具像化,就像風靡了十幾年的《俠盜飛車》。
那款遊戲的粉絲,肯定會喜歡下面這個系列電影。
對,《人類清除計畫》又出第三集了!
別說你前兩集都沒看啊……
這可是公認的宅男減壓神器!
來,趁它又搞爆北美票房的良機,Sir帶你全系列擼一遍。
先設想一下這個場面:
某一天,當殺人合法化……所有人,一言不合就開槍,分分鐘上演暴力砍殺大戲,老弱婦孺只能躲在家中瑟瑟發抖……
是的是的,這種事只有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才會發生。
這正是美國電影《人類清除計畫》系列的故事背景——
2017年始,每年的3月21日被確立為美國國定殺戮日。
從晚上7點到次日7點,一切犯罪行為,包括謀殺,皆為合法。
員警、消防、醫療服務全部停止。
燒殺搶掠隨你便,有仇的報仇,有冤的報冤。
政府不管。
就問你這個設定夠不夠新穎。
該系列至今拍了三部,每一部均為低成本高回報。
但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它打破了十部續集九部爛的魔咒,口碑一部好過一部。
第一部,講述了一個家庭的危機。
殺戮日當天晚上,因為兒子救了一個被追殺的黑人,全家遭到歹徒的圍攻。
劇情bug不少,而且場景局限於室內,因而有點顯得粗糙且小家子氣。
在這麼有想像力的前提下,本以為至少也要有這樣的場面吧——
真沒有。
不過,還是緊張、抓人,沒辦法。
身為觀眾,一屋子人的緊張心理一定會感染你,讓你大氣不敢出,只想等到法令失效的第二天黎明。
第二部,還是同一位導演,自編自導。
本以為他這次翻不出什麼大浪,沒想到愣是玩出了新花樣。
密閉空間玩殺人,不過癮對吧?
那就上街殺呀!讓整個城市一片血海吧!
單個家庭面臨殺戮,太小家子氣?
那就來個集體活動——
窮人為了賺錢,賣命供人殺戮。
富人則買下人命,通宵取樂。
最終兩個階級的關係,已經糟糕到完全不能對話、只能仇殺的地步。
不得不說,導演有腦子。
把“清除計畫”的面鋪得更廣,就能夠更深層次地探索貧富對立與階級關係。
雖然也有不足,但已經強甩第一部。
第三部,是Sir今天重點要談的一部。
7月1號北美上映,上映首日就登頂週五票房冠軍。
同天上映的《泰山歸來:險戰叢林》位居其後。
但關鍵是,《人類清除計畫3》成本僅1000萬美元。
而《泰山歸來》成本卻達1.8億。
相比前兩部,《人類清除計畫3》,又!一!次!拓寬了世界觀。
首先,矛盾再次激化。
清除計畫成為政府用來清除貧民、降低成本的藉口。
如此一來,省下的花銷都可以進入統治階級的口袋。
首都華盛頓已經爆發了十幾次遊行。
反對大清除的民意空前高漲。
另一方面,總統大選在即,一位主張廢除大清除的女議員民望甚高。
執掌政權25年的新國父組織感受到了威脅。
接下來勢必有一場大戰。
可以說,第三集立意又高了一截。
第一部玩個人戰爭;第二部講階級戰爭;而第三部,則是掀翻體制。
導演的思路開始發散,不再局限於殺戮,甚至開始推倒第一部的設定。
殺戮日,真的能降低犯罪率和失業率?
靠殺人發洩,真的能提升幸福感?
大清洗,能使美國經濟蒸蒸日上?
科科,這是搞笑。
片中,這個黑人女學生在殺戮日殺了父母。
為了一支棒棒糖,要砸店殺老闆。
外國遊客也慕名前來,想刺激一把。
清除計畫,正在蔓延全球。
情況,失控了。
片子借著女議員的口,控訴了清除計畫的反人性。
大清洗中被殺死的低收入者數量比其他階層更多。
大清洗中獲得的錢會進入全國步槍協會和保險公司的口袋。
一個靠暴力解決問題的政府必須要進行換血。
一方是大清洗的絕對支持者、利益既得者。
一方是反對大清洗的弱勢群體。
誰能贏?
聊到這地步,主創已經不是在玩驚悚片了。
他們很想說:
權力的高層、財富的高層總是輕易碾壓底層民眾。
荒誕嗎?
不,不過是自古至今的弱肉強食,換了種方法演化罷了。
《人類清除計畫》,只是做了一件戲劇化的事。
除開政治諷刺元素,這部片子吸人眼球的點,還在於妖冶的畫風。
導演肯定覺得:殺人,是有800萬種方法滴。
利箭正中太陽穴。
砍頭殺。
捆綁殺。
車禍殺。
尤其是那位黑人女生,她開著亮閃閃的車、渾身帶血登場時,既酷炫又詭異。
慢鏡頭的運用,又給她加了一分妖冶和魅惑。
嗯,這很cult范兒。
Tribune News表示:這是至今為止最大、最惡劣、最殘暴的清洗。
當然,《人類清除計畫3》仍有缺點。
比如,女議員逆天的聖母人設。
前期宣傳看似吊炸天的面具人,出場幾分鐘就領便當。
但,這幾處小傷,又怎麼能夠阻止它成為今年夏天……
最痛快、最酷炫的B級片呢?
AV Club如此評論——
儘管缺點不少,但保留了基礎的樂趣:簡單粗暴、刺激血腥的大處決。
找一個悶熱的夜晚,抱著一個冰西瓜,或者幾瓶啤酒消滅它吧。
但為了你的職場前途,千萬別讓你老闆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