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大暑養生吃伏羊喝伏茶,吃鳳梨討口彩
明日大暑,氣象臺今天一早就發佈的高溫預警,已讓人嘗到了酷熱的滋味。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後,中醫所謂“冬病夏治”就指此時。大暑吃伏羊,以大熱的羊肉逼出體內熱毒,這種以食代藥的方式補虛治勞,是舊時非常巧妙的應氣食俗。
民間的節氣食俗,基本上可歸納為三類:一類是時鮮,就是節氣前後的成熟的新鮮果蔬和主食,大暑吃鳳梨就屬於時鮮食俗。第二類是口彩,多數節慶食俗即是以祭祀、祈福的口彩為主。像鳳梨在閩南話中發音與“旺來”相似,那大暑吃鳳梨就有討口彩的味道。第三類是養生,以食為藥、藥食同源,這大暑吃伏羊就是典型的養生美食。
伏羊的做法宜用清燉,清燉羊肉不油膩,味清淡,基本上不會有食後上火之慮。清燉羊肉做法也比較簡單:取新鮮羊肉加少許的食鹽、大蔥、生薑,文火慢燉至爛熟即可食用。
時至今日,人的生活條件與日常飲食結構與舊時相比變化巨大,過去一年吃不到幾次肉食,如今素食反倒成了時髦。對肉食為主的現代人來說,吃伏羊未必適合,清淡飲食在三伏天可能更適合大多數人。像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的人是不適合吃伏羊的。有上火、牙痛、口舌生瘡、熱感冒、皮膚病的人也不適合吃伏羊。
老上海曾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食俗,以茶消暑,也是從養生的角度形成的食俗。現代醫學也證明喝熱茶、溫茶比冷飲更健康更安全。
江南的伏茶食俗始于南宋,盛於明清。舊時,在農曆六七月伏天裡,各藥房堂號門外會煮好伏茶施茶,以清暑熱,化暑濕。伏茶並不是“茯茶”,這要分清楚。伏茶配方會依據每年氣候和時病不同而改變,其基本用料常以銀花、竹葉、夏枯草、荷葉、扁豆、藿香等代茶為飲,家庭自制伏茶可採用熟普洱或武夷岩茶隨泡隨飲,不宜隔夜飲用。
鳳梨也是大暑節氣的適令水果,開篇提到的大暑吃鳳梨是我國臺灣和閩南地區的食俗。這時的鳳梨最好吃,而且鳳梨的閩南話發音和“旺來”相同,正好可在節氣到來討個口彩。
鳳梨和鳳梨的植物學命名都是Ananas comosus,據《辭海》解釋,鳳梨即鳳梨,原產巴西,由於產區不同,兩者外觀和內質都有細微的差異。鳳梨葉不帶齒;鳳梨葉帶齒。鳳梨皮是綠色的;鳳梨皮是橙黃色的。鳳梨味甜,不用鹽水浸泡就可以吃;而鳳梨則必須用鹽水浸泡後才能吃。吃鳳梨不會上火;但吃鳳梨則容易上火。
大暑前後正是夏令水果集中上市的好時節,大暑吃西瓜要有節制,因西瓜甘寒,建議不要冰鎮後吃,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吃後拉肚子。
病從口入,亦可由口而治,關鍵就在分寸上。有一則節氣民諺道“冬煉三九,夏練三伏。”大暑期間,管住嘴邁開腿,注意忌口不再吃生冷食物,晨起鍛煉出透汗不要立即吹空調,這就是最好的冬病夏治之道吧。